搜索
 

誓教洪流俯首去——“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抗灾纪实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6/7/14

天阴沉,风呼啸,电雷鸣……

暴雨连连,洪水滔滔,江湖告急……

入梅以来,4轮强降雨持续袭击,黄冈境内江河湖库暴涨,险象环生。

地处长江北岸支流华阳河流域上游的武山湖、太白湖、龙感湖“三湖”水位,一路跨过设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证水位,直逼华阳河分蓄洪区围堤——西隔堤,危情不断。

西隔堤能否安保,事关鄂皖两省七县市数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京九、合九铁路、沪蓉高速、105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的运行安全。

西隔堤一旦失守,洪水将长驱直入,淹没黄梅、武穴、龙感湖。

西隔堤保卫战,是黄冈防汛抗灾的重点、难点、焦点。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面对滔滔洪水,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研判、挺身而出,与军民风雨同舟,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筑起一道冲不垮的精神长堤,誓教洪流俯首去。

一部预案: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

每一道防汛抗灾指令,都来自科学的防汛预案,而每一个科学预案,都离不开科学的防洪理念。

7月11日上午8时许,东喇叭湖圩堤离西隔堤600米处背水坡,出现大面积散浸,引发50米堤段塌方,一旦溃口,不仅危及到黄梅县刘佐乡1.2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事关其姊妹堤——龙感湖青泥湖大圩堤的安危。

危急关头呼唤应急决策。

不到30分钟,市委副书记、市“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分指挥部指挥长刘海军等一行,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专家紧急会商,启动预案,急调300多名官兵与黄梅干群进行围堰填土堵漏;同时向龙感湖防汛指挥部发出抢险指令:加高加固青泥湖大圩堤,建立第二道抗洪防线,确保万无一失。

7月12日凌晨,经过2000余名军民15个小时持续奋战,西隔堤子堤东喇叭湖圩堤塌方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在管涌上方的干堤上增加了8米长、20米高的堤面;龙感湖青泥湖大圩堤全线2.47公里,全部构筑了高约1米的子堤。

“三湖分指挥部,是我区防汛抗灾的定盘星,每一个危难时刻,都得益于分指挥部的科学调度。”龙感湖管理区党委书记黄智敏感叹道。

华阳河自大别山西南坡顺流而下,串联武山湖、太白湖、龙感湖,经安徽省境内华阳闸、杨湾闸入江。

华阳河蓄滞洪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40个分蓄洪区之一。其黄梅西隔堤,南起黄广大堤,北止黄梅县城东抱儿山,全长38.94公里。

历史资料显示:自1956年华阳河口建闸后,西隔堤分别于1983年、1998年、1999年出现了严重汛情。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与整体加固增高的安徽华阳河分蓄洪区东隔堤相比,西隔堤除险加固工程还未立项,堤防防洪能力不足,遇到大洪水,极易漫顶成灾。

应对暴雨灾害,黄冈人早有准备。

4月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政委刘雪荣到市防办调研防汛抗旱工作;

5月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打响全市防汛抗旱的“发令枪”。

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可怕的消息传来:因长江水位偏高,在4月11日,华阳闸、杨湾闸已关闭。

这意味着,我市“三湖”地区的水无法自流排向长江,市领导和专家科学研判,预测三湖地区将会遭遇类似1999年汛情。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有未雨绸缪,方可临汛不惊。

刘雪荣要求市水利局迅速组织专班,按照高于防御1998年洪水和1999年外洪内涝的标准,尽快制定预案,确保西隔堤及“三湖”地区安全度汛。

实地调研,听取三县市意见建议,起草预案初稿,召开专题会研讨,水利局专班几易其稿,6月21日,正式印发《黄冈市“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保安工作预案》。

近万字的预案,让“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保安没有盲点。根据往年大汛期三湖七库三闸三站可能出现的每一个情况,都提出了应对措施;每一座湖泊的每个特征水位,圩堤上临时物料储备点、每公里安排多少劳力、库存多少石块,怎样腾库(湖)容、挡外洪、除内涝,什么情况下启动哪级应急响应等方面,都作了周密部署。

刘雪荣指出,这部预案,就是“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的刚性文件,是科学防汛、依法防汛的根本遵循。

根据这部预案,武穴、黄梅、龙感湖三地,全部做到抢险物资到位,抢险通道到位,清障除杂到位,防守巡查到位,抢险队伍到位,为防汛抗灾取得全面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黄梅县委书记马艳舟说:“一部预案,让我们把功夫用在大汛之前,不打无准备之仗。”

