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筑梦大城市 擘画新黄冈——黄冈市住建系统40年改革发展纪略

2020年10月30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8/12/6

黄冈记者贺正文通讯员杨石明李华桥尹志勇

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40载。

俯瞰古城,一幅雄伟壮观的画卷映入眼帘: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一座座现代化工厂规模宏大……千年黄冈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打开地图,从大别山南,到长江之滨,“兴城”引领新城路。红安南部新城、麻城“两河四岸”工程、罗田南城新区、黄梅滨河新区、临江四城、21个文化小镇……各县市区一县一品,一镇一特,产城一体,城景融合,风生水起。

翻阅历史,一串串数字见证奇迹。1978年,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0.5377亿元,2017年达到143.43亿元;1978年,全市城镇人口31.28万,2017年跃升至291万,城镇化率从当初的5.4%跃升至2017年的45.9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住建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抓党建促城建,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兴城”工作,演绎了一段又一段改革创新、激扬奋进的动人故事,成为黄冈有史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别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书写了黄冈改革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众志成城探索前行合力筑梦特色新城

30年前,黄冈从城市到乡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路难走,车难行,城不像城,镇不像镇。

而今,越来越多来过黄冈的人,对黄冈赞不绝口:城市在变美,乡村在变美,黄冈人的生活在变美。

长期以来,黄冈城镇化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市区首位度低,形成“下马拉大车”效应,而多数县城和乡镇规模较小、设施落后、缺乏特色。

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老区黄冈改革开放、追赶超越的重点所在。

为此,市委、市政府以“兴城”为主题,以人的城镇化为抓手,先后提出“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大产业支撑”,“生长性城镇、生命体建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等一系列新思路和理念,城镇建设聚力“创城夺杯”、“四城联创”,建设资金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投资到熟练运用现代城市经济投融资办法,建设模式由政府投资到市场化运作,BT、BOT、PPP等新模式交相辉映,一步步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硬模式,逐步探索出黄冈新型城镇化之路。

上下一心,市区龙头效应彰显,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由1988年的9.5平方公里,拓展为现在52.2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5个黄州城。遗爱湖公园豪迈开放、白潭湖片区大气耸立、黄冈长江大桥一线贯通,民生项目相继落成,高铁让黄冈与武汉实现同城化梦想。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多次城镇化建设现场会,现场观摩,现场督办,凝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各县市区争相努力,年均基建投入增长20%以上,各具特色的“一河两岸工程”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既有文化品位,又有现代气息的特色新城耸立在鄂东大地。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请看市区城市道路之变——

30年前,市区仅有考棚街、青云街、胜利街、八一路等10余条城市道路,1996年撤地建市前后,先后启动了赤壁大道、明珠大道、黄州大道、宝塔大道、沿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建设,逐步拉开城市框架。2007年,市区启动黄州大道、赤壁大道等九条道路黑化工程,这是市区首次建设黑化绿化亮化一体的沥青道路、首次年度投资过亿元开展城市建设,吹响了城市建设提档升级的冲锋号。

如今,市区已建成城市主次干道58条,总面积251.34万平方米、非车道面积172.34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79万平方米,城区道路完好率达到95%。

让我们再来目睹市民从“蜗居”到“宜居”之变——

市区多个老旧小区,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伤疤。进入新世纪,市政府按照“先建安置房、后项目开发”的模式,启动市区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先后7个项目面向市场招商,让社会资本参与开发。

“我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市区八一棚改搬迁户胡丽萍感言。胡丽萍是原缫丝厂的一名普通下岗职工,离异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一套小房子,黑暗的楼梯,破旧的房屋,根本无力购买新房。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创新建立一系列市区棚改工作机制,实现拆除一片旧村、建成一片新居、改善一片环境、催生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从六福湾、南湖八队片区到六福花园、遗爱湖还建小区,从万达广场到正在抓紧推进的居然之家城市绿色垂直森林城市综合体,棚改推动城市巨变。短短5年,市区先后启动实施60多个棚改项目,让5万余人实现安居梦想。

黄冈市区棚改人以拼搏的姿态,锻造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不舍昼夜、只争朝夕的敬业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全身心做好群众工作的工作能力,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

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全市总人口573.14万人,城镇人口31.28万人,建制镇15个,城镇化率仅为5.4%。到2017年底,全市户籍人口740.31万人,常住人口634.1万人,城镇人口291万人,建制镇126个,城镇化率达到45.92%。40年间,黄冈城镇人口增长9.3倍、建制镇个数增长8.4倍、城镇化率增长8.5倍。

截至目前,黄冈市区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全市获批全国重点镇24个,省级重点镇中心镇13个、特色镇10个,全国特色小镇1个、省级特色小城镇2,全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10个。

内强管理外拓市场聚力打造千亿建筑产业

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对推动黄冈城乡建设发展作用巨大。

众所周知,革命老区黄冈有着750万人口,如果让大量的农民工通过建筑产业,实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是一个非常适合黄冈市情的发展道路。

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发展,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企业打造精品工程,开展创优评先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积极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积极拓展外部市场。

