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团风县域经济发展启示录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07/7/30

团风,这个共和国年龄最小的县,正与那些老大哥县、市、区一起,搏击着时代的大潮,朝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迈进,并在逐步缩小与这支前进大军之间的距离。

275个外来企业云集团风,30多亿元资金滚滚而来,仅今年上半年就有58个项目10多亿元资金为团风壮威;

建筑、纺织、钢构、加工和蛋鸡5大产业,成为团风经济的5座高山,把团风装扮得“山川锦绣”、“雄伟壮观”。

“建筑之乡”、“纺织之乡”、“石材之乡”、“蛋鸡大县”和正在打造的“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钢构基地”等,其特色日趋明显,为团风的全民创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搭起了领域广阔的平台。

各级新闻单位的记者,凡到团风的,只要一走近城南工业园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里颇有点儿南方的气派!”然而,谁能想到,这个新兴的工业园区,5年前还是农田加废墟一片。可如今,现代化的厂房,与高楼大厦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地成片耸立,把3平方公里的城南工业园区扮靓成团风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团风的工业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团风经济出现了速度加快、结构趋优、效益渐好的可喜态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3%;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4.4%;农业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2.01%,各项经济运行指标增长幅度进入全市前列。

长时间接触,近距离采访,只要一踏上团风这块沸腾的热土,就可以听发见发展的洪亮号角,听见赶超的豪迈誓言,听见前进的铿锵脚步声!

新思路、新战略:用目标凝聚人心,用“比学”增强决心,用措施催发信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赶超的指导思想上把握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

挂上时代的列车,成为这辆列车中的一节车厢,团风县已经跨过了11年的历史。

11年来,历届团风县委、县政府紧紧把握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带领全县38万人民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一个县直仅有78万元工商税收、全县整个税收仅1000多万元的新县、小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步跨越。到2006年底,全县共引进项目217个,总投资突破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5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7.72亿元;农民人平收入达到2086元,财政收入过了亿元。

团风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令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欣喜振奋;然而,欣喜振奋中难免夹带一些松口气、歇歇脚的情绪。

去年底,新一届团风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了团风的历史经验,实实在在地分析了团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他们对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指导思想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比学赶超,争强进位”的工作要求,在团风县第三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经济强乡镇,富民经济强村”的“三强战略”和“环境创优、项目建设”两大工程,明确提出力争今年挤进全省发展县域经济第二方阵,综合实力向前跨进15位的赶超目标。紧接着,在今年初又召开了全民创业动员大会,提出了“以全民创业推进‘三强战略’”的新方略。

为新思路和新战略得到落实,上半年,团风县委、县政府在多次召开各种会议统一思想的同时,曾先后4次组织县“四大家”领导、县直部门和乡镇主职,到通城、宜都、汉川、蕲春和武汉阳逻、青山、洪山等地考察学习。大家深刻体会到,周边兄弟县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发达地区在高基数上也实现了快发展。同时他们还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全县项目建设现场拉练,让大家亲身感受本县一些先进典型经验和全县局部发展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全县上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比学赶超,争强进位”大讨论,提出了赶超目标,用又好又快发展的旗帜凝聚人心,激发干劲。一致认为,站在团风看团风,有成绩,有发展,有变化;跳出团风看团风,与那些先进县市相比,差距大了。2006年,团风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居第71位,在全市居每9位,仍处于经济块头小、综合实力弱的境地。从总体上看,从现实的需要看,用发展的看,落后,这就是团风的现实。承认差距,正视差距,不怕差距,不甘落后,知耻而后勇,大家感到不加快发展,不奋起赶超,就会更加落后。当前,虽然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土地管理制度的严格,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缺土地、缺项目等困难重重,但这都不是退缩的理由,而要紧紧盯住发展目标,用精神的力量弥补物质上的拮据,大力弘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团风精神,进一步打造“诚信团风”这张已亮出的名片。在发展思路上,立足团风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强战略”和“两大工程”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态势。同时,坚持咬住“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不动摇,突出“科学理性招商,着力引进带动力强的项目”,“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重点。

