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雪荣:《铁血红安》为什么这样红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5/1/29

编者按:《铁血红安》为什么能引起轰动?《铁血红安》的成功对我们做大做强做实地方文化品牌有哪些启示?市委书记刘雪荣以这部电视剧为例,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我市深入实施“双强双兴”发展重点,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行了阐述。1月19日,省委办公厅以《参阅件》向省“四大家”领导和各市州转发了这篇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38集电视剧《铁血红安》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每日观众高达2亿人,网络点击近10亿次,推送网站过5000家,主流媒体给予高度关注。人们赞叹《铁血红安》好看、感人、令人震撼。黄冈的影视产业起步不久,物质条件还很匮乏,《铁血红安》为什么能一炮打响?关键是高举了一面旗帜、掘开了一渠活水、走对了一条路子、落实了一个保障。

高扬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刻认识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自觉担当历史使命和责任,文艺创作的旗帜才能高扬,文化工作才会大有可为。《铁血红安》之“红”首要红在重大主题上。该剧紧扣红安“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的红色文化特质,着力刻画了三个红安娃子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走上革命道路南征北战的历程。《铁血红安》塑造的是红安人的集体形象,再现的是红安及大别山光荣的革命斗争画卷,折射的是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创建历程,反映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个大主题,是时代所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作品。《铁血红安》所诠释的“铁血”,来源于“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红色精神,彰显的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这种真实历史、真实故事、真实情感所带来的历久弥新的精神洗礼,似春风化雨般感染观众,达到了启迪思想、温润心灵、产生共鸣、受到教益的良好效果。

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不仅是各级党委之责,也是发展所需。黄冈人文底蕴深厚,可以作为文艺创作的题材很多,过去也有一些作品不时地体现,但从整体上看,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队伍不大力量也不强,文艺形式较为丰富但对外影响不大,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状态。近几年,黄冈的文艺创作实现新突破,本土作家写故乡的《天行者》、《圣天门口》、《红槐花》等接连荣获大奖,有的已拍成影视剧。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来黄冈采风,美文名作争相涌现;《人民文学》将我市定为重要创作基地,形成抓写作带队伍的良好互动机制;以摄影、戏曲、杂技、民间艺术研究为重点的多个省级创作基地在黄冈建立,文艺创作环境大为改善,一支活跃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形成,共同唱响老区发展最强音。

掘开一渠活水:为人民讲故事、讲人民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红色是黄冈的底色,红色是黄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水准地创作一部以红安籍将军为原型的革命军事题材电视剧,就是要阐明一个朴素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成长于人民并带领人民革命。人民性是《铁血红安》的根本属性。  站在人民立场展现历史。翻开中国革命红色篇章,红安是一座高峰。1927年爆发黄麻起义后,红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力量。在历时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时期,黄冈牺牲了44万儿女,其中有14万是红安人,绝大多数默默无闻长眠地下。有6万多名红安青壮年参加红军,而解放后幸存者仅620人。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红安县以上将6名、中将11名、少将44名、总数61名而成为“共和国第一将军县”。在我市启动的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规划工作中,共清理发现近现代红色遗址遗迹1017处。这些无声的文物所凝聚的深刻文化内涵,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是当今最直观最生动最能触动灵魂的“教材”,它们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人前来瞻仰。这么好的历史素材,如果不充分挖掘、精心提炼,将是这笔精神财富的巨大损失。

呼应人民意愿讲述故事。如何用电视剧讲好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故事,过去没有做过,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我们充满信心。一是黄冈红色“矿藏”独一无二,是极好的创作源泉。二是人民有需求。一方面大手笔抒写大别山伟大革命的优秀影视剧是个空白;另一方面,影视剧制作低俗化、娱乐化倾向所生产出的穿越剧、历史剧、“抗日神剧”,令人反感倒胃口,群众渴望有契合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多多问世。三是人民大力支持。红安群众像当年欢迎红军那样,欢迎剧组进驻拍摄。很多老百姓不计得失提供方便,腾出自家房子给剧组拍摄使用,帮助剧组解决生活难题。红安党员干部带头做免费的群众演员,在拍摄日军烧毁村庄的情节时,群众演员爬上山岗回望家园,伤心恸哭泪流不止。这段本来要求“假哭”的场景,深深感动了剧组人员,他们感叹,可爱可敬的老区人民所蕴藏的红色精神,是永不过时的动人力量。