在政治上对企业家关心。这些年来,我市先后有100多名建筑企业经理当选全国、省、黄冈市和所在县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山河集团董事长程理财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在经济上给予扶持奖励。政府规定,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具有法定资格的行业检测中心分别给予奖励,对新获“鲁班奖”的承建企业给予重奖,对外出施工的建筑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市政府还不定期召开住建、财政、税务、人社、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联系会,帮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组织定点培训,帮企业解决劳动力和人才需求,加强银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

山河集团已由当初只有36只泥桶、团风县淋山河镇一个小建筑公司裂变为湖北建筑业的领军企业,企业员工2万多人。2017年,集团总产值410亿元,连续4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从458位上升至413位。

湖北长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经过多轮改革实践,公司推行“激励股”政策,实现90%以上的员工持股,员工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而今,公司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鲁班奖”的民营企业,也是湖北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

湖北华夏窑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81年组建。华窑从弱到强,得益于三次重大改革。如今,“华窑”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陶瓷窑炉和建材窑炉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首位。

湖北玉环、湖北中浩、赤东集团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脱胎换骨。改制后的建筑业企业产值大幅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做一项工程,创一块牌子,拓一方市场。2018年6月11日,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建筑业发展大会,吹响了全市建筑业打造千亿产业的集结号。

正是由于多方合力,一批又一批“建筑铁军”,从大别山下启程,走出黄冈,奔赴武汉,走向全国,迈出国门。黄冈建筑业队伍规模和建筑业产值在湖北仅次于武汉市,排名第二。

数字见证成绩。1996年撤地建市,全市共有建筑企业429家,从业人员13万人,建筑业产值16.8亿元。到2017年底,全市建筑业产值978.77亿元、增加值180.54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均占全市GDP的9.4%;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688家,其中特级企业2家,一级企业50家,二级企业139家,劳务企业201家,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撤地建市以来,全市建筑业产值增长58倍、企业数量增加259家、从业人员增长3.46倍,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全市建筑企业先后获国家工程质量“鲁班”奖3项,国家级施工质量金奖4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2项,湖北“楚天杯”工程质量奖190多项,武汉“黄鹤杯”工程质量奖200多项,“大别山杯”工程质量奖120多项;主编住建部行业标准1项,获得国家级工法5项,省级工法25项,取得技术专利15项;黄冈先后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窑炉之乡、钢构之乡的荣誉称号。

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竭力推进绿色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如何让城市绿色发展、永续发展?这成为黄冈住建人长期探索的命题。

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宜居为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竭力推崇绿色低碳,竭力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精神。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住建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坚持抓党建促城建,坚持外修人文、内修生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城建工作全过程,着力推进智慧城市、管廊城市、海绵城市、数字城市建设,致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

城市供水从弱到强。改革开放初期,黄冈市区供水能力仅3万吨,1979年、1993年、1999年分别建设二水厂一二期和三水厂一期。现今,市区日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供水服务面积330余平方公里,服务人口40余万人,供水普及率达100%。

城市用气从无到有。2005年4月,黄州赛洛天然气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1月市区点火通气,结束了生产生活依靠液化气的时代。截至目前,市区敷设中压管网338公里,低压管网488公里,LNG加气站5座,居民用气突破10万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9%。

城镇污水处理从无到有。一直以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是黄冈生态保护的短板,通过“紧螺丝”方式,有力推进104个乡镇新建106个污水处理项目,累计厂区日处理规模17.25万吨、管网1935.5公里,总投资26.1亿元。

2006年8月,市委、市政府启动遗爱湖综合保护治理工程,先后投资20多亿元,累计铺设排污管道12公里,封堵排污口48处,清挖湖底淤泥50余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植物360余种40余万株。如今,遗爱湖公园已成为广大市民引以为傲的靓丽城市名片。

历史文化名城加速推进。黄冈是鄂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90年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文化兴城的目标,也是历届党委政府的夙愿。今年10月,《黄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获得省政府批复,多举措保护明清黄州城、东坡赤壁历史文化街区、禹王城遗址、唐宋黄州城遗址。目前,宝塔公园改造建设即将完工,赤壁公园改造建设谋划启动。

海绵城市和管廊城市建设方兴未艾。针对多种管线横架天空形成“空中蜘蛛网”,影响城市景观和地上空间。2015年10月,市住建委组织开展《黄冈市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黄冈市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和《2016-2020年五年项目滚动规划》编制工作招标,以PPP模式进行投资建设。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禹王新区全面铺开。为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市区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全面提升生态资源的景观及生态服务功能。

村庄美、田园美、环境美,一个个美丽宜居乡村脱颖而出。到目前,全市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26个、湖北省宜居村庄111个、全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10个。乡村,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千方百计服务民生。市住建委围绕“放管服”改革相继推出多项便民服务举措。他们推行一门办结集中审批,全面实行清单之外无权力、窗口之外无审批。对即办件依据审批条件进行审查,现场办结;对承诺件和上报件,提出初审意见,按程序分步审批或上报省厅办理。一系列温馨服务举措,实现群众办事“一次都不用跑”。今年在市法制办组织的案卷评查工作中,他们在60多家参与评查的单位中名列前茅。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筑梦再出发。

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向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黄冈住建人与750万老区儿女的共同打拼下,如今的黄冈,蕴藏着无限的乡愁和梦想,孕育着无穷的生机和希望,正迎着朝霞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