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红安县永佳河镇永佳河中学的美术老师孙燕,按时来到付桥小学,给这里的孩子们上美术课。
“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孩子们的美术基础比较差,有时给高年级的孩子们讲课,还要附带穿插讲些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孙燕说,现在她每周要过去2-3次,除了给孩子们讲课外,还要对学校的老师进行传帮带。
为帮扶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红安县每年近500名老师参与城乡交流和校际交流,去年招聘的116名中小学教师、50名幼师,全部安排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这只是红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系列帮扶措施的一项。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既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斩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培养好一个孩子,就解脱了一个贫困家庭,反之,就会给家庭埋下穷根”,2016年新年的首个工作日,县长田胜辉率相关部门深入教育系统调研,并针对该县教育发展中经费保障、教育布局、人员编制、校车运营等发展短板问题,提出一揽子指导意见。
红安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2015年度全县本级财政教育预算3.86亿元,同比增长24.3%,年终本级预算追加5239万元,从经费上对智力扶贫给予有力保障。
“最贫之贫,贫在教育。精准扶贫,教育不能缺位。”上任之初,红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喜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头深入各乡镇、各学校开展调研摸底工作。
“在偏远农村,父母忙于赚钱养家,没时间照顾孩子,基本是爷爷奶奶在带,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好多课程都上不了,而且教师队伍也不稳定,留不住人。”张喜坤介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有8749人,占全县学生人口的11.8% 。
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红安县制定了《红安县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整合教育系统各种资源,对教育发展短板和农村学校、学生实施倾斜投入政策,确保所有的学生好上学、上好学。
为确保教育扶贫工作全面覆盖每一所薄弱学校、每一名贫困学生和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红安县教育局立足红安贫困村和薄弱学校实际,靶向定位贫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大主体,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和覆盖96个村27所学校的帮扶责任网络。
“以前也尝试过把教育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但没有一个整体的方案,管不了长久。”红安县副县长高红英介绍,这次,红安在对全县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酝酿,一个全方位的方案迅速出台。
这个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帮扶对象上,覆盖了师资薄弱学校(幼儿园)和校园弱势群体两个层面,旨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帮扶主体上,首先由国家资助政策“兜底”,实行各学段资助政策全覆盖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全覆盖,基本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在此基础上,由学校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对未纳入农村建档立卡范围的城镇特困户家庭子女、学困生、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帮扶,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三是在方式方法上,主要采取“县(城区学校)——乡(乡镇学校)”“乡(乡镇学校)——村(村小教学点)”和“师(校长、教师)——生(留守儿童)”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开展“学校结对、师生牵手”帮扶活动,建立各级教育结对帮扶体系和师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每一所薄弱学校、每一名贫困学生和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目前,红安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助、补、免、贷、奖”五位一体、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全县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2015年,教育系统就落实资金79.1万元,资助家庭贫困幼儿1582人次;义教阶段落实“一补”资金800万元,资助贫困寄宿生6578人次;落实高中助学金725万元,资助7261人次;中职2551人享受了免学费政策,其中1584人获得316.7万元助学金资助。“十二五”以来,全县先后投入建设资金5亿元,新建及改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并按标准配备教育技术装备。(荆楚行记者 何运林 熊陈 朱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