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看黄梅县如何利用新技术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0/6/5


猪肠的黏膜和肠皮加工后,远销海外,卖得比猪肉还贵;碎米加工后,价值千金,比大米还值钱……这是记者日前在黄梅县采访时了解到的新鲜事。

县委书记吴海涛说,黄梅致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新科技推动循环经济不断提升水平,拉长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升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技术催生循环经济

4月12日,总部位于黄梅县小池镇的湖北五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清洗肠衣产品生产过程中“吐出”的废物——黏膜和肠皮。公司总经理梅正杰高兴地说:“过去这些副产品被当作废物全部扔掉,如今通过技术加工后变废为宝,成为生产生化药物肝素钠的好原料。”

五瑞生物前身是一家村办企业大桥肠衣厂,上世纪90年代末,梅正杰组建技术研发团队,一举攻克了肠衣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用肠衣的废弃物生产肝素钠,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如今,该公司已在北京、武汉、郑州、长春等地建立了12个分厂,年加工成品肠衣50万把、肝素钠2000亿单位,成为国内肠衣、肝素钠行业最大的直接生产供应商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像五瑞生物公司一样,近年来,该县联兴化工公司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利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由此生机勃发。

联兴化工公司原是一家仅生产次磷酸钠产品的小企业,排污多,耗能大。公司引进国内一先进技术后,利用生产次磷酸钠产生的尾气和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磷系阻燃剂和饲料级磷酸钙,使过去每年弃掉的2000多吨废渣变成了“真金”,年节约成本1900多万元。

尝到技术带来的循环经济甜头后,去年该公司又引进新技术,新上年产3.5万吨食品级磷酸项目,并科学处理生产后排放的冷却水,使之循环利用,年节约用水近50万吨。同时,技术回收该生产线所产生的蒸汽,完全取代原使用的燃煤锅炉,年节约燃煤1.1万吨,为企业再节约成本800多万元。2009年,该公司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成为全县“纳税大户”。

回忆企业发展历程,联兴化工公司生产部经理黄权深有感触地说:“新技术是循环经济之魂,而循环经济是企业发展之源,没有循环经济,我们公司早就停产关闭了。”

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

黄梅是一个农业大县,年产稻谷40万吨。乘着转变经济方式和新科技利用的东风,该县已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加工循环利用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在黄梅县大胜关山工业园区的康宏粮油公司看到,燃料库里堆放着成堆谷壳,皮带机源源不断地把谷壳送入锅炉燃烧,锅炉则连着汽轮机。

“公司的生产用电就是靠这些谷壳发出来的!”公司副总经理曾晓青介绍说。该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加工稻谷5万吨,可产生1.1万吨谷壳。为此,去年初,该公司建起了黄冈市首个谷壳发电厂。

曾晓青算了一笔账:每公斤谷壳只卖四毛钱,而0.65公斤谷壳可发一度电,每度电成本仅需三毛多钱,公司去年为此节省电费60多万元。同时,发电燃烧后的300吨谷壳灰,又以400元一吨的价格卖给了一家钢厂,获利12万元。 

然而,作为大胜关山工业园首批入园企业之一,康宏粮油建厂之初却没有这般得意。

“企业刚起步时,大米虽好卖,但碎米、油糠往往低价贱卖,数千吨谷壳大部分当垃圾丢掉。”曾晓青道出了公司当初的苦恼。

为帮助企业消解苦恼,园区大力引进产业生态链长、产品关联大、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项目。

碎米原先不值钱。2007年,本地企业家邹南阳引进糖浆生产技术,在园区创办南洋生物科技公司,以碎米为原料生产糖浆和大米蛋白质粉,年消耗碎米2万吨,产糖浆5.3万吨,大米蛋白粉0.5万吨。随着该公司的投产,原本不值钱的碎米猛地俏了起来,由每吨1750元涨到2400元。

“我对黄梅最大的贡献是把全县所有粮食加工企业的碎米一网收尽,进行深加工,碎米价格平均每公斤由不到一块八毛钱提高到二块四毛钱,碎米的附加值提高到差不多六块钱一公斤,比大米还值钱!”邹南阳一脸自豪地说。

邹南阳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原来,他们公司的糖浆又以每吨2600元的价格供应给园区内的珍肴食品和鸿亚食品公司,大米蛋白粉以5000元一吨的价格供应给通威饲料和希望饲料公司作为原料。

据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蒋高平介绍,大胜关山工业园区已聚集了农产品加工企业42家,其中有7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去年产值达到31.2亿元,成为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如今,稻谷在这里转了一圈,大米及其附产品的增加值成倍增长:到了康宏粮油公司和奎舟粮油公司被剥离出精米、碎米、油糠和谷壳;碎米到了南洋生物有限公司变成了糖浆和大米蛋白粉,到了粤梅食品公司就变成了米排粉,到了稻花香千年缘酒业公司就酿成了美酒;油糠成了通威饲料、希望饲料的原材料;谷壳也成了康宏粮油的发电原料和南洋生物的锅炉燃料;而谷壳燃烧后的灰烬又成了肥业公司的原料……

“4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只有十分钟车程的距离,有的企业之间只有几十米,彼此相互成为原料生产车间,循环产业链条得以拉长。”蒋高平说。

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循环经济涉及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新技术的使用、新产品的开发等等,离不开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记者在五瑞公司提供的一份统计表上看到,2007年到2009年,该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65万元、300万元、600万元,销售收入分别为4498万元、8542万元、1.42亿元。

“研发投入越多,获得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越多,企业发展越快。”副总经理朱锦峰介绍,他们已拥有了国内最领先的肝素钠生产技术,全国同行业80%的厂家和100%的新建厂家使用的是五瑞生物公司的技术;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肠衣、肝素钠的配套设备生产厂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

该公司的研发投入的脚步还在加快。去年10月,五瑞生物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正式签署了中长期产学研合作协议。公司每年投入100万元,依托华科大科研团队,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攻关活动,为公司培养技术人才。

朱锦峰表示,他们将依托华科大高端人才资源,建立起企业自身的技术团队,研发生产肝素类下游产品,把五瑞建成全国最大的肝素类生化药物产业基地。

同五瑞生物公司一样,黄梅联兴化工公司近三年投入1500万元的技改资金,每年用于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的费用近百万元,使公司由过去的单一产品发展到目前的五个产品,95%的产品出口创汇。“发展循环经济,投入再多都是值得的。”公司生产部经理黄权感言道。

该县经济局局长李林说,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助推了循环经济发展呈现星火燎燃之势。

据县长余建堂介绍,该县不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降低GDP的权重,增加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考核项目,增强各级各部门及领导干部转变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如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考核上,不但考核进规企业个数,而且注重规模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从而在行政层面上推动转变发展方式顺利进行。

除此外,该县财政、发改、经济部门联动,争取和投入资金3亿余元,补贴和扶持28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依靠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了黄梅县域经济良性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该县完成GDP78亿元,同比增长14.6%,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8%,SO2和COD排放量分别削减了267吨和446.6吨。(商中胜 健雄 王政 赛凤 志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