这场大讨论,收到了预期效果,使全县上下增强了加快发展、大步赶超的紧迫感,树立了信心,形成了共识,统一了步伐,掀起了热潮。

新理念、新作法:加与减、取与舍在招商引资中的果断运用,体现了团风项目建设取得了历史了的进步,在赶超的实践上把握了好与快、质与量的关系

2007午5月,团风县城南工业园区中有3个外来企业被管委会劝其退出,对这3家企业的原有厂区进行“腾笼换鸟”。这3个企业,合计投资额近亿元,是前几年团风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引进来的。为何要劝其退出?原来,他们中有产品与市场不对路而带来长期效益不明显的,有资金不能到位的,有产业不配套的,也有因环保措施跟不上,无力整改的。这不能不引起那些不知原委的人的叹息,也不能不进一步引起正在为招商引资而劳累奔波者的警醒。

团风在项目建设上的这一重大举措,是县委、县政府在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之始就提出的。按照这一举措,今年上半年,团风县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表现出极大的理智。首先,他们组织经贸、招商、工商、审计、环保、土管、财政、税务等部门,按照产品市场前景、资金到位进度、环保设施建设、产业配套、企业投产周期等硬指标,对已落户工业园区的外来企业,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资格重新审核认定,凡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坚决劝其退出工业园区。前面提到的那3家企业就是在这次资格重审中退出园区的。其次,他们在招商引资中已不再饥不择食,而是逐步向选商择资转变,并坚持完善项目评审机制,对凡已签定投资意向的企业,除按上述硬指标外还加了投资规模必须达到3000万元这一条准入标准。今年上半年,4个已有合作意向的投资项目中,有3个因投资额小,另一个因污染问题难解决,都被县招商领导小组否决了。

这一重大举措的得来,是团风县委、县政府对中央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全国经济发展走势作了全面分析的结果。他们认为资金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湖北的“武汉城市圈”经济大格局正在紧锣密鼓地形成。团风地处武汉东部又紧挨武汉,属“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

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他们提出了坚持“四个转变”的招商引资新理念。即在招商市场选择上,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武汉四个重点区域转变;在项目选择上,向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规模效益的项目转变;在产业选择上,同能够促进团风形成“产业洼地”的重点产业转变;在招商引资的组织形式上,向稳定的专业队伍转变。按照这“四个转变”,团风长年有4套专班人马,进入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北京4个招商区。

“四个转变”招商理念的提出和践行,表明了团风县委、县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团风的招商引资工作更加趋于科学性、理智性和适用性。

“四个转变”,使原来的项目有加有减,但减去了差的,发展了好的,其项目建设的总量和投资规模仍在增加;对新引进项目有取有舍,但舍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

     “四个转变”,使团风的项目建设获得新的巨大成功。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58个项目,协议投资金额达14.5亿元,己到位资金3亿多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金额分别占全县引进项目总数的21%和48%,其中仅鸿路钢构一个项目的协议投资就达8亿元。

科学理性招商引资的成功践行产生了极强的磁吸效应。目前,团风己与国内近10家钢构企业进行了联系考察洽谈。

新布局、新方略:产业发展在“平地”中凸显“高山”,使“平地”增厚,“高山”更高,体现了团风县域经济的整体推进意识,在赶超的方向上把握了重点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团风县委、县政府十分清醒地提出:全面发展,整体推进是“平地”;产业是支柱,是“平地”中的“高山”。只有“高山”的增高,才能带动“平地”的增厚。

为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团风从园区建设入手,坚特“政策向园区倾斜,资金向园区投入,项目向园区集中”,精心构筑各类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为此,县政府连续6年共挤出资金1.2亿元,投入县城南工业园区建设。今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挤出4000多万元,建成了1450米下水道和新落户的12个项目的征地;投资2000万元对阳枫公路团风段进行了改造,把城南工业园和城北农业科技园紧紧连在一起;一次性整体购买市水利局大禹水厂,园区的供排水、道路和电力等设施功能显著增强,经受了5月份一场百年未遇暴雨的考验;新安装路灯330盏,补植树2600棵;同时,超市进园区、文化进园区、公交车进园区、管理进园区和用工培训进园区已成现实。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工业园区逐步展现出来。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2560亩,入园企业已突破50家,投资总额19.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3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实现产值22.9亿元。上半年,落户园区的企业达到12家,合同投资额12.2亿元,其中8亿元项目l个,过亿元项目2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3个,创造了半年项目入园数、投资额的历史新纪录。

