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梅县域经济发展调结构促转型侧记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0/6/14

一片白墙青瓦,高脊飞檐的徽派建筑群,静静地坐落在黄梅县苦竹乡的青山绿水之间。这便是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的刑绣娘影视基地。

6月3日,记者来这里采访时看到,除摄制组人员忙碌的身影外,慕名前来的观光客也是络绎不绝。据介绍,随着客流量稳增,投资1.6亿元的二期度假村工程将随之启动,配套完善餐饮、娱乐、休闲设施。

人气日益旺盛的影视基地,只是黄梅县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梅按照“一带三区”的战略构想,加大科学发展力度,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逼出来的新思路:“凤凰涅槃”布新局

“一带三区”战略,即沿江地区,以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和小池码头建设为重点的“沿江临港产业带”;中部地区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北部山区以东山五祖旅游景区为核心的“鄂东禅文化旅游区”,沿湖地区以龙感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区”。

黄梅县委将其生动形容为“凤凰涅槃般的艰苦探索过程”、“逼出来的决心和思路。”

历史上,黄梅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省渔业生产重点县。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产业化程度不高,转化加工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潜力不足。

黄梅的工业在全市起步较早,但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工业效益低。同时,作为该县税收主体的小钢铁、小棉纺等“五小”企业,受环保、节能减排和刚性政策调整的压力,面临着强力关停的危险。

对此,黄梅县委、县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道路,注定行不通。加快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具有内生力的新型产业,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07年,该县果断举起“结构调整,重构产业”的大旗,将页岩陶瓷产业作为替代产业大力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幕由此拉开。

紧接着,针对更好地发挥黄梅区位、资源、文化优势,新一轮战略思考、产业定向、集群谋划接踵而至。对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新型矿冶等核心产业,实施重点集群培育计划;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朝阳产业,纷纷晋升重点产业“新贵”。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积累和总结,去年7月,黄梅县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正式提出实施“一带三区”发展战略。新的篇章,就此铺开。

谋出来的新举措:“加减乘除”提质效

距黄梅县城东北约6.5公里的独山镇高岭村,蕴含丰富的铁矿石、页岩石资源。该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痛下决心关停了村里的炼铁厂、砖窑厂等3家高耗能企业,取而代之的是由村集体组建的金岭新型节能瓦厂、招商引来的高鑫汽配材料厂、茶叶加工厂等3家节能低耗型企业。2008年,该村集体纯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

“这3家新企业能帮助400名本地劳力就业,人均月薪超过1500元。”该村村委会负责人说,企业的高效节能,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益。

高岭村的巨大变迁,是黄梅县近两年实施转型的一个缩影。在围绕“一带三区”战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黄梅县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导向,运用县内政策杠杆作用,形成了一套“加、减、乘、除”的“独门心法”。

做加法,开辟传统行业新发展路径。依托丰厚的页岩、陶土资源条件,培育以独山砖都、杉木陶瓷工业园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引进高新技术,打造高新节能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新节能机电和医药化工产业;提档升级以商贸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文化旅游开发。

做减法,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关停“五小”企业。去年至今,全县关闭了7家“小炼钢”。今年,该县将继续重拳出击,强力关闭65家实心黏土砖生产企业。

做乘法,由单一产业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创建粮、棉、油、水产、畜禽、果蔬等6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基地15个。引导产业优化升级和集群扩张,截至去年底,全县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数分别达到39家和40家。

做除法,破除体制障碍,净化发展环境,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促进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先后成立了黄梅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旅游投资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转方式、调结构,规划要先行。”小池镇镇长查俊勾勒了小池镇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我们将依托‘一带三区’战略,将小池镇20平方公里的城区打造成一座与九江遥相呼应的‘滨江新城’;以妙乐寺为轴,建设观光旅游园区和新型农村示范区。”

“坚持规划引领”,不仅是挂在黄梅各级领导干部嘴边的“口头禅”,全县先后投入千万余元,对城区总体规划、城区控制性详规、园区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190项规划进行了修编和修订。

实施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引进门槛,引进产业链长、产品关联度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龙头带动项目,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共识。这其中,以泰国阿玛宁国际集团投资建设的东盟产业园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项目先后落户黄梅。

干出来的新局面:艰辛创业喜收获

“现在上门考察的客商不少,每周至少要接待二三批。”6月2日,黄梅县招商局副局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大胜关山工业园负责人杨帆谈起了眼下的招商形势。

比起前几年,招商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出门寻商、引商,变成了迎商、选商。杨帆介绍,项目不仅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还要符合黄梅的产业发展方向。今年,大胜关山工业园新落户项目5个。数量虽不多,可都是找准的好项目。

“度过了艰难的‘创业期’,终于走向了宝贵的‘收获季’。”杨帆用一组数据佐证:大胜关山工业园于2004年正式启动建设,2006年底,全园项目仅9个,而目前有60家项目落户。园区工业税收2009年跃至2470万元,今年则有望超过6000万元。

大胜关山工业园的发展史,是黄梅近几年在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历程的缩影。

2009年,黄梅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中,排位由2008年的54位上升到43位。

县经济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今年4月,全县规模企业户数达171家,总数居全市第一,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0家。今年元至4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06亿元,同比增长54.05%;实现增加值6.13亿元,同比增长37%。

引入东方汇锦等高水平的织造、染整、成衣生产企业,拓伸纺织服装产业链条;通过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东方希望、康宏粮油等骨干企业加速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五瑞生物、联兴化工引领着黄梅未来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的主导方向;以福建凤山集团为龙头,加快铁矿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型产业向新型矿冶产业转型……在黄梅,以龙头兴集群的例子不胜枚举。

去年,该县工业企业先后获得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4个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开发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1个,叫响了黄梅青虾、源感湖大闸蟹、“黄梅戏”牌大米、“仙品皇”牌米排粉等10多个精品名牌。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合理。黄梅县域经济从单纯的“快”字当头,已走上“好”字优先、“快”字并重的良性轨道。(吴国茂  刘彦友  通讯员  陈健雄  王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