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双强双兴”战略,深入开展“服务企业行动”,强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市中小微企业达5.8万家,增长近1500家,其中工业企业增长近1000家,截至11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53家;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52.9%,同比增长10%;总产值2136.4亿元,增长22.6%;利润176.4亿元,从业人员115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226.9亿元。全市中小微企业呈现出总量壮大、贡献突出、结构优化、逆势前进的发展态势,真正肩负起半壁江山的发展重担。
以目标任务为抓手,加大纵横联动执行力。按照年初目标任务,实施“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即当年做强10户重点骨干企业,新增1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扶持1000户小微企业。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了上下纵横、合作互助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责任网络体系,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协调服务、辅导跟踪、任务督办一应到位。同时,每季度联合召开一次专题督办会,通报情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困难。
以政策资金为导向,凝聚创新创业向心力。充分发挥“政策、资金、项目”三位一体的领航作用,引导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提档升级。从鼓励实体、培育骨干、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要素保障、人才引进等各方面,为扬帆远航的中小企业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除国家、省级相关资金外,充分发挥好大别山产业发展基金、市级生产调度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上市辅导培育资金等扶持资金的引擎作用和辐射效应,各地也纷纷安排资金,扶持企业,激励进规。据初略统计,全市各级财政扶持工业直接资金近2亿元,间接财政资金达到10亿元左右,为全市企业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经信委联合科技、发改、商务等部门,将支持工业的政策汇编成册,举办项目政策培训班,为企业提供咨询和辅导。近三年来,市经信委通过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产学研、服务体系、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贴息和产业集群等各类专项资金项目立项,争取扶持资金1.5亿元。今年共组织申报中小企业专项、产学研、服务体系、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贴息和产业集群等6类项目56个,其中已获批项目46个,争取资金6279万元。
以培育提升为重点,增强市场行业竞争力。注重培植骨干企业、提升企业素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增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抓上市。把资本市场运作作为培育企业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来抓。完善企业上市工作绿色通道制度,建立市、县、企业三级联动的上市工作机构。目前,全市符合上市基本条件的后备企业60家,其中列入省级后备企业有27家(重点后备8家),中介机构进场辅导7家,报省证监局辅导备案的1家;“新三板”省级后备企业26家,其中,协议启动4家,有8家企业在上海、天津、武汉等不同场外交易市场成功挂牌。通过资本市场不同途径,后备企业累计实现融资9.84亿元,其中股权融资7.69亿元,债券融资2.15亿元,融资租赁0.13亿元,加快了这批企业的发展壮大。抓两化融合,建立健全市、县、试点企业的三级工作体系,形成了以市区为龙头、麻城和武穴为两翼的示范区域,重点培育了一批省、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大力开展“信息化软件送企业”,借助省中小微企业黄冈行活动,邀请省经信委专家作专题报告,力促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抓企业家队伍。今年起,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育工程、企业人才引智工程、951大别山英才计划、首席专家制度等,5年内将在10个重点产业和领域,引进10名领军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以园区产业为载体,打造特色集群影响力。坚持大手笔规划、大投入建设、大气魄创新、大视野融合,抓好大园区、大产业、大项目,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大园区。科学规划,提质扩容。各县市区按照新增1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新增10平方公里新城区的“双十”要求,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聚焦的工业园区。市区形成以黄冈经济开发区、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和南湖工业园、西湖工业园、黄州工业园、黄冈化工产业园为主的“两区四园”发展格局,规划面积扩大到70.2平方公里。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灵活运用BT、BOT等筹融资办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大项目。发扬“拼、抢、争”精神,坚持鼓励重点骨干企业扩规,坚持专题、专班、专款、专人抓招商引资。发展大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链条化、集群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市培育各类产业集群31个,成员企业2500多家。其中,华夏窑炉、武穴医化、蕲春医药、麻城汽配、大别山食品、英山茧丝绸、团风钢结构等七大特色产业,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
以帮扶企业为中心,营造投资环境吸引力。全市把创优服务环境作为推进经济跨越发展、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着力营造服务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机制,解难题。为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我市建立了帮扶企业“三个一”机制,即建立领导挂点帮扶企业、一月一次企业突出问题协调会、一季一次涉工部门联席会议等三项制度,建立要素协调应急保障机制、经信部门参与工业项目用地协商机制等。走访企业、上门服务已经成为我市各部门常态。4月以来,经信委先后会同人行、银监、人社、国土、房产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业务骨干,成立6个工作专班,重点对市区71家企业反映的融资、用工、土地等89个困难和问题,逐个上门排解服务,为42家融资困难企业,对接解决贷款1.2亿元。整合资源,搭平台。围绕行政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创新、执法维权等方面,着力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完善用工供需平台,深化信用评价平台。全面开展银企对接,全年组织了16场次“银企保”对接活动,与招商银行、邮储银行联手,针对全市各地418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上门现场对接,帮助262家企业获得贷款5.68亿元。市校合作,促升级。与武汉邮科院对接,确定“三个一”合作目标,即:合作一个项目,在黄冈选择企业与烽火集团深圳亚光通信,合作生产光器件产品;转移一个产业,邮科院将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黄冈;建设一个产业园,计划征地300亩,建设烽火科技(黄冈)产业园。与武汉理工大学对接。签订8家企业技术合作协议,正在洽谈筹建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黄冈分园项目,行星公司等企业已经与其开展合作。与武汉纺织大学对接。全市13家纺织企业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成立“黄冈市纺织服装技术创新联盟”,助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田晓明 黄 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