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麻城经济开发区星罗棋布的高精尖项目,撼动了记者头脑中“山区麻城,农业独大”的固有印象。
今日,麻城经济升级版,是什么样的?麻城市委书记杨遥给出答案:从结构变动看,麻城多元经济,共同支撑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为此做注解的,是这样一组数据:
2013年,麻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93:
42.93:33.14。
与2010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7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从2010年到2013年,麻城市GDP从118.71亿元突进到20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34.24亿元增长至71.56亿元,分别增长71.3%、109%,均跃居黄冈第一。
麻城增长动力从哪里来?
突出“双强双兴”,做大旅游,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美城乡,构建“三产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改革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在转型升级中聚集发展能量。
以退为进,弱项突围,工业弯道超越
新福盛石业,坐落在白果石材工业集中区的西边。仲春四月,穿行此间,扑入眼帘的是碧波粼粼的循环池、宽敞整洁的道路、草木葱郁的绿化带、眼前还不断闪过洒水车,优美怡人的环境,让人完全忘却了这是一个产销旺盛的厂房。
这种景象,在一年前的白果石材工业集中区,很难看到。
变革,源于一场壮士断腕的整治:2013年3月至7月,麻城所有石材企业全部停产整改,验收合格一家开工一家,其中13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石材加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市石材企业用于环保治理投入达3.12亿元。麻溪河污染治理工程,7月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多年来的污染问题。
曾经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石材产业经过不断“涅槃”重生,麻城不断演绎着因“舍”而“得”、以“退”为“进”的故事。去年麻城石材产值、税收、用电量非但没有迟滞,反而增长了20%以上。
全力打造生态石材聚集区、石材循环经济示范区,麻城引进福建老板投资50亿元,正在建设万亩中部石材产业园。两年后,这里将形成石材加工、矿山开采、中部石材交易、生活配套设施“四大功能区”。
与石材产业的气势磅礴形成鲜明对照,麻城传统优势产业汽配冶金则靠着自主创新赢得赞誉,纳入全省汽车千亿产业规划,成为全省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
被誉为“中国第一气门”的马勒三环气门公司,有100多个品种获国家或省级重点新产品,20多种产品获国家专利。
有湖北省样板企业之称的湖北力美制动元件公司,依靠人才科技,5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0余种产品获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
抢抓机遇,加快升级,麻城汽配产业集群突飞猛进:规模企业已达49家,形成了毛坯锻造,零部件加工销售,整车销售,汽车维修,废旧车环保处理的全产业链条。主导产品达400多个,与一汽、上柴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产品出口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13年完成产值100余亿元,已成为麻城市首个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做大总量,提升质效,推进工业转型发展,麻城还有更加漂亮的举动:
创建大别山电厂循环经济产业园,成功引进9家循环利用电厂废弃物的下游循环企业,实现了“变废为宝”;
兴业钢铁炉料公司,在全国15个省50多个县市建立废旧钢铁回收网点2000多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成为国内废钢行业领军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湖北仁齐科技,成立了50人的研发团队,开展产学研,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公司目前已拥有9项专利。
园区扩规转向提档升级,50平方公里“一园六区”扩张升级强势推进。省级麻城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龙池、鼓楼、白果等六个乡镇工业集中区,正在朝着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园区进军。
去年,该市亿元企业达到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2家,数量居黄冈各县市区首位。
麻城人如此追逐新型工业化梦想:强化集群理念,壮大汽配冶金、新型建材、电力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五大集群”,冲刺“千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乡镇、百亿企业”。
以特取胜,基础突起,农业变道转型
一片片花卉基地起伏延绵,一座座标准化蔬菜大棚错落有致,一排排规模化养殖小区干净整洁,一辆辆满载农特产品的外省车辆驰向四方……仲春四月,走进麻城广袤田野,从绿园田畴间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保健菊花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一个个响当当的“国字号”名片,折射出麻城发展特色产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麻城是农业大市、林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如何让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让农业产业异军突起?
