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冈林业五年跨越路径探寻

2020年11月02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1/12/12

观念转换,大战略决定绿色前途

林业的战略地位彰显了充满希望的绿色前途,观念的转换是发展前提。

几年前,记者一行在大别山某国有林场游览,站在核心景区的山顶往下看,忽见林区几个山头被剃得精光。大家不禁感叹:这么好的风景林被砍伐,真是可惜!曾几何时,出产木材是林业效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林业的出路就是砍树卖树。

市林业局局长汪柏坤说,林业的巨变首先就起步于改变落后的营林理念。在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改制、推动全市林地确权流转的同时,大力宣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加快规模造林和林业产业项目的落户步伐,深化全社会对林业资源的“红线”意识,逐步以改革、发展、监管“三足之势”架构起林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林业发展目标,明确了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

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成绩斐然。争取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林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黄冈市林业生态建设十年规划纲要》、《林浆纸原料林基地建设考核办法》、《黄冈市林业生态建设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市委、市政府首次将林业发展情况纳入县市区责任目标并进行考核结账通报。

2011年初,市委常委会研究黄冈“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十二五”的重中之重部分。

市委、市政府深刻阐述了林业生态的意义。黄冈因山而“大别”,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区,是华中地区、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当生态文明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时,林业就是呵护生态的第一道防线。

对林业的重视,市委、市政府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2011年新春召开的全市县域经济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市在全省首次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会议总结表彰内容,对林业生态建设表现突出的县市进行了表彰,对考核前三名的县市区“四大家”班子成员分别进行奖励,开创了全省林业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先河。

机遇垂青,必有林业之重。

2009年5月17日,省林业局与市政府签订“武汉城市圈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率先牵起城市圈内的合作之手。

今年元月12日,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在红安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隆重举行“绿色大别山”启动仪式。

今年7月16日,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涛应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来到《黄冈讲坛》为市“四大家”领导、市直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作《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

正如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论及大别山试验区建设时指出,大别山最宝贵的资源是青山绿水,统筹推进“四个大别山”建设,一定要打好“绿色生态牌”。

战略上的高度重视,使林业迎来转型发展的春天。

发展转型,大项目引领林业崛起

一个林浆纸项目,带动我市11个县市区建设林浆纸原料林基地300万亩。

市林业局局长汪柏坤指出,林业的发展转型,即是抛弃过去卖原木,或者高消耗、低产出的路子,从造林、林木综合利用、相关产业培植入手,改变林业“一次性”缺陷,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蕲春燕加隆木业生产的复合木地板,在铺设时无需上胶水,对准榫口一拍即合,这是该公司的专利森工产品。这样的“森工系”产业在蕲春低碳产业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入驻企业达到20家,产值20亿元。

在“中国油茶之乡”麻城市顺河镇,农民摊晒油茶籽的情景随处可见,今秋又是个丰收年。几年前,农民将油茶树砍了当柴烧,现在家家户户争着承包山林。依托湖北景田公司等招商引资企业,麻城市的油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几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形成了龙头企业为主导,园区为基地,带动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森林旅游三大产业迅猛发展。

林业产业园蓬勃兴起。以原料林为用途的黄冈林浆纸产业园,以森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蕲春低碳产业园,以油茶为主的麻城木本粮油产业园,以中药材、木材、干鲜果加工为主的罗田绿色经济产业园,以茶叶加工为主的英山茶叶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全省10个林业产业园我市占了一半。

通过个人自主经营、集体承包经营、合伙股份经营、租赁承包、引资开发、拍卖招商经营等6种经营形式,全市实行连片开发,建设450万亩工业原料林,300万亩板栗经济林,10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等大型基地。

林业产业拉动现代林业大发展。山东绿润集团兼并整合罗田80多家小型板栗加工企业,年加工贮藏能力3000万公斤。先后斥资1.5亿元开发了板栗罐头、速冻板栗肉、板栗果脯等食品系列及板栗汁、板栗露等饮料系列,共20多个板栗产品。

一山红杜鹃,火了麻城游。依托山林、山水资源,我市生态旅游呈现出后发赶超态势。市委、市政府把大别山生态旅游作为精品旅游线路进行开发,采取多种措施投资5亿多元,重点建设罗田大别山、浠水三角山、红安天台山、英山吴家山、麻城五脑山等5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座省级森林公园的公路及景点。2010年,全市森林公园接待游客17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亿多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效益转变,大创新拓宽生态防线

今春,市区遗爱湖公园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区项目。至此,我市拥有一区三湖等四个湿地保护区。利用林业生态修复手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我市成为发挥林业效益的新路径。

市林业部门在机制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如大别山生态补偿机制。市、县财政拿出近400万元建立大别山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将全市现有58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04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规划扩大到300万亩,并实行严格的监管,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如多元投资机制。市林业局积极争取将大别山试验区纳入欧投项目,试行碳汇造林。凡是对生态植被造成破坏和因生态植被而受益的,都要按照制度和标准实行碳汇造林进行补偿。最近,该局联合市农业银行、市农村信用社专门出台了文件,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吸引社会资金流向林业建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户承包造林的热情。为积极有序地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林业部门对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买断、划拨等形式参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采取鼓励政策,加强服务,为个人、集体和企业积极投入林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另一方面,我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外资造林项目、林业血防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低产林改造、国家和省生态公益林项目、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大别山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等国家重点工程,用大项目推动现代化造林。仅去年一年就争取国家和省的林业项目投资5亿元。

大造林拓宽了生态防线。现在,以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园、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绿线”已达到260万亩,形成了大别山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框架和绿色生态屏障。林业保护与发展并重,全市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森林防火应急体系、森林病害防治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转折的路径,植树造林由社会造林为主向工程造林、企业造林转变,森林管护由靠天然保护向预防为主、科学管理转变,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分散、简陋向集中达标、功能逐步完善配套转变。

这是关乎发展根本的答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