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我们来到最早大规模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团风县采访。走进团风工业园区,这里早已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宽敞的黑色道路、一排排整齐气派的标准厂房,这就是享誉华中的“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团风县钢结构产业园。
“有形之手”:书写“无中生有”的传奇
“罗书记两年内来了三次,说我们是‘无中生有’。”在团风钢结构产业园采访期间,不时听到人们津津乐道于省委书记罗清泉对团风钢结构产业的评价。
团风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书写的一部“无中生有”的传奇。
14年前建县之初,除了两家在市场竞争中日渐式微的作坊式酒厂和家具厂,团风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从2002年开始,团风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以优惠的政策、周到的服务招商引资,才有一批现代新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
2005年,湖北潮流钢结构有限公司亮相团风城南工业园,成为团风第一家钢结构企业。
2006年,在浙江钢结构企业工作了10年的团风人孙秋正回乡创办了湖北精诚钢结构有限公司——这也是团风第二家钢结构企业。
“团风周边有武钢、鄂钢、大冶铁矿等大型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方便。同时紧邻武汉辐射巨大的市场,但土地及其他成本远低于大城市。南靠长江,距离水运码头阳逻港口只有20公里,水路运输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孙秋正以专业的眼光,看好家乡得天独厚的优势。
果然,投产当年,精诚钢结构和此前落户的潮流钢结构创造的产值就超过亿元,占当年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12.98%!
喜人的成绩坚定了团风人发展钢结构产业的决心。县领导带队先后十几次到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了解行业信息,拜访了全国500多家钢结构企业,宣传推介团风发展钢结构产业的优势。明确将58家钢构企业作为招商引进的重点对象,组建四个招商专班,分别赶赴武汉、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方。同时,县里筹资3亿元筑巢引凤,兴建城南工业园、城北钢结构产业园,今年又新建城东占地3000亩的十里湖钢结构产业园……
钢结构的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2007年,团风被中国钢结构协会评为“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是继浙江萧山后全国第二个获得该称号的地方。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列入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中部最大的钢结构产业基地:4000亩土地上不断矗立起一排排新厂房,鸿路钢构、辉创重工、中南钢构……一幅幅巨大的标牌令人目不暇接。引进的29家钢结构或配套项目总投资40.45亿元,已有15家投产,其中14家规模以上的企业2009年一年完成销售收入14.57亿元,占全县85家规模企业销售收入的53.6%!最大的鸿路钢构集团去年销售收入已突破5亿元,是中部地区最大的钢构企业。
钢结构产业的发展,也让团风工业发展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009年,其工业产值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超过50%。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无形之手”:指引结构调整的路径
走进去年刚刚从武汉整体搬迁到团风工业园区内的辉创重型钢结构公司,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生产负责人彭鹏介绍:“订单排到了年底,工期比较紧。”
厂房外面摆放的跨度20多米、比厂房还要高的大型龙门吊以及载重150吨的平板车,让人感觉到辉创和其他钢结构企业的区别。“我们做的主要是重型钢结构,核心业务是各类桥梁钢结构。武广铁路上有20多座桥梁用的是我们的钢结构产品。”彭鹏说。
有关部门预测,桥梁钢结构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
“行业发展的前景很好,我们要借助武汉建‘桥梁之都’这个东风,在全国的桥梁钢结构行业,做民营企业的第一。”辉创重工董事长戴辉对未来充满信心。
辉创重工的落户,仅仅是团风钢结构产业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的一个成功例子。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悄无声息地引导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积极主动地转型发展。2009年,全县钢结构产业中,轻钢业增长36.5%,而重钢业增长达78.2%。这一年,团风陆续引进了以重钢及网架等结构为主的同信、中南钢构,以异型结构为主的武冶重工,以电站钢构为主的精诚凯达。这些企业的落户投产,使团风突破了单一的轻钢为主的低端产品领域,开始逐渐向中、高端产品领域调整转变。
中高端钢结构产品对技术要求更高,相应的附加值也更大、利税增长更快。成立于2006年10月的辉创重工在迁到团风后,仅用了4年时间就实现了年均工业产值逾4亿元。去年投产的这些钢结构企业当年就实现了产值13.7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8.6%,占全县工业的半壁江山。
更多已经投产的企业,正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2007年,潮流钢构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投入大量资金转向重钢项目的研发,如今已拥有年产重钢3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精诚钢构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开发的钢结构住宅,已应用于庐山疗养院工程。2008年,鸿路钢构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原有25条轻钢生产线基础上,又新上4条重钢生产线,已于2009年11月竣工投产。
据统计,团风县目前已有11家钢结构企业与全国17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各项工艺及技术36项,其中有2项通过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已有6家企业通过ISO900:2000体系认证,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去年一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由上年的3家,上升至9家,过亿元的企业由上年的2家增加至6家。
“双手”合力:共绘产业升级的蓝图
“之所以选择将工业园落户团风,除了地理优势,还因为团风的钢结构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涂料、磨具、气体、物流等配套企业基本齐全,检测、培训等服务也很便利。”戴辉说。
2009年,熊强来到了团风,此前他在武汉汉口开了一家物流公司,2008年他有一个大客户在团风的业务特别多,他来考察了一次就决定在这里成立一家物流企业。“到处都是工地,都在兴建厂房,我感到机会非常多。”他说。
几年前,还不知“物流”为何物的团风,现在建成不到一年的货运物流站已经不堪重负,张家湾商贸物流园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罗霍州武汉新港作业区,将给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带来更大的便利。
此外,立丰涂料、天马研磨材料、燎原气体……一系列的配套企业都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4.9%。
“我们希望钢结构的产业链能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要由单纯的钢结构生产转向整个生产链的发展完善。”团风县委书记洪再林说,“这也是产业升级的一个方向。”
目前已经投产的规模以上钢结构配套企业有5家,即年产纸基砂带2000万平方米的天马研磨材料,年产钢构涂料5000吨的立丰涂料,年产磨料2000吨的星源建材,年产各类工业气体100万立方米的燎原气体和年供20万立方米的佳鑫气体。另外,欧阳电器等5家企业正在建设中。
产业链每向前延伸一步,就能催生一批新企业,不仅钢结构企业能得到更大的便利,当地群众也能得到更多的就业岗位。据当地劳动部门预计,钢结构产业集群全部投产后,安置就业人员可突破1万名。
该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后进入钢构企业工作。团风劳动部门投资100多万元,添置各种教学用的机械设备,目前已为钢构企业输送各类技工1000多人,基本满足钢构企业的需求。钢构企业要求的机械加工、金属焊接、钢构施工等工种技术含量高,相应的报酬也更高,一个工龄一年左右的普通焊工日工资是100元,随着技术不断熟练,工资还会相应上调——远远高于一般工厂的普工工资。
另一个让钢构企业欣喜不已的消息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多方努力争取下,全国第三个专业钢结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已被正式批准落户团风,预计今年年底便可部分投入使用。该中心将承担中南、西南及沿海地区钢结构检测任务。这个检测中心的成立,让本地各大钢结构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产品质量检验,团风作为“中国中部钢结构基地”的“磁场效应”,也将更加凸现。初具规模的团风钢结构产业园,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向一个全新的钢构产业城迈进。(吴国茂 刘彦友 明天娇 通讯员 熊阳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