走对一条路子:扎根基层、扎根生活

有好素材并不等于有好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深刻论述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和客观要求。著名军旅作家朱苏进是《铁血红安》的编剧。他十进红安采风、查阅档案资料、体验农村生活,用两年多的时间潜心创作,提炼出“刘铜锣”这个灵魂人物。铜锣,是红安群众常用的生活物品,它质硬、色正、声亮,它高亢热烈也低徊沉毅,群众丰收时用它,红白喜事时用它,盛放花生红薯片也用它,铜锣融进了红安人的血液。一面铜锣,活生生地呈现了“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兵谣精髓,活生生地再现了红安人民的博大精深,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结晶。总制片人孟凡耀认为,从他拍《激情燃烧的岁月》到《铁血红安》,片子成功的共性是“人民”“生活”,最大体会是创作方案和创作思想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铁血红安》中的建筑、战场、风光全部取材红安,当地民谣、民俗、民风、民情作为情感潜在线索贯穿始终,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双重关照,使《铁血红安》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人民的大戏、人民的作品。这部戏极大提振了红安乃至黄冈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到目前,该县组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司19家,有《战将》、《百姓也是兵》、《胜利之盾》等7部影视剧在红安签约拍摄。2013年以来,红安县共签约旅游项目协议投资额342亿元,新开工21个,在建36个,竣工19个。

出精品,必须有精品意识。黄冈经济欠发达,是国务院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区域之一。破解“守着金饽饽过穷日子”难题,用影视剧打造地方宣传片是有效一招。黄冈市委和红安县委在制定《铁血红安》影视剧拍摄方案时,确立要做就做精品、要上就上央视一套的目标,敢于梦想,精心实施,锲而不舍,直到成功。我们请来一流大家,邀请实力派演员,组建一流制作团队,实现从创作人员、演职人员到制作人员的强强联合,为这部作品追求质量、迈向高峰打下基础。红安整合资源投资3700万元,仅用10个月时间,建起红安·中国将军文化影视城,成为拍摄主要场地。精品意识的树立,使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达到高度统一。

落实一个保障: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省、市、县三级高度重视《铁血红安》创作工作,强有力地推进了精品工程的探索实践。实践证明,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必须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方法。

把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文艺工作取得成就的前提,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松劲,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善于定调子出主意,不能让文艺创作生产在方向上犯迷糊出问题,在为什么人、市场化上跑偏。其次,文化资源开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着力打造核心吸引物,这是事关文化品牌和宣传重点的方向性问题。要找出具有差异化、唯一性、最能体现正能量的东西,比如《铁血红安》突出“红”。这几年,我市以“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为主体,成功打响“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等品牌,建成城市明珠遗爱湖公园,核心吸引物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内行。文化是塑造人、铸造灵魂的事业,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千差万别,解决现实难题不仅要求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素质、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变作风,还要努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做德才兼备的内行,决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只有自身内行了,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了,才有共同语言,得到文艺工作者的信服。这几年,我们用硬措施打造软实力,引导领导干部研究黄冈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讲东坡、说禅宗、论英雄、唱黄梅”,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抓产业。我们探索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项目+投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方程式”,并把这种做法推广发展,引导资源上升为创意,把创意包装成项目,让项目引来投资,一批文化概念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东坡外滩、恒天文化创意城、红安将军文化军事乐园等文化项目建设风生水起。围绕一个人、一个故事、一个美丽传说启动建设的21个文化小镇,也拉开了文化推进的框架。

造环境。市委确立“双强双兴”发展重点,首次把“兴文”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深度挖掘、提炼、开发黄冈特色文化资源,一线串珠、多点支撑打造“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核心品牌,文化强市建设进程大为加快。推动文化单位深化改革,改制后的省黄梅戏剧院接连创作了《东坡》、《李四光》、《李时珍》等精品剧目,受到欢迎;两年拍摄影视剧13部,电影《守护童年》荣获电影金鸡奖,《黎明行动》、《青春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刘雪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