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黄冈中学现象”
古有东坡赤壁,今有黄冈中学。在一代文豪苏东坡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这千古绝唱的地方,一座百年名校——黄冈中学书写的黄冈教育神话受到世人瞩目,黄冈中学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树起了黄冈基础教育的大旗。
数字黄高:把黄冈基础教育大旗高高举起
这是一组组令人刮目相看的数宇,这是一份份凝聚智慧和汗水的数据,它记录着百年黄高的奇迹和神话。
百年黄高,凝聚钟灵,硕果飘香。黄冈中学创建于1904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12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被评为“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被誉为“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李鹏、刘华清、李岚清、宋平、李瑞环、陈至立等1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校题词,称赞黄冈中学是“办学楷模”。原教育部长刘西尧,教育部长周济,原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先后来校视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分别为学校题词,称赞黄冈中学是“英才基地,国手摇篮”。
百年黄高,薪火传承,名师荟萃。黄冈中学初创时期,董必武曾任校董事兼国文、英语教员。新中国成立后,张怀壁、吕思俭、田明庚等一批名师享誉省内外。黄冈中学现有2名教师为全国人大代表,3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为湖北省十大名师,10名为省部级专家,14名特级教师,高级教师118人。
百年黄高,人才辈出,桃李芬芳。一百多年来,黄冈中学培育了四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奥赛国手,有数十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干部,有数百位海外博士和无数专家学者。胡风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祖明是嫦娥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舒德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邱波夺得四块亚运会金牌。林强、王菘、库超、杨诗武、张涛、殷杰、王星泽、王一凡等15名国际奥赛健儿先后夺得18枚国际奥赛奖牌,创造了黄冈中学素质教育的奇迹。王菘、库超曾受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的接见。到2007年,黄冈中学实现了国际奥赛数理化三科金牌“满堂彩”。
百年黄高,社会关注,影响提升。“黄冈中学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十几所著名高校与该校携手共建“优质生源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与该校共建国防生生源基地。学校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第一名”。
理念黄高:使黄冈基础教育大旗光彩夺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冈中学为什么能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呢?成功的背后到底有何奥秘呢?黄冈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中学陈鼎常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目标的科学定位。黄冈中学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黄冈中学办成合格中学生与青少年英才成长的培育基地;合理负担与更高质量的实验基地;精品校园与素质教育的示范基地。目前学校形成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办学理念的凝练提升。黄冈中学的办学理念概括为三句话:“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人本理念;“宽而有度,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育人理念。
发展思路的新定位。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的科学发展之路,把学校做大、盘活、办强。
着力实施名师工程,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与实力。学校高标准引进青年教师,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引进研究生、木科生来校任教,坚持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优质课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写千字文、做千题集,开展校本教研,写教学反思录。大力弘扬高尚师德,积极宣传名师教育思想和教学业绩,鼓励广大教师甘于寂寞,乐于奉献。
重点实施德育工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辨别能力。学校努力塑造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推广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努力提高思想工作与心理疏导工作的能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实效性。
全力实施质量保障工程,赢得学校的声誉与竞争力。学校将精致和谐、务实高效作为实施质量保障工程的指导思想,切实关注学有潜能的学生,关心思想有压力的学生,关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优先为贫困生疏通开导,解难释疑,铺路架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员育人;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备课组建设,打造学科优势。
创新黄高:让黄冈基础教育大旗永远飘扬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动力,黄冈中学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
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学生,是黄冈中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他们倡导学生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在教学中;他们营造一种返璞归真的教学艺术境界,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是所谓“胡思乱想”,也要分析发现其中合理的成分、独到的见解。黄冈中学赋予教学以研究的性质,让教学水平体现学术水平;赋予学生研究性学习,让黄冈过程成为创造的过程。
教学方法创新。黄冈中学首先突破教材——教参——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别具匠心地“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编组自己的特色教材。教师手中有“本”、胸中有“纲”,目中有“人”,使“课”具有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黄冈中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把握的是一个从容恬淡的过程,提倡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感化;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发展,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黄冈中学不仅要求学生读书要广博,而且要善于取其精要,恰当运用,同时还能读出书上没有的东西。
教育机制创新。近年来黄冈中学建立和完善了四大机制。一是管理机制。学校实行集体领导、党委决策、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专家治教,形成一种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支持统一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运行机制。学校实行年级组、教研组双轨运行,年级组、教研组对备课组双重领导,调动基层管理与教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评价机制。爱干就是德,会干就是能,多干就是勤,干好就是绩。四是合作机制。该校在经济发达地区办分校,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名校合作。200 4年在广东省惠州创办了第一所分校。近年又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中学校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江水奔流,流不尽峨嵋清泉;巴陵秀色,雪浪绕黄州,漫道此地灵人杰;临皋眺望,望无边蓬莱紫气,庐阜晴岚,祥云护赤壁,争传地虎踞龙盘。”这是黄冈中学校园里临皋亭上的对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当年寓居黄州创作“两赋一词”的临皋亭,像一位历史老人一样,至今仍矗立在黄冈中学老校园里,见证着黄冈中学发展与变化,记录着黄冈教育的神话和奇迹,激励黄冈中学人去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吴国茂 袁桥 朱卫民 余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