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冈工业经济发展走笔——全民创业争发展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08/7/22

窑炉创业打根基,回乡养猪展宏图。5月6日,黄冈天意窑炉公司董事长李伙斌投资1350万元,在家乡兴建的天意标准化规模猪场竣工投产,成为团风县生猪繁育最大的“工厂”。  

李伙斌说:回乡创业兴业,回报父老乡亲是我的心愿。  

天意猪场是马曹庙“回归经济”的一个成功范本。通过政策宣传和引导,全镇已有近500名个体工商业主纷纷回乡创业兴业,投入资金3000万元。  

李伙斌的朋友、同行,华窑董事长王旺林先行一步。早在7年前就办起了奶牛养殖场,成为全市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样板”和“龙头”。  

全民创业,全面发展。争当经济发展主角,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特点和资源优势,踊跃投资办企业搞经营,一个个本土老板脱颖而出,一家家企业悄然诞生……  

黄冈,开始迈进“全民创业时代”。 

擂鼓助威,点燃全民创业激情

曾几何时,黄冈工业经济成分单一,民营经济未成气候,支撑社会经济大厦的基础单薄、脆弱。这与黄冈人口和面积“块头”在全省靠前位置不相称,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存在较大差距。  

黄冈要发展,工业经济必须迅速崛起,民营经济必须快速成长。  

然而,受传统农业和内陆意识的影响和束缚,多数市民习惯于独守一隅土地,繁衍生息,过着平淡安闲的日子,对工业经济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追求,商品意识、求富心理、资本运营、理财能力明显欠缺。长期以来,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不高,多数市民宁愿将钱囚禁在银行,也不愿尝试投资生财,以致全市银行存贷差一度达200多亿元。一些本土企业业主观念保守,不思进取,守摊求稳。  

黄冈实现从重农轻工到农工并重转型嬗变,首先需要消除和突破各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禁锢。  

2006年召开的全市第三次党代会,吹响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进军号角。  

“企业家是和平时期的民族英雄。”市委书记刘善桥热情引导和鼓励市民崇商、重商,都来创业当老板,争当全民创业先锋,承载黄冈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历史重任。  

针对一些本地企业故步自封、自甘沉寂的现状,市长刘雪荣呼吁民营业主二次创业,做大做强。  

去年初,市妇联举办妇女创业论坛,刘雪荣客串讲师给女老板授课,倡导企业善于通过贷款、上市及开门招商等途径把企业做大做强。听了市长一席话,女老板们思想豁然开朗。她们说,过去办企业以无贷款为荣,现在才知道这是狭隘、保守思想的表现。  

全市上下通过身边典型示范引路,运用多种形式,为全民创业吹风、动员、鼓劲。树立“经济发展人人有责,自主创业个个能为”的主人公意识,增强民众创业的荣誉感和紧迫感,主动投资兴业,圆“老板”梦,追求、创造和拥抱财富。迈出了全民创业坚实的第一步。  

培育创业文化,大张旗鼓地宣传创业典型,营造创业者有功、纳税人光荣的舆论氛围。  

全民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内学武穴,外学宜都通城”活动和“比学赶超,争强进位”竞赛活动在全市掀起了赶超先进的浪潮;“比总量、比增幅、比人均、比项目、比作风”竞赛活动在县市区间激起了争当先进的浪花;“工业企业学祥云、商贸企业学石化”竞赛活动在企业间竖起了超常发展的大旗;“全民创业,展黄冈企业家风采”活动激发了全市民众创业兴业的空前热情。  

市、县两级开展了“创业之星”评比表彰。妇联、共青团、劳动等部门评比,表彰了一批社区干部带头创业、科技人员兼职创业、下岗工人自主创业、个体民营二次创业、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等层面的群体创业典型。新闻媒体以“激情创业在黄冈”为主题,突出报道了40个创业先锋事迹。 

让全民创业宽松上路。市政府出台了激励创业的政策。对城乡群众自主创办的小商贸、小加工、小修理等,给予6个月的发展宽限期,放松激活。实行普惠政策,本土创业享受招商引资同等优惠。市、县财政拿出资金以奖代补,鼓励中小企业上规模,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主实行政府特殊津贴。 

整治环境,让创业者宽心创业。全市各地均成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及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将优化发展软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市领导每人挂点一家民营企业,帮其排忧解难;相关部门推出了服务承诺制。 

部门倾心服务,力推全民创业。全市各地建立信息库,创办同乡会网站,广泛收录在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知识型人才和打工成功人士资料,通过广泛寄送“一封信”、召开不同形式的联谊会,宣传家乡投资政策。 

市政协在下基层调研、外出考察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全民创业”建议案。市、县两级政协向全体委员发出“我为全民创业作贡献,我为政协履职添光彩”倡议,委员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在全市各地发挥了引领作用。组织部门要求广大党员带头建功立业,建立了党员轮训、党员创新创业信贷扶持、表彰和重奖贡献突出党员等系列配套措施。市妇联成立了女企业家协会,网络女企业家600余人,去年先后组织女性创业论坛、“黄冈——温州姐妹情深,共谋企业发展”考察等活动。市劳动部门广泛开展免费实用技能与创业知识培训…… 

搭建创业平台,激活民间资本潜能。全市各地先后兴建了22个工业创业园区和10余条民营创业街。麻城市在经济开发区设立“回归人才创业工业园”,吸引了110名麻城籍知识型人才和打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各显其能,汇成经济发展洪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黄冈,全民创业春潮涌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景象万千。 

一幅幅“创业板”风景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乡土能人在行动,聚合生产力要素,独立或合作创业,开发山水资源,创造新的财富。 

带着信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怀揣追求和梦想,打工者回来了,拥抱家乡经济建设热土,全身心地开展二次创业。“回归经济”快速生长,愈发壮大。 

资金流汇成创业流。投资兴业越来越成为市民的自觉选择和走向。去年全市首次出现了贷款增幅大于存款增幅的可喜局面,市民收获着资本运营的丰厚回报。 

汪潮涌,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后留学美国,受聘于美国华尔街大公司,成为金融投资家,1999年在北京创办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在亲情感召下,去年他回家乡蕲春投资创业,联合国内知名医药企业、院校,总投资35亿元,倾力打造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以文化产业开发带动医药产业的发展。去年至今,蕲春县先后引进211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逾85亿元,其中在外人士回归创业项目达83个。 

余旭东,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新加坡从事高新电池研发。2003年他将深圳自己创办的一家电池厂迁回家乡麻城。 

郑光明,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香港发展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回家乡麻城创办“湖北邦宇药业”,年销售收入达1800万元。 

…… 

创业基地在形成在延展。武穴市江家林创业基地、蕲春县医药创业基地、英山县东河创业基地、黄州区宏达创业基地等4个基地,成为全市全民创业基地建设的样板,正在申请国家扶持建设的重点小企业创业基地。 

民办企业、民营经济灿如星火,燎原在鄂东大地上。 

全民创业结出了丰硕果实。今年全市平均每天有2.5个新企业诞生。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11.6万户,注册资本26.8亿元,新发展9400户;全市私营企业达6490家,注册资本57.7亿元,新发展500家。 

全民创业焕发出超常的生命活力,民营经济、“回归经济”正汇入全市经济发展洪流,成为经济画卷中一道别致的风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