县域经济,是全县的整体经济。为此,县委、具政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筑巢引凤”,办好民营工业小区。素有“纺织之乡”之誉的回龙山镇,32家纺织企业构成了纺织工业小区,年产值3.7亿元,利税3000万元。仅华垸村就有45名党员干部投资入股办企业,股金达到1000多万元,逐步呈现“农民变工人,职工变股民,荒坡变园区,干部变蓝领”的创业氛围;但店镇工业小区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先后引进了财富石材等21家企业从事石材加工,形成了石材加工产业群。

在团风,园区建设己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南工业园为主,以城北农业科技园、回龙山纺织工业小区、店建材工业小区为辅的“二园二小区”新格局,为团风5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阵地。如今,这5大产业犹如5座高山,耸立在团风大地。

龙头产业——建筑:团风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继续高姿“夯实建筑之乡,打造建筑强县”的旗帜,充分发挥山河建设集团的优势,促使山河建设集团于今年3月取得国家特级资质,企业固定资产发展到的近7亿元,年施工产值20亿元,税收3000多万元,其中贡献团风税收1500多万元;现有员工20000多人,90%为团风县农民,年劳务收入突破3亿元。到目前,以山河建设集团为龙头,全县建筑及劳务分包企业发展到52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2006年,全县实现货币工程量和劳务收入28亿元,利税2.09亿元,本县税收突破2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己完成货币工程量和劳务收入18亿元,利税1.4亿元,本县税收1200多万元。

传统产业——纺织: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是团风的一大传统产业,具有资源丰富、熟练工人多之优势。近几年来,他们为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利用团风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地理优势,抓住了武汉市城市扩规、企业外迁的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纺织产业。现在,全县有华立染织、高格棉织、利达纺织、兴春纺织、赛龙纺织、志峰针织、雅新纺织、志隆纺织等40多家纺织企业,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达6亿多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突破10亿元,利税4000万元,初步形成了从纺织到染整到服饰的完整产业链。

新兴产业——钢构:近年来,团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瞅准湖北及周边省市钢构开始起步的现状,抓住钢构业在团风兴起的机遇,以武汉的产业和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团风距武汉近的区位优势,及时提出了打造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钢构生产基地的设想。现在,新发展钢构企业7家,总投资达11.95亿元,其中建成投产的2家,在建的5家,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税收可达亿元左右。

特色产业——加工:近年来,团风积极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兴隆米业、永信食品、佳盛食品、团香米业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兴隆米业有限公司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已发展优质稻种植基地10万多亩,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富民产业——蛋鸡:近年来,团风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理念经营农业,以集约规模发展农业,以城北农业科技园为示范,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蛋鸡“万百千”工程,使蛋鸡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仅今年上半年,全县新扩建蛋鸡养殖小区7个,新增万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6户,新增养蛋鸡35万只,农民人平增收50万元,全县蛋鸡养殖总规模突破了335万只。

5大产业,形成团风县域经济发展的5座高山,正带动着团风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

抓住这种发展态势,团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引领全民创业这个主题,大力弘扬“致富光荣、创业有功”的创业文化。年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上,总结表彰了山河建设集团董事长程理财、兴隆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友、新泰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汉春等11个创业典型,并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七一”纪念大会上,又以党员创业事迹报告会的形式,推介了回龙山镇华垸村党支部书记华竹林、永信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开明等7名优秀共产党员。以典型带动、思想引导,激励村级干部和社区干部带头创业、农民田园创业、农村能人离土创业、机关干部扶持创业、外出能人回乡创业、骨干企业带动创业、个体民营扩张创业、各类专业人才兼职创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现在,团风的全民创业正出现“能人回归型”、“党员干部带头型”、“民企扩规型”、“本地老板示范型”、“劳力转移型”、“招商引资型”六大类;全县有3000多名党员干部领办、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县政协委员、总路咀镇锥子河村养殖大户凡婷在县政协推行的“委员创业工程”的激励下,带动2户村民从事蛋鸡养殖,新增蛋鸡1万多只。

全民创业,得到了全县各级、各界的拥护与支持。县人大、县政协把推进全民创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各界各部门,都在发挥各自的职能,全力支持、推动全民创业,出现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老板创大业的创业热潮。到目前,团风全县民营企业达到477家,注册资本14889万元,个体工商户1.2万户,注册资本达到17685万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激活了亿元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创工商税收占全县工商税收的80%以上。

