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引领市域经济高昂龙头的“火车头”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09/7/21

今日的黄冈经济开发区,包含高新产业园区、西湖工业园区、东湖工业园区、南湖工业园区和路口工业园区等五大功能园区。市直经济的骨干力量,全部安置在黄冈经济开发区内,这是市委、市政府依托黄冈经济开发区实现“市区突破”的重大战略部署。

近年来,黄冈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龙头地位逐步显现。2004年起,市本级财政收入、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跃升到全市第一位。2008年,市区合计财政收入达到12.97亿元,增幅32.6%,市区GDP增幅达21.9%。

实践证明,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黄冈经济开发区,就是带动市域经济高昂龙头的有力“引擎”。

黄冈于1996年撤地建市时,市区经济总量小于所辖县市。2002年,市直财政收入和工业总产值与所辖县市相比,仅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呈现出一种“小马拉大车”的尴尬格局。为迅速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市领导提出了“高昂市区龙头,从一抓起,实干兴市”的发展思路。

200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和“三抓三带”——抓市区带县市、抓本级带下级、抓机关带基层的工作方法,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6年多来,市委、市政府针对市区实力弱小的实际,着力培育壮大市区龙头,通过持之以恒抓工业、锲而不舍抓招商、心无旁骛抓发展,带来市区新跨越。市区GDP2007年增幅14.9%,达到56.48亿元;2008年增幅21.9%,达到72.77亿元。

市直财政收入六年翻了两番,由2002年的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9.4亿元。市区工业实现了大型企业、现代化标准厂房、产业集群、知名品牌四个“从无到有”的新突破。市直规模企业从5家发展到近百家,其中4亿元至20亿元产值的企业达到11个。

市直经济的迅猛发展还带来了新的产业。几年前,黄冈没有牧场,没有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小区。为了给招商引资企业汇源集团、太子奶和伊利乳业提供鲜奶,黄冈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发展奶牛近2万头,各县市区均建起了千头牧场。 现在,随着市直食品饮料板块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全市奶牛养殖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由伊利乳业对口扶持建设的“伊利模式”牧场遍地开花。

正是在黄冈经济开发区服务招商引资企业的实际案例中,黄冈人开始思索如何将自己的名优农特产品与大企业对接,如何自觉地在企业上游和下游配套,如何“定向招商”,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这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案例,还促使黄冈深入研究许多新课题,从外围和内在双向破解工业短腿的难题,开展了一轮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大讨论和大实践;高起点谋划产业布局……

今年6月12日,我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公布了由市委常委集中督办的十二件重点事项,其中,“高昂市区龙头”被列为重点事项之首。市领导刘善桥、刘雪荣、沈景艳、王静平亲自将这个发展课题抓在手上,多次顶着烈日深入到园区和企业调研,解决实际难题,以“一区多园”为抓手,促进“继续高昂市区龙头,大力发展市区经济,拓展市区发展空间,增强市区发展后劲”。

一个园区空间有限,但如若精耕细作,善于用好其内在的政策、区位、服务乃至领导优势,善于整体谋划,大手笔推进,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黄冈经济开发区在设立20周年之际,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黄冈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黄冈经济开发区的未来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坚持市区一体,高昂市区龙头,大力发展市区经济,全面增强市区的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到2010年,市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市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市区龙头将更强劲。(胡丹 吴文华 甘新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