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
这里红色传统、绿色生态、古色文化积淀成“三色齐放”的千秋绝色。
这里活字印刷、本草纲目、地质力学,回荡着科技进步的千年绝响。
这里是教育之乡,“双创”天堂,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黄冈基础教育蜚声海内外,以市校合作引起的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当你徜徉黄冈各地,遇见三五成群、朝气蓬勃的实习实训大学生;
当你来到全市各类孵化器,看到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当你漫步于各工业园区,聆听千企联百校、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
当你走进各企事业单位,了解到一个个专家教授、硕士博士在各自岗位崭露头角;
当你观摩到一场场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在黄冈轮番激情上演……
你一定会感受到,创新创业澎湃出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新气象——
从2006年10月,在全省率先开启了首轮市校合作,到2013年启动以“聚集人才、创新科技”为主旨新一轮市校合作,再到2018年12月底吹响第三轮市校合作的嘹亮号角,13年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创新创业千帆竞发。
谈起黄冈市校合作,市委书记刘雪荣如数家珍:13年市校合作战略的不断深化,老区发展新路在这里延伸。通过搭建平台,拓展载体,壮大主体,完善机制、优化政策,走出了一条聚集人才、创新科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为推动黄冈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性增长极打下坚实基础。
13年创新创业梦想的铿锵绽放,红土地激扬新时代新作为的力量:与国内64个高校科研院、高新园区、众创空间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新西兰等外国专家开展交流合作,全市578家企业与90多所高校开展市校合作,逐渐探索出“政产学研资”紧密结合的“黄冈特色”创新驱动之路。2015年7月,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联合在黄冈召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推广黄冈市校合作工作经验。
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路径
10多年前,一组数据显示出黄冈发展的“窘境”:11个县市区中5个国家级贫困县,工业底子薄,城镇规模小,农业块头大,脱贫攻坚任务重,面临发展与转型的双重压力。
作为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黄冈在实践中回答着一个新的课题。
“政府工作样样急,先抓第一生产力。”2006年8月25日,时任代理市长刘雪荣到黄冈任职的第11天,第一次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第一项议题是研究科技第一生产力工作;第一次带队外出考察,就是到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对接,请科技进山,为黄冈企业“输血”。
2006年10月,黄冈市政府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开启了首轮市校合作。
随着一批校企共建技术中心的落户,为长期受计划经济束缚的老区人民,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加速了人才项目引进和产业发展。
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融入武汉同城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机遇叠加而至,黄冈因势而谋,2013年6月启动的新一轮市校合作,以“一园八基地”为载体,为双强双兴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实现把黄冈建成国家创业型城市的目标。
2015年3月,我市与省经信委、教育厅、科技厅,在全省率先启动“千企联百校”活动。
2015年12月,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提出打造“双强双兴”升级版,把创新创业上升为“四大行动”之一,作为全市战略全域推进。
在巩固中提升,在创新中发展,黄冈找准了高质量发展“坐标系”,明确了创新驱动“路线图”:宏观层面是着眼未来的“黄冈路径”——“市校合作”;中观层面是驾驭全局的“黄冈平台”——“一园八基地”;微观层面是路径清晰的“黄冈行动”——“创新创业”;“千企联百校”则是实现这些发展目标的落地载体。“四位一体”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有机统一,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思路体系。
以此构架为统领,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紧密对接,把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以市校合作为特色,黄冈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队,形成“一区七园”协同创新发展格局;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两次深入黄冈调研指导,高度赞扬黄冈走出了一条以市校合作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老区新路。
革命老区的开放视野
2018年,麻城800万元重奖企业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红安兑现434万元资金鼓励企业创新……
多年来,伴随着创新创业行动深入实施,我市打出一套套组合拳,催生创新创业强大气场。
在宽阔的黄冈明珠大道西侧,一栋19层的高楼巍然耸立。这是市政府投资1.3亿元,从2006年动议、于2013年建成的全省除武汉市外最大的大学生孵化基地。
在黄州中环路,投资5000余万元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于今年初投入使用。这栋12层1.5万平方米的大厦,是为海归创业者量身定做的创业基地。
与这两栋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委、市政府至今还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旧办公楼办公。
创新创业,从呵护幼苗开始。老区黄冈,小行动透着对外开放大视野。
几年来,我市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为抓手,打造合作共赢、创新创业新生态——
在这里,有充足的实习实训岗位、拎包入住的后勤保障基地,每人每月可获得政府发放的1000元生活补贴;有温馨如家的人才公寓、徒手创业孵化基地;
在这里,有人才新政22条、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科技副总计划、市区人口聚集等一揽子含金又含情的创新创业新政,打通人才流动、技术使用、利益分享和工作服务等障碍;
在这里,设立黄冈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珞珈梧桐、高投天使等5支创投基金,让创新创业者融资有“门路”;周有沙龙、旬有论坛、月有路演,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为创业者指点迷津。五年来,从当初的氛围营造,向更注重创新创业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转变,在全国唱响了黄冈“创天下”品牌。