新机制、新作风:铸造“团风精神”、创造“团风效率”、打造“诚信团风”,体现了团风上下抓发展的务实性,在赶超的落实上把握了言与行的辩证关系

近年来,团风的决策者们,一门心思谋发展,以真抓实干、不畏艰难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铸造着“团风精神”;以头一天签约第二天开工、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办事进度,创造了“团风效率”;以一个项目一套专班全天候24小时全程服务和由治安案件造成投资方损失先赔偿再破案的诚信践诺,打造了“诚信团风”。

团风县域经济的发展,从结果上看,似乎十分顺利。其实,他们和其他地方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受到各方面的困扰,同样阻力重重,同样处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大环境下,存在着用地、资金和用工“三大瓶颈”。然而,团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继续弘扬“团风精神”,继续保持“团风效率”,继续打造“诚信团风”,迎难而上,克难奋进,使瓶颈变通途,使发展迈快步。

今年上半年,团风在坚持实施“环境创优工程”中,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创经济环境最佳县、创服务经济发展环境最佳单位、创服务经济发展环境最佳公务员和评最佳单位、评最佳公务员”的“三创两评”活动,建立了《团风县县级领导干部百分制量化考核机制》、《团风县乡镇领导班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方案》、《团风县村级主职年度岗位责任目标考核方案》,并对年度考核进行公开排位,实行末位淘汰,把各级班子及其成员逼上发展经济第一线,人人争做招商引资的主力、服务经济的标兵、落实目标的表率。

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写在纸上,讲在会议上,而是有行动为证,有结果作答。

在抓发展战略的落实上,团风打破了县领导原来的分工模式,把几大班子“捆”在一起抓项目,搞建设,搞服务,建立了工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环境、特色经济、富民产业等6个领导专班,实行分工不交叉,每个县级领导都有具体的责任目标。

为了“构建中部地区钢构基地,打造团风建材产业洼地”,县委书记孙璜清成了中国钢构协会和广东、浙江、湖北等省钢构协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常客,同时还考察联系接洽了8省的20余家大型钢构企业;县长洪再林会同有关方面,想尽千方百计,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仅向上争取信贷资金就有7000多万元。

为新春纺织的锅炉和配件下卸,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欧喜安、县人大副主任谌木旺带领团风镇专班,从上午八点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

一天凌晨2点,潮流钢构公司一车货物被一黄石人所骗。得到消息后,县委办公室、县公安局、县招商局、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负责人在分管领导的指示下,连夜火速追击到鄂州,才使问题得到了成功解决。潮流钢构公司负责人感激不已。

类似的例子,团风人在接受采访时如数家珍。

县“四大家”领导带头讲团结、讲协作、讲和谐、讲实干的作风,在团风各级干部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全县上下形成“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盘棋、谋发展一股劲”的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县人大加强了环境整治的监督和督办力度。纪检监察部门主抓经济环境整治,加大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县公安局坚特昼夜巡逻,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环境。团风镇主要负责人经常把园区作为第二办公地点,到现场解决具体问题。县行政服务中心有名更务实,他们实行的“一站式服务和不间断工作日制”,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土管部门为了保证项目用地,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动态,及时按政策向上申办用地手续,确保了引进项目的正常开工。各服务专班,对项目的全程保姆式服务,代替了被服务对象的全部运作,成了企业与群众、部门与群众之间的“隔离带”。永信食品、俊成手套、精诚钢构3个投资项目开工建设期间,服务专班全体人员吃住在工地,保证了这3个企业半年内建成投产,进一步验证了“团风精神”、“团风效率”和“诚信团风”。

“团风精神”、“团风效率”和“诚信团风”,成为团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喜讯迭出、在赶超进程中捷报频传的三大法宝。靠着这三大法宝,团风人发展路上的坚冰正在消融,瓶颈逐渐变通。就说招商引资吧,平均每7天就有一个项目落户团风,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几乎是平均每3天就一个项目落户团风。潮流钢构、华立染织的新扩建项目,就是老板们被团风人的精神、效率和诚信所感动而来的;骏马轻钢彩板等3个总计投资过亿元的项目上半年的到来,就是这些被感动的老板们以商招商的结果。

尾声

团风,出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才满11周岁,仍然是共和国所有县市、区中的小老弟。

团风,成长仍需要时间,更需要精神!

团风,未来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快赶超的脚步。

赶超,这似乎是在团风大地上时时可以听得见的回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