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安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扫描

2020年1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1/6/10

“县委书记办公室、县委书记吴海涛,联系电话……” 

走进红安县委办公大楼,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一间办公室门上都张贴着统一的标识牌,标有领导姓名、职务、联系电话。 

在红安,公开透明之风扑面而来,令人倍感清新。 

“郡县治,天下安。”2010年12月,红安县被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列为全省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之一。 

“以县委权力公开带动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各级各部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引导耦合权力,形成合力,接受监督,为红安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县委书记吴海涛坚定地说,“决不能辜负省委的信任和重托!” 

“县委权力”掀起你的“盖头来”

县委到底有哪些权力?县委、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和全委会究竟该怎样行使权力?红安县委打破权力的神秘感,厘清县“四大家”权力364项,划定了权力界限,厘清各级各部门权力1000多项,界定了权力内容,防止权力交叉重叠,编制职权目录,绘制流程图8个。通过文件固化,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还权力于人民,做到“公器公有”。 

用人权是群众最为关注的权力之一。“县委不久前任命的3名正科级干部,21名副科级干部,都是在‘两公两荐’的基础上,经过县委常委会、全委会两次会议差额票决产生的。我的权力有多大?都放置在党员群众眼皮下。”县委书记吴海涛说。 

“不排外怕硬,只匡正扶弱”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器公管靠制度。缺少约束,权力容易失范。“县权公开”首要任务是制度建设。该县注重权力运行的环境建设,健全完善了决策、执行、监督、评价和公开5个环节60多项制度,全部予以公开。 

“环境建设事关当前,影响长远。与经济建设、民生建设、作风建设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县委书记吴海涛对环境建设有独到理解,所言极具针对性。前些时间,扰乱经济社会秩序、工程建设中的“四强五霸”、不讲法规的上访事件、少数地方的经济环境不优等问题,在红安还较为突出,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一些企业及市民反响强烈。 

去年9月,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建设大调研活动,在红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调研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动领衔,县“四大家”领导纷纷出击,部门主职积极跟进。  

大家围绕环境建设主题,摆现象,抓问题,明政策;抓源头,打苗头,挖幕后,清组织;强氛围,赢民心,为经济社会建设赢得保障。接着,县委集思广益,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形成决议。去年以来,全县共治安拘留13人,刑事拘留、逮捕25人,判处刑罚12人。今年,又全面整治“六大市场”,针对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频频亮剑:剑指干群环境意识不强;剑指服务不优;剑指破坏环境害群之马;剑指标本兼治脱节……如今,红安的软硬环境越来越优,红土地变成了投资热土! 

“不排外怕硬,只匡正扶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郝爱芳如是说。 

为改善经济环境,该县推行了县直部门“服务承诺公示制”、涉企规费“一卡制”、涉企服务性收费“打包制”、涉企检查“审批备案制”、经济环境“投诉处理机制”。推行“五制”,大大改善了招商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工业企业前来红安投资。县长余学武介绍:“今年初以来,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6个,签约资金27亿元,招商形势喜人!” 

“阳光红安,天下红安”

公器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公器必须公用。如何公用?就是把权力放在阳光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该县将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试点工作,纳入县域文化建设总体框架,提出“阳光红安,天下红安”。“阳光红安”代表开放的经济结构、民主的政治格局和健康的精神氛围。“天下红安”凸显红安人胸怀天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 

让各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县权公开”办成民愿民盼的事。为此,该县搭建六大平台,将“县权公开”引向部门单位和基层。如,打造政务集中办理平台,公开所有办事程序,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实行“一站式”服务,做到便民利民。设立社情快速处置平台,实现网络短信互动。只需一条短信,群众就能让县领导帮助解决困难。县委办公楼大厅,装上了大型电子公开栏,县“四大家”领导开什么会、研究什么问题,哪些领导干部参加,哪些群众代表列席,怎么作的决策,都写得明明白白。全县所有强农惠农资金发放、低保等扶贫政策确定,群众只需上网一点击,都一目了然。 

“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公开就是抓发展!”县委书记吴海涛说。2010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财政收入8.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今年元至5月,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亿元 ,同比增长47%。元至4月,完成财政收入 4.06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8.4%。(江河 毛红平 张瑞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