麻城市市长蔡绪安说,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目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提升菊花,扩张油茶,改造板栗,做大蔬菜,优化畜牧,盘活桑茶药、扶强花卉”,通过培育龙头、延伸链条,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特色发展。
宋埠镇彭店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1686亩,逐步叫响“兆至”蔬菜品牌,实现了90%的耕地发展蔬菜,90%的劳力种植蔬菜,90%的收入来自蔬菜。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到达9705元,是5年前的6.3倍。
彭店村依托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在麻城市并非个例。
顺河镇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及管理办法,由注重油茶发展规模向效益与规模并重、效益优先转变;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
铁门岗乡作为麻城市唯一的农业建制乡,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0.5亿公斤以上,被誉为“鄂东粮仓”。
但随着该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曾经一度出现大面积抛荒、季节性抛荒等现象。
2011年以来,铁门岗乡创新思路,推行合作社流转,种植大户流转,农户之间自愿流转三种模式,强化统筹协调、科技支撑、基础设施、涉农企业引进等服务,实现了个体的生产与变化的市场相对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向农村生产环节的延伸,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优质资源的共享。
至2013年底,铁门岗乡已流转土地面积1.45万亩,建农技、农机、畜牧专业合作社11个,建标准化育秧工厂一个,复种面积1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0.68亿公斤,农民户平收入比2010年翻了两番。
如今,麻城的特色种植业已经在全市19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蓬勃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优质粮、优质棉、双低油菜、蔬菜、板栗、畜牧、水产、老米酒、桑茶药、花卉苗木等“十大特色农业板块”,福白菊、黑山羊、绿壳蛋、鲟鱼、夫子河鱼面、老米酒、野茶油等知名农产品更是畅销海内外。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麻城瞄准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以产业化为依托,努力做好“一产接二连三”文章,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建成华中最大的万亩茶花大观园和全国首个菊花GAP示范基地,正在加紧建设1.26万亩的大别山花卉苗木城。计划到2020年麻城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产值达到100亿元,将其打造成为最具特色的鲜花生态观光园、最大规模的华中花卉交易市场、最有影响的花卉品种研发中心。
为引导特色农业从建基地向建园区转变,从靠产量增收向延伸“产加销链条”增收转变。麻城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2013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6家,农产品加工值突破7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0.85:1。
文旅联动,强项突破,三产驰道加速
4月10日,第十二届中国杜鹃花展览暨第四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在龟峰山风景区盛大开幕。
当日,来自韩国、越南、台湾、北京等地的30多个参展城市代表,中国花协、中国花协杜鹃花分会等30多家部门负责人,全国各地游客共万余人观看了开幕式和参观了杜鹃花展览。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自2008年举办首届杜鹃文化旅游节以来,麻城旅游品牌叫响全国,在黄冈乃至全省傲立群雄。
伴随旅游井喷而来的,是旅游产品单一、季节短暂、承载量不足等问题。
实现旅游升级,麻城提出:努力打造旅游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旅游营销“三大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
坚持文旅联动,全面加快建设菊花公园、板栗公园、老米酒博物馆等,打造一批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园区。
4月10日,龟山岩绿茶叶公园正式开园;实现赏花游到养生游的重要硬件设施韩养村即将开村……
推进龟峰山创建5A景区、五脑山创建4A景区、龟山镇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杏花村、龟峰山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创建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努力将麻城打造成为大别山地区旅游集散中心。
龟峰山的杜鹃花、杏花村的杏花、福田河的菊花、五脑山的茶花、南湖闵集的玫瑰花,争芳斗艳,逐步实现“一花独放”向“五朵金花”竞相绽放转变。全市“五朵金花”基地总面积已达150万亩,种植农户达11万户。
三年来,该市派员20余次分赴以麻城为中心的方圆500公里范围内的合肥、南京、九江等30多个城市,推介杜鹃旅游品牌。
一个令人称道的奇特效应是,麻城市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80%以上的均以“花”为媒牵线搭桥。
走“麻”观花,一路闻香。如今,来到麻城,必会看花。
看杜鹃、赏茶花、饮菊花、品杏花、送玫瑰,一年中“月月有花开、四季花不断”。
麻城旅游由单一赏花游向多元复合型、由一季游向全年游、由一山游向全城游等转变,荣膺“中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映山红第一城”、“湖北旅游强市”等。近3年来,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余亿元。
如果说,借独特的青山绿水,自然资源,壮大了文化旅游经济,体现了麻城人的胆识;那么,因势利导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商贸物流产业优势,则更说明了麻城人的智慧。
强化市场理念,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中部石材集散中心、鄂豫皖农商大市场、麻城商贸物流城、大别山农机农资大市场、新老城区城市综合体“五大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多年稳居黄冈各县市区首位。2013年,外贸出口总额3910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
150.6%。
全面深化改革的鼓点扣动了区域发展冲刺的扳机。今日麻城,正以超乎寻常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朝着转型升级、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的目标扎实前行……
采访后记: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元年。总结麻城三年来在改革创新中走出的特色之路,或许对全市改革发展有所启迪。
改革,首先要有底气。麻城的底气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麻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五城同建,跨越发展,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三年来,120万麻城人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倒逼出一系列改革。
改革,还需勇气。要有“向自己开刀”的勇气、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麻城的改革就是从正风肃纪开始。书记、市长,从自己改起,限制自身的权力;在麻城,更有一种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这都是勇气。
改革,更要接地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担当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人民至上理念,这就是接地气。从更新思想观念到体制创新再到产业转型,麻城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站得高、看得远,同时又是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因势利导,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麻城气场的形成,麻城胆识的凝练,麻城能量的聚集,归根结底,都融汇在“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燃烧激情”的麻城精神上。(蔡志勇 沈红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