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花乡,孝善麻城。70年绘磅礴画卷!70年谱动地歌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麻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杜鹃花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麻城市委、市政府带领126万麻城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担当实干,着力答好高质量发展带头争上游的时代考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麻城实践
今年初,麻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是黄冈市唯一入围县市。
今年全省“两会”上,省委书记蒋超良参加黄冈代表团讨论时,要求黄冈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上游”。在随后召开的黄冈市“两会”上,市委书记刘雪荣参加麻城代表团讨论时,对麻城寄予殷切期望:“麻城要在黄冈高质量发展中带头争上游,要争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湖北省和黄冈市对麻城寄予厚望,历史的重任再一次落在了麻城肩上。带头争上游,是麻城人民多年来奋斗的结果,是麻城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更是麻城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担当。
带头争上游,麻城有舍我其谁的底气
以高战略定位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将麻城定位为“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麻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重点推进大别山地区交通枢纽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五大中心”建设。
近几年来,围绕高战略定位,麻城人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力抓发展,亮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麻城连续五年位居生态功能区县市前列。在黄冈各县市区中,麻城经济总量、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工业、投资、消费等核心指标稳居前列。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各县市区中,麻城经济总量、财政、投资、消费等指标保持领先。
麻城被省政府确定为高质量发展重点县。这份答卷,也是麻城带头争上游的底气。
带头争上游,麻城有攻坚克难的锐气
以高质量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麻城兼具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县级市、百万人口大县、省际口子县等多重身份,面临转型、发展、脱贫摘帽等多重难题。
勇于攻坚克难,昂扬带头争上游的锐气。近年来,麻城攻克观念转变之难、本领不足之难、产业转型之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初步形成“三个五”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五大集群”:新型建材、电力能源、汽配冶金、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
农业和旅游业“五朵金花”:杜鹃花、菊花、山茶花、玫瑰花、杏花;
商贸物流业“五大市场”:中部石材交易中心、鄂豫皖农商大市场、麻城商贸物流城、铁路物流产业园、新老城区城市综合体。
建成了集火电、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于一体的大别山清洁能源基地;麻城葛洲坝兴业建成中部最大的废钢回收基地和可再生资源产业园;麻城龟峰山风景区有望建成鄂东北地区首家5A级景区。
特别是大胆向污染宣战,历经阵痛,加快石材产业转型,以争创全国石材绿色发展示范园区为目标,明确“大集群、全链条、绿色化、可持续、过千亿”的思路,积极推进石材展览馆、石材铁路货运专线、绿色矿山等强链、建链、补链和补短板项目。石材产业产值和税收保持近30%的年增长率,成为麻城最稳的增长点、最强的支撑点和最热的投资点。
带头争上游,麻城有真抓实干的骨气
以高水平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围绕项目引进、开工和投产三个环节,全市上下互相比着干、抢着干、拼着干,着力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紧盯沿江高铁合肥武汉段、京九高铁阜阳麻城黄冈段等重大项目。
在工业项目上,突出抓好中部石材产业园、大别山电厂二期、葛洲坝兴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华博新材料二期等支撑性工业项目。
在城市建设方面,将“两河四岸”滨河新城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启动投资26亿元的护城河综合治理。
在民生项目上,大力推动交通突破性发展,今年将完成投资20.5亿元,新建改造提升各类道路994公里;投资12亿元的市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完工;投资6亿元的麻城中学项目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官塘垃圾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在招商引资上,引进省交投投资50亿元建设龟峰山5A级景区,中部石材产业园成功引进投资24亿元的高端石材产业园项目和投资20亿元的中部石材交易大市场。今年元至八月份,麻城新签约项目50个,协议总投资159.21亿元。在黄冈招商引资工作半年综合考核中位居第二名。
带头争上游,麻城有敢为人先的胆气
以高效率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
麻城被黄冈市委定位为改革创新试验区。多年来,麻城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持续深化高效率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明确改革的“路线图”、确定改革的“时间表”、打出改革的“组合拳”,先后推出“十改五创”“八项改革重点”“四大试点”“五大示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推动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落实农民财产权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政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重点领域改革不断突破、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
针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推进问题,围绕打赢三大攻坚战和工业园区建设、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调整优化组建七大工作指挥部,对指挥部集体授予项目决策权、资金调配权、干部培养推荐权,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协同作战,营造了聚力攻坚、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场。
针对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先后于2013年、2018年启动两轮“百日大征迁”,拆迁房屋5000余栋,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为城市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为两河四岸滨河新城开发、孝感乡文化园等重点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
针对群众、企业反映办事难的问题,积极开展“办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社会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632项。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村级组织薄弱、集体经济不强、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全面推进村级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将全市723个村(社区)调整到452个。
带头争上游,麻城有善于亮剑的正气
以高颜值生态守护高质量发展
麻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别山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54%。
麻城进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列,被誉为“中国映山红第一城”,夺得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字号”招牌。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等重点工作。1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工。中电官塘垃圾发电项目顺利推进,启动城乡垃圾综合治理外包竞争性谈判。厕所革命、精准灭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石材产业发展问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先后引进高端环保石材企业60多家,累计投资5亿多元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一个“花园式厂区、清洁化生产、全产业链条”的中部石材产业园已经形成。
追忆往昔,麻城儿女砥砺奋进,富民强市成就辉煌;喜看今朝,杜鹃花城激情奔涌,高质量发展百舸争流。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再出发,守初心、担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脱贫摘帽的美好明天砥砺奋进,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扬帆远航,向着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梦想努力奔跑。
麻城作为
打造九州通衢的新支点
改革开放前,麻城交通闭塞,全市只有一条106国道贯穿而过。
近些年,麻城抢抓机遇,谋划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项目落地:大别山区首家通用航空机场开工建设;麻竹、沪蓉、大广、麻阳等高速公路,京九高铁、沿江高铁、沪汉蓉武合快速铁路等国家重要铁路干线规划相继经过麻城。境内已形成四条高速、三条铁路、三条国道的交通格局,一跃成为大别山区重要的综合型交通枢纽城市。
担当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新使命
解放初期,麻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多年来,麻城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亮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单:
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麻城连续五年位居生态功能区县市前列;
2017年GDP在黄冈市率先突破300亿元关口;
2018年GDP仍居黄冈榜首,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长13%。
站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沿
麻城人民有“敢喝头啖汤,敢打第一枪”的基因动能,抢抓机遇,勇立时代改革前沿:
革命年代,麻城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诞生了全国第一将军乡——麻城乘马岗镇。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6年,麻城率先在大别山老区撤县设市。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麻城为对外开放城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麻城先后推出“十改五创”“八项改革重点”“四大试点”“五大示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杀出了一条血路,取得了一连串的“全省第一”“稳居前列。”
绽放全面小康的幸福梦想
保持战略定力和攻坚压力,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2014年以来,麻城累计减贫73912人,脱贫摘帽9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由16.8%降低到8.8%。在全省精准扶贫实绩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
今年将确保摘掉“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大做强工业“五大集群”、农业“五朵金花”、商贸物流“五大市场”的绿色产业体系。
推进龟峰山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建成一批4A级景区、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将麻城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大别山旅游门户城市和武汉城市圈旅游服务基地。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垃圾、污水、厕所革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好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