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开放40年】英山:笔墨书峥嵘 “五城”同发展

2020年1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8/12/21

“这几年县城变化实在太大了,以往的城边村现在到处是高楼,街道又宽又美,厂房越建越多,小区越做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英山规划得真像个大城市!”刚搬进新家的拆迁户彭卫平感触颇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英山县城乡规划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扣“五城同创”主战略,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产城融合,突出生态底线、旅游主线,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描绘山城蓝图,实现了新城崛起,老城复兴,乡村振兴,逐步将英山打造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山城。

  多规合一描绘城乡新蓝图

5年之前,英山城区规模小、产业滞后,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三条主街道被称之为“10分钟生活圈”。而放眼周边县城建设风生水起,让人自愧不如。

“主动对接武汉城市圈,把英山打造成大武汉的企业生产拓展区、市民生活后花园。”英山县委书记陈武斌在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发出指令枪。

城市总规顺势修编。历经多轮规划调整,英山正走出一条山乡发展之路。2011年,县规划部门编制了《英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将城市定位为“鄂皖门户,发展大别山特色产业为主的山水文化名城”。面对多重战略发展机遇的叠加和自身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重新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迫在眉睫。2016年,县规划部门因势而谋,启动对2012版城市总规修改工作及中心城区的控规编制工作。新一轮规划充分考虑英山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大别山地质公园的定位,挖掘“五个一”人文资源特色,城西新城新建10平方公里,工业新城拓展到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新城和老城将形成两个中心四条轴线,城区主干道大致形成“四横五纵”的骨架,“三桥九路”纵横交错。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彻底拉开了县城框架蓝图,标注了山城发展的新高度。

专项规划协同推进。在总规的指导下,先后编制城区交通、绿地、消防、排水、污水处理、供水、燃气、全域旅游等专项规划。结合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着重对停车场、城市公厕(旅游公厕)、农贸市场、中小学校布点、公交站点、道路交通、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进行优化和完善,全面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综合承载能力。

村镇规划提档升级。县规划部门多次调研,广泛吸纳市民意见,城镇规划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杨柳湾镇和石头咀镇为副中心,草盘地镇和南河镇为特色镇的“一主、两副、两特色”格局。目前,已实现乡镇集镇总规全覆盖,全县312个村居民点建设规划全覆盖,对红色旅游公路沿线村庄及重点村规划进行提档升级,先后有40多个村编制了美丽乡村规划。

  五城同创打造魅力新英山

2012年,英山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借力大别山革命老区试验区,以“五城同创”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即突出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工业新城”;突出龙头带动,着力打造“茶产业城”;突出理念创新,着力打造“城西新城”;突出旅游开发,着力打造“旅游新城”;突出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文化新城”。

规划工业新城(也称产业新城):借鉴国内外顺水依谷城市的发展策略,突出产城融合,产业新城规划为十大产业园区,规划打造集艺术传媒、印刷制造、生物医药、汽配、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会展、物流批发、地产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规划茶产业城:英山是全国有名的“茶叶之乡”。在茶产业城规划上,重点打造“两园、两带、一市场”:两园,即指已建成的乌云山茶叶公园和规划建设的现代化茶产业园;两带,即指以河南畈为主的杨柳至雷店东河万亩茶产业带和以屏峰为主的红山至金铺西河万亩茶叶带;一个市场,即指大别山茶叶市场。现代化茶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预计投资50亿元,分三期开发建设。

规划城西新城:规划面积约5.52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区域性的温泉休闲度假中心,面向全县的商贸中心,集行政、金融、商贸、文化、医院、体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中心。计划通过5至10年的开发建设,将城西新城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区。

规划旅游新城:在旅游新城建设上,突出“一泉两山”,着力开发毕昇文化、生态休闲、红色经典、温泉度假四大旅游资源,打造大别山主峰生态、桃花冲红色文化、温泉休闲度假三大旅游区。同时通过治理打造一坝两岸城市工程,打造成闹市区生态景观休闲带。

规划文化新城:文化新城与工业新城隔河相望,占地面积约1.9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集毕昇文化、生态旅游、娱乐休闲、郊野度假、户外运动等多个主题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产业城。

在规划引领下,英山昂起城区龙头,“五城”同步推进,一个实力英山、魅力英山、活力英山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全域旅游引领绿色大发展

“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如今,这句让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已成为英山最响亮的名片。

近年来,县规划部门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一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品得出文化”的美丽英山。

规划,引领旅游产业大布局。按照构建“特色小山城、文化旅游城、旅游名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一元多层次”总体布局,坚持“多规合一”,先后完成《英山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英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英山生态县建设规划(2014-2020)》和特色文化小镇规划,以“全域旅游”为统筹的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基本形成。

规划,引领乡村旅游大发展。坚持“一乡一特、一镇一景”,以“旅游+”为抓手,推进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红绿融合、产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旅游城镇。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带建设,积极为“西河十八湾”、“东河百里秀”等综合旅游项目提供支持,着力引导建设各具特色的茶园、果园、采摘园等观光农业园和药材、花卉等种植基地,形成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规划,引领旅游产业大融合。县规划部门建立在建旅游项目对接服务清单,致力把旅游与城市定位、园区布局、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旅游新城与城西新城、文化新城融合发展,布局建设洪广毕昇温泉度假村、中皖国际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依托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资源,规划引领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神峰山庄、宏图药业、福辉农场等一批生态农庄和家庭农场迅速兴起。同时指导楚江南、童玩谷、大别山丽景风景区、四季花海·旅居新镇、茶香小镇、天马寨等旅游项目规划,配合完成桃花溪避暑度假小镇、白莲河·自在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河冲、蟒龙河、五道水养生茶叶谷、温泉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规划落地。

规划,引领生态绿色大发展。县规划部门紧扣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的定位,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把100多个“三高”企业排除在招商引资之外。在规划引领下,英山积极推进“生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康养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吴家山、桃花冲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质量、人居环境优美度在湖北省位居前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