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茶叶,被老百姓称为“青龙”的绿色产业,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5.8万亩,茶叶产量1580万公斤,系列产值达4.2亿元,规模位居湖北第一,全国第四。
一代代英山人的不懈努力,“青龙”腾飞正从梦想变成现实!
结构调整托起茶产业
英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英山茶“圻门”、“团黄”就入贡都城长安。然而,千百年来英山茶一直零零散散种在田头地角,难以“发家”。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山县委、县政府开始把茶叶作为富民战略来抓,从“112工程” (10万亩茶、10万亩桑、20万亩经济林)到“三龙腾飞”(茶为青龙、桑为白龙、食用菌为花龙)战略,从“特色立县”到“建设中国茶叶大县”的实践中,他们懂得了一条刻骨铭心的道理: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茶产业只有做大做强才有立足之地。
做大茶产业就要茶园增面积,产量上规模,质量上档次。面对英山茶产业的现状,他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声势浩大地建茶园,建茶厂,改良茶叶品种。
为了改变英山地产茶生长周期长、发展缓慢的劣势,英山请来湖北省农科院茶叶专家刘付璆,引进速生丰产福鼎大白茶,创造了“一年裁,二年摘,三年亩产过双百”的“莲花模式”。短短6年间,全县茶园发展到4.5万亩,县政府先后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00多万元,扶持建设大小茶厂280多家。
九十年代,英山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发展茶叶产业化,提出“茶叶下大田,户户种茶园”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时,阻力和杂音不仅来自农民而且还有干部。而改变一些人“民以食为天”思维定式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位于鄂皖交界处的英山县宋榜村在政府的引导下最早走上茶叶专业化发展之路。全村80%的农户纷纷将水田、旱地改种茶叶,一亩茶抵过五亩粮收入。“宋榜经验”不胫而走,全县茶叶专业村先后达到100多个。1996年以来,全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茶叶面积几乎每年以一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基地“片片连成串,十里不断线”,专业化为规模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进入新的世纪,英山把目光投向走优质化之路,极力建设生态茶、有机茶。他们在创新中为准无性系繁苗、大棚种植等技术,突破了茶叶受季节、温度、移栽等瓶颈制约,茶叶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英山的优质名茶先后荣获“鄂茶杯”、“中茶杯”、”陆羽杯”等大奖,并成为湖北省优质茶母本园基地,全国有机茶生产示范县。
如今的英山,处处茶飘香,季季产名茶。茶叶成为富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财政收入的2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均来自茶叶。
茶节促销“增”名“多”利
2002年4月20日,中国英山第十二届茶叶节在武汉中南茶市举行。在极品茶拍卖全上,100克英山云雾茶拍出了8800元的天价!贵州茅台集团的杨安贵先生说:“茅台是中国最好的酒之一,英山云雾是中国最好的茶之一。我作为贵州茅台酒集团代表有幸成为这次英山云雾极品茶的竞买得主,让酒和茶的两个名牌相得益彰,值!”
政府塔台,经贸唱戏,扬茶叶之名,增茶农之利。英山从1992年起,一气呵成办了十五届茶叶节,可谓新招迭出,好戏连台。
邀来众多新闻界、茶叶界的记者、专家、茶商为英山茶叶呐喊助威。新闻发布会、茶叶研讨会、千人品茶大会、茶商签约会……新闻效应带动英山茶叶名声与日俱增。
擂台赛是英山茶叶节的保留节目。每届茶叶节全县制茶高手登台比技,现炒现品现评现卖制出的名茶,由茶叶专家评出十名“茶王”和十佳茶场,县政府每次拿出20万元重奖获奖者。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英山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把茶叶节搬到武汉、北京举办。同时把节会与农副产品展销、旅游结合起来。
“茶叶节让英山茶身价倍增。过去英山茶平均20多元一公斤,现在名茶平均600多元一公斤,过去,年产200万公斤茶叶就愁销路,现在年产量过了1500多万公斤,却连续九年无库存!”从英山县委书记王浩鸣自豪的神情上,可以看出茶叶节实实在在给英山茶农带来的实惠。
而今,英山茶叶在全国16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窗口,远销美国、欧盟、非州等32个国家和地区。
塑造茶品牌的“金名片”
“品牌就是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令牌!”这是英山在市场摔打中得出的结论。2000年,英山县委、县政府就响亮地提出:“要把英山云雾茶打造成全省、全国的知名茶叶品牌。”
茶叶的牌子多,茶场、茶商各自为战,茶叶包装五花入门,茶叶质量参差不齐等是该县茶叶品牌建设的致命点。为此,县政府于2001年设立了茶叶局,专事茶叶管理工作,之后又组建了英山云雾茶协会。在全县实施“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方法,严厉打击以假乱真、以次充优、鱼目混珠的行为。
2002年,英山云雾茶地方标准被湖北省技术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全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在英山诞生。2006年,这个标准再次修订,英山云雾茶-春笋、春蕊、春茗、碧剑、龙特五个品级的采摘标准和制作标准进一步细化,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制度在全县推行。2007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英山开始使用英山云雾茶品牌标识,开通了800免费语音防伪查询提示和数码防伪,英山云雾茶开始拥有质量品牌“保护神”。
“英山云雾茶要成为真正的名牌,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关键”,县长杨良锋一语中的指出了英山品牌战略的核心问题。随着茶叶面积和规模一步步扩张,从2001年起,英山茶叶加工企业就着手运作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县580个小茶叶加工点联合成100个中心茶场,100个中心茶场在竞争中形成了13个区域性茶叶企业。2006年底,由浙江茶商投资2000多万元的中国大别山茶叶市场正式营业,200多名茶商纷至沓来。2007年初,英山实力最强的绿屏、天蕊、嘉禾三家茶叶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组建湖北绿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综合产值超过5000万元,是该县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茶叶技术和国家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准入资格的企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