一套班子:科学调度,挺起坚强的脊梁

6月20日,刘雪荣主持召开西隔堤防汛保安专题会,成立“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分指挥部,市委副书记刘海军任指挥长。

为科学调度,靠前指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防汛前沿——龙感湖。

6月27日,分指挥部一班人陆续进驻龙感湖。短短几天,一个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队伍,在防汛抗灾中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7月6日,受长江水位影响,武穴百米港东西两堤坝出现多处管涌、漫堤等险情,逼迫官桥西泵站停止电排。

汛情传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三湖”地区及西隔堤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吴美景,市政协副主席、市“三湖”地区及西隔堤分指挥部副指挥长詹汉彬等立即赶赴现场,紧急会商。如果官桥泵站长时间停止电排,将会威胁武穴及其下游的黄梅和龙感湖。

“修泵站,就是为了关键时候排涝减灾。”分指挥部一行人科学研判,权衡利弊,一面指挥抢险救援,要求在7月7日下午5时排除险情,确保安全;一面下发指令:在7月7日下午6时,官桥西泵站6台机组800千瓦全部开机启排,发挥泵站排水作用,保护“三湖”地区安全。

险情还没完全处置,新的难题接踵而至。7月7日上午,武穴百米港一桥、二桥,桥面以上水深达1.5米。作为204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座桥淹水造成市区交通几近瘫痪。

唯一的办法是架设钢铁桥,可黄冈没有钢铁桥。信息传来,刘海军几经周折,终于从舟桥部队调来了一架钢铁桥。

7月8日晚9时30分,经过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官兵紧张作业,一座百米钢铁桥在武穴百米港架设成功,周围村民不由欢呼起来。

“没有三湖地区及西隔堤分指挥部的科学调度,就没有这钢铁桥,市民也就进出两难。”武穴市委书记郝胜勇感激不尽。

西隔堤防汛保安工作线长、面广,水库、泵站、涵闸错综复杂,成立分指挥部旨在树立一盘棋的思路,各地服从大局,联防联动,严防死守,科学调度。

走进设在龙感湖地税局三楼的“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分指挥部指挥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形势图、黄冈市交通图,通过挂图作战,细化措施。

科学防汛,技术是关键。在这里有个新老专家7人组成的技术组。73岁的市水利局原副局长李克被请来。他经历了十多年防汛抗灾,曾是1999年“三湖”防汛技术总顾问,对“三湖”地区及西隔堤地形地貌、每一个水库、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了如指掌。

在这里,每天早上开碰头会,通报头天晚上险情,部署安排当天工作,每天晚上8时会商会,反馈当天汛情。一道道紧急命令不断地从这里发出。

10多天来,分指挥部推行“一线工作法”,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制定、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截至目前,分指挥部成功指导三湖地区及西隔堤,有效处置险情100多处。

一个目标:人民至上,扛起责任的担当

7月3日,龙感湖青泥湖小圩堤。

雨,不停地下,越下越大。数百名防汛抢险队员,冒雨加高加固圩堤。

下午3时许,水越涨越高,眼看水面快与小圩堤持平。

“生命第一,立即启动交通管制方案,堤里的人快速撤退,外面人不准进来。”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7月1日,已下达青泥湖小圩与防汛无关人员撤退的命令,因基地的牛蛙还没卖出,浙江商人尹金昌等说什么也不肯走。

危机当头,不得不“强行”拉着他们跑出圩堤。

所有人都安全转移不久,水漫堤顶,湖面上波涛翻滚,树木一棵接着一棵被水吞没,牛蛙、生猪等养殖基地瞬间一片泽国。

“是干部救了我的命,真后悔10天前没听干部的话,把牛蛙卖掉。”尹金昌这才理解干部的坚决。

“当水漫过来时,心里特别难受,有许多不甘。”青泥湖分队支部书记周志杰有些遗憾。从6月21日开始,他和数百名干部职工在小圩堤上严防死守,还是没保住堤坝,仅牛蛙基地就损失了近300万元。

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刘雪荣反复强调,防汛抗灾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确保无一人员伤亡”——这是“三湖”地区和西隔堤防汛保安的总目标,是黄冈决策者对“三湖”地区人民的铿锵承诺。

7月5日凌晨6时许,武穴市太白湖连接圩东河西坝发生长约16米的溃口。

汛情就是责任。刘海军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临危不乱,针对东河口节制闸无法及时关闭影响连接圩抢险问题,迅速组织专家现场诊断会商,提出用2台挖掘机同时从两面把钢闸门压下去。

