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13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来其发任组长、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副处长冯倩、华中师大教授、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袁方成为成员、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二级调研员李四清、四级调研员程福勇为联络员的督查组,来我市开展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督查。
13日下午召开专题汇报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建学代表市政府向督查组汇报我市创建工作情况,来其发代表督查组向我市反馈督查工作意见,市委常委、副市长董波出席汇报会并作表态发言。
督察组一行采取听、查、看、访等方式,先后到黄梅县黄梅镇郭林桥社区、独山镇文化站、五祖镇花山村、苦竹乡养马村、黄梅县图书馆、文化馆,黄冈市黄梅戏大剧院、遗爱湖图书城、遗爱湖图书馆,黄州区六福湾社区、建新社区、赤壁街道综合文化站和黄冈市群艺馆等地实地抽查,详细了解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相关情况,仔细查阅创建资料台账。
自2018年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创建,工作任务完成率95%。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层层落实创建责任,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和舆论氛围。市县均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题调研11次,工作批示17次,赴省进京汇报工作10余次,召开推进会4次;市本级印发文件、方案23份,检查督办4次,印发督查通报6期;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0余批次,专题培训50余次,培训4000余人次;在中央、省级媒体发稿158篇、市级媒体发稿1335篇,向国家创建办报送专报信息26期。
紧盯创建标准,瞄准薄弱环节,着力推进文化设施设备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服务效能建设、长效保障机制建设。中心城区建成一批文化地标、基层文化场所提档升级、便民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816平方米;全面推行县级文化馆乡镇分馆工作人员“县聘乡用”,落实村级文化管理员4074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常态化建设,实施图书馆总分馆“1+10+N”建设模式,市图书馆与10个县市区图书馆全部实现通借通还,县级文化馆分馆实现全覆盖,建成“黄冈文旅云”平台,推动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分别投入创建资金2.6亿元、8.4亿元,投入8000多万元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达到152.1元、35.34元。
在创建过程中,探索形成中部示范的“黄冈特色”。建立文化建设军民融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人才合作培育机制、文化活动联动机制、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机制,作为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全国文化建设军地共建共享试点成果现场推广会上交流经验,融合发展试点工作获得文旅部、武警部队领导的高度评价;拓展乡村文化阵地,推动全市896处农村宗族祠堂转化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新增公共文化阵地面积32.5万平方米;发展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实现村民文化自觉、文化自治、文化自信;塑造乡村活动品牌,构建了以各类文化旅游节、艺术节、广场舞展演、村歌大赛等为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活动品牌体系;打造文旅融合新空间、新业态、新载体,形成“旅游+节庆”、“旅游+非遗”、“旅游+演艺”等文旅产业融合模式,构建以文化吸引人群,以旅游带动人流,以康养提升人气,以商业促进消费融合发展的体系;鼓励、支持、引导1000名以上在外黄冈籍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助力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渠道,面向“回乡能人”募集资金,成立全国首个市州级文化艺术基金会,探索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督查组认为,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创新实践中央文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创建工作组织机构健全,创建目标责任落实到位,创建过程管理严谨,破解难题目标明确,公共文化网络布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增强、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实践效果明显,初步形成创新示范样板。督查组还对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方面存在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在创建指标方面图书馆5项指标不高、数字文化建设总体滞后问题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董波表示,对督查组提出的问题与意见虚心接受,照单全收,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督查组的反馈意见,扎实开展查漏补缺,认真抓好整改落实。要正视问题,围绕验收,突出重点,迅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时限和责任主体,深化制度设计,强化创建督查,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何峰华主持汇报会。市委考核办、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编办、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科协、市文联、市城管执法委、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等单位负责人和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