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示黄冈过去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反映全市人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本报决定开展过去五年成就宣传,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今日推出专栏:展示新成就 谋求新跨越——迎接黄冈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
巍巍大别山,见证着黄冈巨龙腾跃的奇迹;滔滔长江水,传诵着黄冈人民不胜不休的风采!
五年,弹指一挥间。黄冈交通,在一山一江的怀抱里,编织出气势恢宏的“五彩梦”。
这是一个立体之梦。四通八达的交通,从公路到铁路,从平原到山川,从城市到乡村,一道道彩虹横空出世。
这是一个超越之梦。在千山万壑间完成了筑路创举,合武快速铁路、武英高速、武麻高速公路腾越黄冈大别山,直插华东;京九铁路、黄黄高速、大广高速公路飞跨黄冈长江,连通东南沿海。黄冈由交通闭塞到在全省第一个实现县县市市通高速。
这是一个奇异之梦。30分钟快车道、90分钟交通圈,交通一举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此处和彼处,过去相隔千里,如今近若比邻。人们回首发现,时间如金子般珍贵,而便捷的交通让时间缩短。
这是一个变革之梦。它悄悄而来,却以极大的气魄,改变了经济格局。风景变得生动可亲,都市串成了经济走廊,多少人的生活轨迹重新改写。
这是一个光明之梦。穷乡僻壤挥别了荒凉贫穷,山区丰饶的物产汇入物流走廊。条条大道,带来的是一个个光明的希望。
科学发展,大干项目,综合交通,群众共享,社会和谐……
当时空的钟摆开启“十二五”规划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回望过去五年间黄冈交通发展的印记。
高速公路: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伴着“十五”结束的舞步,“对接大武汉、沟通大长江、贯通大别山、构建大交通”战略跃向前台。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没有大交通,没有发达的现代交通,没有完善的网络交通,就不可能有现代产业带,不可能有现代城镇带,不可能承担起黄冈跨越发展的大任!”市委书记刘善桥放眼全局,掷地有声。
交通大军挥洒平原,挺进深山。五年间的惊人一跃,让交通版图大笔改写“黄冈分量”。
“十一五”,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4亿元,是“十五”的4.9倍,占全省“十一五”交通投资1900亿元的12.9%,位列全省第二位,占全市“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2125亿元的11.5%;争取部、省无偿投资25亿元,是“十五”的6倍;整个“十一五”交通总投资相当于建国以来黄冈交通投资总和的1.8倍。特别是“十一五”后三年,交通投资额每年呈120%的速度增长。
交通投资屡创新高的背后,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全面改善。建成了大广北、武英、麻武高速公路、江北一级公路、鄂东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了黄鄂、麻竹高速公路。全市构建起三横一纵“丰”字形高速路网,实现了县市城区上高速、到火车站“半小时快车道”,县市到黄州、到武汉“90分钟交通圈”!
到“十一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80公里,居全省第二位。高速公路密度达到2.7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黄冈,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市市通高速。
黄冈,一个以公路、水路、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公交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物畅其流的繁荣再现鄂东。
农村交通: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
在高速公路加速成网的同时,农村交通环境也全面焕发生机。一部农村公路建设史上的旷世之作永载史册。2011年将通车的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全长458公里,总投资约14亿元,横贯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7县市,连通沿线38个景点景区以及22个乡镇,惠及230万群众。
挺进深山,一条条玉龙纵横鄂东。黄冈交通全面发力。五年,投资7亿元进行国省干线公路路面改造,完成大中修里程818公里,使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特别是“十一五”后三年,克难攻坚,筹资1.5亿元完成了黄上公路四期刷黑改造工程;投资14亿元开工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
自2007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承诺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全面超额完成。2010年,全市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1.27万公里,新增3638个行政村通柏油路。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柏油路(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客车、100%的乡镇渡口达标。至“十一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392公里,一级公路达到264公里,分别为“十五”末的1.4倍和1.7倍。
全市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3.1%、68.5%、22.3%和48.9%;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31%和1.32%。
港航水运:全面提速向黄金水道掘金。五年,港航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是“十五”的3倍。全市提升三级航道20公里,新增码头32个,新增泊位40个,新增吞吐能力1200万吨,最大靠泊能力达到5000吨级。完成了巴河航道疏浚、武汉新港唐家渡综合码头、武穴亚东码头等一批重点水上项目。开工建设了武穴件杂货码头、黄州国盛综合码头。沿江造船业得到快速发展,水运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创新理念:重大项目建设历史性突破
抢抓国家拉动内需机遇,争取武冈城际铁路建设项目。黄冈长江大桥、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公路项目超常规完成前期工作。特别是仅用16个月,完成了黄冈长江大桥前期工作,仅用128天完成了大桥2个主塔墩62根基桩施工任务,创造了国内重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黄冈速度”和国际同类桥梁建设的新纪录。
采取BOT(基础设施特许权)+EPC(投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招标)和BOT两种模式,破解黄鄂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筹措难题,开创了我市投资高速公路建设方式的先河。2010年,黄冈长江大桥、城际铁路、黄鄂高速公路三个项目共完成投资12亿元。市交通运输局机关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文明单位覆盖面在92%以上。
市委、市政府给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协调安排黄冈长江大桥、城际铁路、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等重点项目前期费用,以资源换资金,落实城际铁路资本金和黄鄂高速公路投资补偿9亿元。
大交通:托起黄冈当之无愧的发展“天元”
有“三纵三横”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交通框架,再加上黄金水道,农村公路网,黄冈抱团发展,勇当“赶超崛起”的先锋;有了黄鄂、麻竹高速公路和大别山红色旅游路等多条在建公路的加速延伸,临港产业“芙蓉出水”;黄冈大别山旅游圈异军突起,后劲十足。
交通的发展,不仅拉近了黄冈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带来的是眼界的开阔,是思维的活力,也让黄冈树立了“敢于争先”的形象。
交通圈促进经济圈大发展,交通版图上的“黄冈分量”,正激发着经济版图上的“黄冈潜力”。
黄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窑炉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钢构产业基地和华中地区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群,化工产业规模居全省之首,建筑业规模居全省第二位,拥有省级重点产业集群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7家,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0平方公里。万吨巨轮从黄冈启航,大别山区的板栗、花生、茶叶、柿子、山野菜、药材香飘四海。黄冈县域经济发展被中央和省级媒体誉为“黄冈现象”。
走过波澜壮阔的“十一五”,“黄冈号”交通大船,全速驶入“十二五”。市委、市政府确定建立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后,黄冈交通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用5到10年时间将大别山试验区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综合交通发展的引领区、红色旅游交通发展的先行区、绿色交通发展的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立足先行跨越,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初步制定了试验区“1133”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助推“质”与“量”的双重跨越。
思路出新,跨越发展。大胆谋划,脚步矫健。黄冈交通运输正阔步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罗玉蓉 韩亮 陈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