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冈:老区工业跨入“新生代”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08/11/6

深秋时节,鄂东大地更具迷人色彩。

置身这片神奇的土地,活力与魅力扑面而来。万顷田畴,喜看稻菽千重浪。长虹卧波,一桥飞架南北。更撩人眼球和心弦的是一幢幢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像宝石星星点点镶嵌在城镇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30年,黄冈1.7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730万黄冈儿女书写着光荣与梦想、历史与现代的传奇。而推进新型工业化无疑是其中精彩的一笔。

11月4日至5日,“经典湖北·极目楚天舒”采访团来到黄冈,切身感受着黄冈工业发展的新气象新变化。

沧桑巨变,一张白纸绘出现代工业精彩画卷

袅袅炊烟,田园牧歌,小农经济曾是黄冈突出特色。传统农业主导下的黄冈,工业几乎是一张了无作为的白纸。

风雨三十载,黄冈工业实现了量的突变和质的飞跃。

丰水仲,黄冈市经委副主任,一位与工业打了30多年交道的“老工业”,见证着全市工业成长壮大的足迹。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工业年用电量仅5.3亿多千瓦时,国有企业仅100多家,且多为手工作坊生产农机具为主的五小工业,而今年用电量逼近40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近千家,涵盖了医药化工、食品饮料、建筑建材、汽车配件、钢结构、造船业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全市亿元产值企业从无到有,已有43家,市直拥有7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5家。

黄州,黄冈政治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初期,只有3家化工和造纸企业。如今,城区面积成倍扩大,71家规模以上企业落户扎根,生生不息,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龙头。

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工业经济呈现出企业增加、发展增速、质效提高、活力凸显、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全市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运行质效的提升、发展后劲的增强。

数字是浓缩的精华,她映射黄冈工业经济复苏和振兴的轨迹。

改革开放30年,全市工业生产发展年均增速达16.5%。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60.43:19.43:20.14调整为2007年的31.74∶33.22∶35.04。

1978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销售收入3.7亿元。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55.46亿元,完成增加值84.9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7.84亿元、利税17.14亿元、利润10.03亿元。工业增加值、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5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名列全省市州前茅,工业综合实力在全省市州中排名快速前移。

今年元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78.62亿元,完成增加值86.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6%和30.2%,元至8月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6.02亿元、9.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9%和5.4%。

工业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73.74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4%。财政收入由1978年1.06亿元增加到2007年45.27亿元,年均增长13.7%。                

转身突破,红土地上播洒工业文明火种

黄冈是一块被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200位将军同一个故乡,曾让黄冈儿女引以自豪。

然而,荣誉的光环无形地成为部分干群裹足不前的包袱。

黄冈是鱼米之乡,传统农业与之相随,与经济欠发达长久相伴。小农意识束缚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黄冈工业发展的思想屏障。

守土受穷,无工难富。黄冈急需从传统农业中觉醒,从历史的重负中走出,夸父追日,奋力赶超。

黄冈既为拥有200多位将军而骄傲,更要放眼未来,为造就更多企业家而不懈努力。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开拓创新是突破思想樊篱的灵丹妙药。

“开放就是放开,解放思想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具体问题。”市委书记刘善桥说,“全面开放,才能全面发展,持续开放,才能持续发展。” 

从放开放心放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到“环境就是生产力”大讨论、从“解放思想、从我做起”到“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宣传教育、从市情再教育到弘扬老区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市委、市政府倡导“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干成后形成公论”、“崇尚成功,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事业发展氛围,激励广大干群想大事、大干事、干大事、成大事。

一个个思想解放的主题教育活动,带来观念的嬗变,黄冈从历史的重负中走出,在红土地上燎原现代工业星火,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骤然转身和奋力前行。

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科学地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四抓”工作思路,着力引导领导干部将思想解放在发展上,部门领导将思想解放在服务上,民众将思想解放在创业上,一心一意抓工业,聚精会神发展工业。

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实干兴市,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换和突围,成为黄冈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最强音。

昔日的庄稼地,今日“种”上了一片片现代化工厂。

实施“六个一百”(培植100亿元产业,支持100家重点企业,抓好100个重点项目,新增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市县领导联系100家民营企业,建设100亿元工业园区)工程,发展规模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

加快企业改革,民营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2007年,民营经济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比增长74.8%,股份制企业增长4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同比增长69.9%。

到2007年底,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产值均突破5000万元,共完成产值172.8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68%;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43家。广药核黄素和梦丝家蚕丝被荣膺“中国名牌”称号,实现了中国名牌零的突破。今年,华夏窑炉公司、湖北祥云集团喜摘中国驰名商标牌匾。

招商引资,与巨人攀亲结缘共发展

黄冈工业天生发育不良,惟有巧借外力,乘势发展扩张。

敢与巨人握手,善与强者结交。敞开双臂,诚招天下商,黄冈工业发展频出大手笔。

以海纳百川,汇溪成流的胸襟和真诚,筑巢引凤,广招天下企业精英。北京汇源、湖南太子奶、杭州娃哈哈、内蒙伊利、华新水泥、江苏振达钢管、香港稳健、台湾佰龙等一大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公司相继落户黄冈。

黄冈拥有220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南华江北造船、江润造船等9家企业纷纷移师黄冈,一艘艘商用巨轮在此建造下水。

让外来企业主少上一次门,少盖一个章,少说一句话,在黄冈创业发展倍感温暖,充满信心,实现低成本,零障碍,优服务,高诚信,快回报。

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为大、服务至上理念,在全市营造企业生存发展良好的政策、法治、人文、诚信等环境,热忱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真诚安商稳商活商,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工业经济中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文明发展新路。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引凤凰,遴选项目,孵化出一个个新型产业群。

引进一个人、搞活一个城,引进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引进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

市区引进汇源、太子奶、伊利,崛起了食品饮料产业。武穴引进华新、亚东,壮大了建材产业,团风引进潮流钢,兴起了钢构产业。

近3年,全市引进及签约项目近3000个,总投资达5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0亿元。其中2007年新引进项目及签约项目760个,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和1000万元以上新、续建项目136个,总投资132.9亿元。今年1至6月,全市共引进项目783个,投资规模达638.8亿元,已完成投资25.3亿元。

全市拥有26个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功能清晰、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工业园区,初步形成22个产业集群。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奋力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转型推进,英雄的黄冈儿女正在红色土地上续写壮丽而辉煌的篇章。(童钟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