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1/5/26

去年以来,我市城镇建设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落实去年召开的全市城镇化和村镇建设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村镇建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城镇建设的各项发展目标。

创新工作机制体制。我市建立了党政领导上阵、职能部门主抓的组织领导机制,制定了城镇建设年度“八个一”工程竞赛活动、村镇建设以奖代补制度和城镇建设发展目标考核制度等城镇建设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加强组织领导,同时创新建立相应的村镇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乡镇基本成立运行了村镇建设管理所,重点乡镇加强了筹融资平台建设,长期困扰全市城镇建设发展的政策、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突破。

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一年来,我市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质量不断提高、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到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7%,比2009年的33.6%增长了2.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265.3多万人、442.83平方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1%和3.7%。我市城镇化水平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全市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

加强规划编制的实施。我市各地加快了村镇规划编制修编进度,新完成11个乡镇、27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完成总规和村庄规划编制的乡镇、村庄分别达到105个和2204个,小城镇、村庄规划编制率分别达到78.4%和49.7%,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6.1%。麻城、武穴、黄州、龙感湖、黄梅等地乡镇规划实现了全覆盖,英山县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了92.6%。各地同时加强了规划的实施与管理,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突出,村镇建设发展质效普遍提高。

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各地以实施城镇建设年度“八个一”工程竞赛活动、“211”小城镇建设工程、“20镇200村”示范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八个一”工程等为载体和抓手,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加快了城镇村建设发展步伐,沿江、沿大别山腹地两条城镇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黄冈市区为中心,以县市主城区为副中心,以县市域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示范镇、试点乡镇和示范村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发展格局。

一年来,全市城镇共完成建设投入资金23.4亿元,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978个,新增建成区面积33.18平方公里,同比分别增长41.8%、37.6%和11.4%。其中,县市城区建设完成10.3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30个,新增建成区面积11.83平方公里,分别增长23.7%、6.4%和10.5%。新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批精品示范街、大型商业卖场或专业市场、社会公益设施、四星级以上酒店、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重要基础设施。小城镇完成投入7.7亿元,开工建设项目668个,新增建成区面积21.35平方公里,分别增长47.8%、4.7%和12.4%,龟山镇、九资河镇、草盘镇等一批特色镇迅速崛起,七里坪镇、宋埠镇、小池镇、梅川镇、花桥镇等中心镇初步展现出现代化小城市风采。村庄整治建设完成5.4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080个,分别增长107.7%和66.2%,有740个村达到省村庄整治目标,38个村、20个社区达到“宜居村庄”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麻城彭店村、杏花村、石陂村,红安狮子口村、罗田圣人堂村、英山百丈河、浠水盐客树村、蕲春石牛村、武穴巍高邑村、黄梅妙乐村等一大批村庄在村庄整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城镇建设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各地坚持城镇带动,产业驱动,通过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大批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各类产业和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城镇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二三产业财税贡献率、GDP和财政收入都实现了同步快速增长,城镇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载体和聚集作用得到了彰显和发挥。武穴城镇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二三产业财税贡献率、GDP分别达到45%、6375元、71.6%、125.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3%、3.7%和4.7%。麻城、罗田、蕲春等县市区工业化与城镇化都实现了相互促进,城镇建设较好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市住建委主任黄强胤介绍说,加快村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市正面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形成合力,突破性地加快村镇建设,加快统筹我市城乡经济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城镇化和村镇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贺正文朱新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