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开放新政,如磁场,吸引一个个创新团队向这里聚集,一个个科研平台向这里延伸,一批批领跑全国的创新成果从这里诞生——
麻城市葛洲坝兴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接收武大、华师等重点高校28名大学生实习实训,最终26名选择留下,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极大提升了公司的科研和管理能力;
清华大学赵小虎、张鄂,北京大学邓如飞、华中科技大学钟林等1000多名知名高校博士硕士,3万余名大学生陆续落户黄冈就业创业,为老区注入新鲜血液。
在黄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由十几个小格子间组成的“创业苗圃”引人注目。虽然是周末,格子里也座无虚席,一张张稍显稚嫩的面孔紧盯面前的电脑忙碌……
5年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汪航入驻这里,开始ICE机摩人研发,如今已获18项专利,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进入批量生产,获得A轮投资4200万元,实现了从0到估值1亿元的逆袭。
吉林长春财经学院不远千里,辗转来到黄冈,主动洽谈大学生实习实训事宜;
复旦大学博士服务团围绕黄冈全域旅游发展、返乡创业两个主题,赴麻城、英山、红安、罗田开展课题实地调研;
重庆大学拟与科峰传动公司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并就齿轮传动等课题与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波兰科学院院士彼得·沃兰斯基,中科院院士曹春晓、舒德干以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50余所高校领导专家到我市调研考察洽谈合作;
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王威,在麻城马勒三环公司实习后留在公司就业,仅3年就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厂长助理,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公司推行应用;
三峡大学博士生李敏,在英山创办湖北创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博落回生物碱、根皮素等天然提取物产品工艺,开发的减肥产品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创新团队、科技项目和高新企业,更孵化着黄冈未来的一个个新兴优势产业。
大视野催生大平台、大舞台催生大产业,黄冈在新一轮开放征程中,正在阔步涌入新时代。
中部崛起澎湃黄冈力量
第一台国产小型行星减速机、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用减速机、第一台国产谐波减速机……位于黄冈产业园的湖北科峰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诞生了诸多“中国第一”,每一个“第一”,打破的都是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
“这些成果都得益于千企联百校。”科峰传动总经理吴俊峰介绍,2014年在危难之际,乘市校合作东风,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湖北行星传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并与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长期技术合作,形成了6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去年又与中国工程院段正澄院士签约共建机器人基础件分中心,与知名专家丁涛合作在德国建立新的研发中心,正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和技术交流合作,致力把“黄冈智造”推向世界。
科峰传动并非个例。依托每年一次大型“千企联百校”对接、近百场一对一小分队对接,校企合作更加精准务实。
黄冈索菲亚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合作研制了自动封边机在线尺寸检测系统,建成亚洲第一条板件全程不落地生产线,所需工人从200多人减少到40人。
祥云集团依托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合作成立省级磷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专利技术70余项,公司连续两年外贸出口额创下全国行业第一。
罗田宏源药业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组建了湖北省氟化工工程技术中心,引进研发人员30多人,建立38个实验室,成立3个课题组,其中复合银催化氧化生产乙二醛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工艺相比,成本降低18%;生产的高品质乙二醛替代了德国巴斯夫产品,成功打入欧美日高端市场。
科普达实业公司聘请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院刘治田教授为科技副总,与其团队共建湖北省光线缆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5G网络的耐高温低收缩LSZH特种料等新型材料,开展产品研发。去年公司年产值达6.4亿元。被认定为湖北省创新型企业、湖北省隐形冠军企业。
蕲春蕲艾产业依托千企联百校,五年获专利产品145个,正致力打造千亿健康产业。
千企联百校,催生一批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优秀科技型企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7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2亿元,分别是十年前的68倍、6.5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5%,十年间提高5个百分点。黄冈GDP由2006年的380亿元,到2011年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再到2018年成为全省第5个跨越2000亿元的城市。
13年深化合作、创新发展路,一路艰辛一路欢歌:科学决策,接力市校合作推进创新驱动;黄冈走出了一条老区后发赶超的新路;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黄冈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工作成为“我选湖北”计划的先行者和样板典范;黄州区、团风县、武穴市跻身全省科技创新20强。
东方风来满眼春,慧聚黄冈万象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从1.0到2.0,再伴随着3.0的嘹亮号角,全面融入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黄冈市校合作向着更加广泛、更加紧密、更加务实的共赢之路前进,向着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推动黄冈高质量发展力争上游的目标奋进,再奋进……(沈红星 叶旭 李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