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坡遗爱·国学杯”围棋文化高峰论坛昨晚举行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4/10/20

10月19日晚,第五届“东坡遗爱·国学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围棋文化高峰论坛在黄州举行。文学界、围棋界、宗教界人士与参赛棋手面对面,畅谈东坡文化,分享围棋技艺。

与会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体会,阐述围棋文化、东坡文化、周易、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来自全国各地的棋手当场吟诵《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交流下棋心得。 (汪秀玲)

黑白方寸世界中的东坡文化——第五届“东坡遗爱国学杯”围棋文化高峰论坛侧记

324个格子,361个交叉点,一白一黑,子起子落,输赢也许就在一步之间,这就是围棋。小小棋盘,却有着无穷奥秘,包含许多中国文化和哲学。

围棋文化与东坡文化,围棋与国学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10月19日,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瑞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江浩,国学网总裁尹小林,北京市朝阳禅寺住持道然法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兵齐聚古城黄州,作客第五届“东坡遗爱·国学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围棋文化高峰论坛,阐述其中奥秘。

 苏东坡与围棋的缘分

苏东坡是诗文巨匠,痴棋但棋艺不精,他自称“素不解棋”。后人李东阳评价苏东坡时也说:“古之不善弈者曰苏子瞻。”尽管如此,但苏东坡深得围棋之趣,一句“胜固似然,败亦可喜。悠哉游哉,聊复尔耳。”道出围棋者应有的超然心态。

苏东坡对围棋的认识有独到见解。他曾经说:“丈夫功名在晚节者正多,如国手弈意,终局时自胜身边。”而现场选手们请教王汝南如何破解的“对称棋”则是苏东坡创造的。

汤江浩旁征博引,讲述了众多学者对苏东坡的研究。他说,对于很多人来说,苏东坡像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好朋友黄庭坚对佛学的悟道比东坡更高一筹,但是苏轼对于三教的精神都有吸收,对其文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我觉得苏轼可贵之处在于,还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有喜怒哀乐,让其文学作品充满生命力。

尹小林说,苏东坡是复合型人才,政治、文学、艺术都达到很高超的境界,是业余棋手们可以吸收的精神遗产,可以把围棋的精神运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享受围棋带来的快乐。

王立兵在讲到苏东坡坎坷的人生经历时总结说,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千古佳篇《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正是其淡泊名利的体现。他的百姓情怀,能力全面发展,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棋手们可以运用到围棋之中的。他寄语棋手:淡泊名利,热爱人民,全面发展,克难奋进。

围棋,是一种文化

王汝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围棋国手,也是中国围棋普及与教育的功勋人士。他已经68岁了,十分清瘦,身着银灰色西装,谈吐清晰,中气十足,说话不紧不慢。

王汝南14岁开始学棋,回忆起年轻时下围棋的经历,他谦逊地表示这也是一个深受熏陶的过程。他说,围棋是一种文化项目,自己认识的很多棋手和爱好者都是有文化有修养的,在围棋界的几十年,自身也是一种不断接受熏陶,不断提升的过程。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顺势而为,围棋是很讲究道理的,所以有棋理之说,而势该如何掌握还需要高手自己去领悟判断。

围棋,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围棋棋子一黑一白,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五行中阴阳平衡方能达到和谐状态,这不正是不谋而合吗?

邓瑞全认为,围棋与周易中的不易、简易、变易这“三易”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棋局总是在变化的,有时候棋局看似复杂,其实也非常简易,这就需要棋手们运用智慧转变局势,逐步将优势变为胜利。

他还提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围棋可以像孔子学院一样大胆走出国门,寓教于乐,更易于外国朋友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下棋,更是一种心态

围棋是高品质的爱好,下好围棋不仅仅需要聪慧的头脑,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围棋的布局有行云流水的美感,中盘的战斗有惨烈的拼杀,而终局的官子则有精妙的收束。

围棋之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尔虞我诈并不是围棋的内涵,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才是胜利的根本。方寸天地潜藏着宽广的境界,拥有宇宙流一样的心胸和无忧角般的牢固阵地,是完美人生的关键所在。

道然法师认为,人生不仅有物质上的追求,更有精神上的追求,围棋的各种文化元素是历代相传的。如何把现代竞技性的围棋走向文化发展方面?通过这几天比赛观察发现,定力好,心静的棋手胜率更大。选手的基本功都差不多,差别就在于能否看清事物的本质,读懂自己,读懂对手的下棋风格。变是永恒的,不变的就是我们宁静的心。

苏东坡曾经诗曰: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这种超然心态已经成为围棋界内的经典。

王汝南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面对诱惑,一些围棋选手难免有一些功利。这其实也要求棋手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陶冶情操。(汪秀玲 刘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