险情发生前,武穴市已按照预案,提前两天安全转移了太白湖连接圩周边的群众,溃口未造成人员伤亡。险情发生后,武穴市调遣冲锋舟5艘、组织干部群众500人,继续扩大范围转移周边群众,共转移2689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7月7日晚10时,詹汉彬从办公室起身准备回宿舍时,接到小池八一大闸漏水的险情报告,立即和技术组赶赴现场,待处理完险情回到宿舍,已是7月8日凌晨。

“不论哪里有险情,我都必须及时赶到,因为再小的险情,都可能人命关天。”詹汉彬说。

一种精神:众志成城,不胜不休保安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这场罕见洪灾中,黄冈人民展示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危险面前,有一种力量在支撑——

“三湖”地区及西隔堤汛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省委书记李鸿忠专门致电询问西隔堤汛情,就西隔堤防汛作出指示;

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冯晓林,冒着高温,踏着泥泞赶赴西隔堤防汛一线,指导抗洪救灾;

6月15日,刘雪荣深入到西隔堤沱湖闸、湖口闸、东喇叭湖圩堤险工险段等处,实地检查防汛备汛工作;7月4日,刘雪荣从浠水望天湖,再到武穴武山湖,然后顺着官桥大港,往太白湖的方向一路巡查至龙感湖。7月9日,刘雪荣又先后深入到梅济闸、太白湖防区蛤蟆喝浪等险段,指导防汛抗灾,要求做到科学预警、科学预判。

7月5日下午,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肖伏清,沿线督促检查西隔堤防汛时强调,紧急行动,务必在100小时内将西隔堤芦竹梗堤段按要求加固完毕。

短短20来天,刘雪荣、肖伏清分别10多次深入“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一线,把脉问诊,鼓舞士气,解决难题。

危急关头,有一种信念在坚守——

刘海军从6月27日进驻龙感湖来,半个月没回家,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当服务员。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艰苦,就奋战在哪里。去年刚做过腰椎大手术,长期冒雨作战,伤口钻心的疼,咬咬牙挺过去,也不下一线。

吴美景既负责指挥部日常繁琐的管理工作,又经常到防汛抗灾前线进行协调指挥,毫无怨言。

詹汉彬和李克等技术组人员,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没有休息的奢望,奔波在一个又一个防汛抢险现场。

熊良霄,市委副秘书长、分指挥部副指挥长,第一个进驻指挥部,虽然老家在近在咫尺的黄梅县城,连开会经过家门口,都没回一次家,怕家里老人担心,还不敢告诉他们。7月2日,岳父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他,打电话来叮嘱注意安全。

领导率先垂范,激发指挥部一班人的斗志,他们把防汛抗灾现场,当成两学一做、锤炼党性的考场,遇难不叫难,吃苦不喊苦,坚守在每一个岗位。

危难时刻,有一种精神在迸发——

在“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抗灾的20多个日日夜夜,武警官兵、党员干部、群众挺身而出,在罕见洪水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不忘初心的老者——已近60岁的蔡山镇正科级干部王远芳,做了氙气手术出院不久,伤口还没完全愈合,就主动请缨到太白湖下游的鸭蛋洲险段防区挂帅,已出色完成了30多次抢险任务。

不畏艰险的党员先锋——7月7日,龙感湖洋湖办事处王大圩堤抢险紧急关头,洋湖滩队党支部书记付荣忠,古港队党支部书记陈江亚、洋湖办事处预备党员蔡六宝等,带头跳进湍急的湖里,与生产队20余名职工,接力在水中作业8个多小时,成功排除渗漏,保护了一方安澜。

铁骨铮铮的人民子弟兵——连日来,舟桥旅某部队、武警某部队近千名官兵,奔赴“三湖”地区及西隔堤防汛抗灾现场,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连续作战的作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抢堵武穴太白湖连接圩溃口到坚守青泥湖小圩漫顶,从加固西隔堤芦竹梗堤段到会战东喇叭湖圩堤,从保卫龙感湖到决战武山湖,再到防守太白湖,哪里最危险,哪里任务最艰巨,那里就有人民子弟兵。从将军到士兵,人人奋勇争先,用血肉之躯铸起了冲不垮的坚强大堤。

家国情怀的群众百姓——人民群众是防汛抗灾的真正英雄。在惊涛骇浪面前,他们没有惊惶失措,在家园、耕地被淹时,他们没有悲观消沉。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从外地打工赶回的青年,从农民百姓到企业职工,数万人团结一心,“三湖”地区涌动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展现出黄冈儿女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的壮丽画卷。

新一轮强降雨已来临,防汛抗灾形势还在加剧,“三湖”地区及西隔堤保卫战,还在继续。

我们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黄冈儿女,定能肩负天降大任,战胜大洪灾。(蔡志勇 沈红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