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州区大力推进“绿色乡村”建设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3/12/20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声中,黄州区“绿色乡村”建设扬帆启航。 

这次启航,是以过去铿锵前行为基础。2011年以来,黄州区新农村建设大踏步迈进:陶店、路口、陈策楼、堵城4个乡镇和东湖、禹王2个街道办事处的30个示范村村庄环境得到改善,近10万农民的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这次启航,以全省“绿满荆楚”行动的“绿色乡村”试点为契机,以“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规划,2年后,全区80%的村庄将建成“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家庭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和谐”的“绿色乡村”。

尊重自然 融入文化

隆冬时节,行走在黄州区乡村,处处可以感受到“绿色乡村”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相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绿色乡村”建设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 

依托82处被列为国家、省、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遗迹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黄州区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生态为根,投资1800万元,编制了陈策楼、陶店、堵城3个乡镇集镇风貌改造规划,陈策楼、王福湾、小汊湖3个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陈潭秋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以及迁村腾地、集中还建、一体化供水、森林黄州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多元化、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正在打造收藏民间艺术精品工艺区的陈策楼村甄家仓湾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温暖的阳光撒在75岁的陈国金老人身上,一杯清茶,一把摇椅,悠闲地享受着晚年时光。背后一栋两层小楼,就是他的家。楼前小桥流水,青柏古樟,楼后杉林苍翠,竹影扶疏,如诗如画。 

和陈国金家一样,整个甄家仓就像大写意的山水画。休闲廊道、仿古路牌、竹木栅栏和标有24节气名称的“节令墩”,呈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 

和甄家仓湾不一样,王福湾村蛤蟆墩2个小组房屋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绿色乡村”建设就在保护原生态、原村落、传统民俗的前提下进行。桂花、银杏、紫薇、樱花、枇杷、罗汉松、红叶石楠等十几个品种的2000多株苗木,在通户公路两旁舒枝展叶,争芳竞艳;2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上,鹅卵石铺就的曲径分别通向7套成人健身器、2套儿童游乐器;长60米、宽3.2米的木道长廊,刻有村史、村赋、村俗等;名言警句、传统美德、科普知识,以农民画等形式鲜活在阅报栏和山墙上,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村民的素质日益提升,文明村风越来越和畅,王福湾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文明村”。 

黄州区“绿色乡村”建设突出“生态美”,尽量体现依山就势,融入自然特色;突出“文化美”,充分挖掘地方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元素,彰显乡土文化气息;突出“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呈现一村一景。

城乡一体 提高品质

黄州区城市化率2012年达74.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2个百分点。但不可否认,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绿色乡村”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更是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黏合剂。 

堵城镇松杨村村民说,上面来了专业规划人员,对全村的功能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村里所有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都是区、镇、村投入;建设“绿色乡村”,是一件大好事。随着“绿色乡村”建设的推进,松杨村拥有了城里几乎所有的一切:绿化带,超市,冲水式厕所,飞檐翘角的楼房,假山、凉亭点缀的公园广场……村民骄傲地说:“愿做松杨林中鸟,不羡城市街上人。” 

把“绿色乡村”建设与美化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黄州区统一规划建设广播、电视、通信、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公共设施,做到“绿色乡村建设到哪里,配套建设就跟到哪里”。 

全区投入4.48亿元,新修农村公路85条,45.21公里的通村公路两旁安装路灯1675盏,铺设下水道45.64公里,配备垃圾斗578个、垃圾桶20485个、垃圾清运车1082辆。实行“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8个乡镇街道、95个村、794个小组建立“户分类、组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保洁长效机制,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不再造成二次污染。 

在村组,全面推进水、路、厕“三改”和公厕、稻场、排水沟、收拾房、小广场、绿化带“六建”,已建公厕76座、硬化稻场3.5万平方米、排水沟27万米、收拾房486间、小广场2.6万平方米、绿化带3万余平方米,新建集中还建小区23个。3个大型污水处理厂、30个村的人工浮岛、人工湿地投入营运。如今农民住单元房、走平坦路、上卫生厕、饮洁净水,看到了“踏实的未来”。 

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等公共事业发展,黄州区将“绿色乡村”建设与集镇建设同步进行,让村庄实现与集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全区城乡形成“半小时交通圈”、“15分钟卫生服务圈”、“10分钟文娱健身圈”,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

优美环境 激活经济

如果说“绿色”是乡村的外在肌理,宜居是乡村的内在归宿,那么富裕则是联系乡村内外的脉动。区委书记余友斌说:“建设‘绿色乡村’,不仅要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更要让农民生活美。而经过‘再造’后的秀美乡村,本身就是做大‘绿色经济’的蛋糕”。 

整合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黄州区以长江、巴河沿岸和团黄、黄上、江北3条公路沿线和20个湖泊为依托,做活“田、水、绿”三篇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养生、度假休闲、观光采摘等具有现代都市特色农业,有效地延伸了城市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与城市建设合拍共鸣、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模式。 

南湖、东湖、禹王3个办事处大力发展以生态种植、旅游休闲和采摘为主的乡村游,实现由单一农业向体验、观光、绿色复合型农业的转变,今年已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万元。路口、堵城、陶店、陈策楼4个乡镇发展垂钓、喝茶、品尝农家瓜果和菜肴等的“农家乐”,打造“一年看四季、季季有特色”的休闲农村,成为都市人亲近田园的新去处。 

鼓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都市农业,黄州区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有27家、股份合作组织185个、家庭农场110家,千亩以上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到12个、千头生态牧场5个、健康水产养殖10.32万亩,成为黄州、鄂州、黄石、武汉的“菜篮子”和“后花园”。  

把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旅游文化、禅宗文化、生态文化、民间群众文化融进“绿色乡村”建设,黄州区投资1000万元,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的陈潭秋故居景区面积扩大到240亩;投资2亿元的禹王城五千年黄州历史文化景区项目正在招商;投资1亿元的古陶文化产业园将入驻企业30余家,年产值可达近10亿元;北京东方园林股份公司投资20亿元,兴建华中最大的景观苗木示范基地、高科技苗木展示中心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绿色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带动了农家休闲旅游的开发。村民们通过对农房的升级改造、庭院的休闲化建设和开发绿色休闲食品,增加了收入。目前,以齐安湖生态度假村为代表的“农家乐”达到126家,仅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1%和22%。 

区长骆志勇说:“建设‘绿色乡村’,不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还在于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把生态优势演化为经济优势,把‘绿色’转化为生产力,这才是‘绿色乡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刘富中通讯员 郭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