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二赋”,黄州成全了苏东坡;“双强双兴”,东坡躬耕地的黄州今朝更风流!
初冬,大地渐次萧瑟。记者在黄州区走项目建设地、探农村新型社区、品美丽乡村,扑面而来的弄潮画卷,呈现出春的生机、夏的多彩、秋的橙黄橘绿……
项目建设红胜火产业集群具雏形
如果有人问“太阳带给我们什么”,相信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回答。湖北长耀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琰的回答是:“太阳能光热,给我们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广阔的市场空间。”
11月20日,记者在位于禹王高新技术产业园的长耀明公司,看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高度集成的绿色三星住宅建筑模型,那鳞次栉比的小区楼房上覆盖着一块块蓝色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好似镶嵌着片片蓝天,与橙色屋顶相映成趣。
一期工程投入6000万元的长耀明公司,今年3月投产后,其产品以高效节能、安全耐用、环保美观获得市场青睐,首批产品销售到红安县占店中学、武穴龙珠峡漂流景区。
2012年5月,我市与科技部光热产业联盟签署《共建光热产业园协议》,成立了黄冈市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耀明公司作为全市首家光热企业欣然落户,“中国光热之父”徐建中与之建立市直首家院士工作站。7月,《黄冈市光热产业发展规划》正式颁布,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家。8月,总投资15亿元的1200MW太阳能光热发电CSP产业园开园,标志着我市向光热产业进军,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好比群山,当抱团发展;产业链如同河道,要上下联通。没有集群的产业是没有前景的产业,没有产业链的产品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湖北守能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家专利产品——真空传输管,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空调、槽式发热电、石油开采等领域,可提高热能利用和发电效率。行星传动的太阳能跟踪系统、精诚钢构的聚光镜支架、兴和股份的铝合金节能建材及导电新材料等,都是光热产业链中的一环。目前已有14家企业加入我市太阳能光热联盟抱团发展,打造光热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促进黄州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市区一体框架下的三大工业园如三驾飞奔的马车,拉着黄州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产能不断跃上新的层级,单体最高产能有望从去年的10亿元提升到今年的30亿元。
随着中石油、中粮集团、东方园林、中牧股份、梅曼光电、德鑫体育、晨鸣纸业、贵格纸业、恒天文化、中船重工等重点项目的相继登陆,黄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2家,农产品加工、船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100亿元重点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预计今年区属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项指标,有望首次分别登上100亿元台阶。
不离乡土做市民农村社区新生活
“新社区的道路、通讯、燃气、供排水、路灯等设施建设一步到位,超市、学校、卫生所、活动广场、休闲景观配套齐全。”陶店乡小汊湖村村支书熊友先向记者介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社区。
这个社区总建筑面积9.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1万平方米。建成后,全村458户农民全部从原址搬到这里,可以腾出300亩地。熊友先说:“现在的土地比金子还贵!村委会按村民意愿,计划将300亩土地进行流转,或者从事集约化生产。”
小汊湖村是全省首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村,其新社区所处位置地势平缓,三面环水,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居民住房为徽派风格,有双拼三层小别墅和“1+4”小高层两种类型。社区集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卫生室、小学、幼儿园、超市于一体,道路、绿化、景观等设施配置完善,总投资1.5亿多元。
加快从“要素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黄州区城市化率去年达74.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随着类似小汊湖村这样的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继启动,5个居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小区分别在4个乡镇拔地而起,黄州区新型城镇化从规模扩张转向提升内在质量。
以“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目标,黄州区委、区政府于去年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实施“12345”布局。即建设一个中心主城区,开发黄上公路和沿江公路两条城镇带、经济带,加快禹王、南湖、黄州火车站三个城市组团,发展堵城、路口、陶店、陈策楼4个口子镇、副中心镇和重点镇,新建50个城郊型、镇郊型中心村或新社区,形成城乡统筹、经济社会联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格局。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新途径。实现社区化后,农民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生活环境。”陶店乡党委书记张全斌说,“我们乡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在全乡推广小汊湖新型新区建设经验。”
“双强双兴”中的“兴城”,市委提出市区城市建设要在市区一体、城东新区上突破;县市区建设要在新城区和工业园区的两区互动上突破;乡镇建设要在城乡一体、农村新型社区上突破。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速城乡一体发展,黄州区已经发力,走在全市前列。
绿色乡村美如画生态文明新家园
池塘里的两只白鸭,划出四道长长水纹;稻田边的三头大水牛,正在默默地吃着荒草;房前屋后,挂满了黄橙红绿的果实;外山墙一整面墙壁的农民画,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宽敞的堂屋里一尘不染,沙发、茶几摆放有序;时尚的电视柜上,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正在播放着电视剧……这是黄州区的新乡村新农家。到陈策楼镇的乡村走一走,你会唱出罗大佑的《童年》的黄州版。
“听说全省‘绿满荆楚’现场会要在我们这里开,大家正趁着好天气赶活儿哩!”王福湾村村支书范学军一会儿督战休闲娱乐广场建设,一会儿又督促给新栽的树苗浇水,跑得满脸汗涔涔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喘粗气。他说,仅在蛤蟆墩的两个小组,村里就投入了60万元,栽下桂花、银杏、紫薇、樱花、红叶、石楠等十几个品种的苗木2000多株。
67岁的村民陈金元边给苗木浇水,边对记者说:“如今我们农村人,不像你们城里人那样为几十平方米的房子背二、三十年的贷款,不用每天在车水马龙中闻废气。我们同样喝自来水,看有线电视,上宽带网,用抽水马桶,生活困难了有低保金,生病就医还有保险。我们农民过的日子,值得你们城里人羡慕哩!”
正在打造收藏民间艺术精品工艺区的陈策楼村甄家仓塆,着实让人羡慕:明丽的天,澄澈的水,苍翠的树,香甜的果,欢腾的鱼,雀跃的鸟,还有那墙壁上偌大的农民画——放牛娃牵着牛走在落英缤纷的山路上,牛背上坐一个头顶粉盖头的女娃子……
10月中旬,陈策楼镇开通了全省首个农村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10月下旬,这个镇的陈策楼、王家店、王福湾、汪家学、雨山寺5个村,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绿色乡村工程”试点村。其项目由上海清境集团策划,建设风格独特的“五大区域”:八卦桔林区——打谷场上看电影,茅草屋里品桔香;名人故居区——红色文化、黄州农民画;风水村落区——垂钓竹林湾,悠然似神仙;民间工艺区——一件件精品值得收藏;梯田竹林区——踏上通往天堂的台阶。五大区域以美丽乡村为背景,融名人文化、民间文化、生态文化,发展旅游项目,带动当地发展。
禹王城、螺蛳山、苏东坡、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享誉全国的黄州农民画……这些是黄州的底色。黄州区以建设“东坡文化旅游休闲区”为目标,依托82处被列为国家、省、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遗迹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生态为力,强化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宣传促销、创新体制等措施,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今年9月,黄州历史文化学会成立,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文峰黄州》创刊号首发。
把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旅游文化、禅宗文化、生态文化、民间群众文化融进产业发展当中,黄州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投资480万元,修缮黄州福音堂项目已经启动;投资1000万元,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的陈潭秋故居景区面积扩大到240亩;投资2亿元的禹王城五千年黄州历史文化景区项目,正在招商;投资1亿元的古陶文化产业园将入住企业30余家,年产值可达近10亿元,带动近1000人就业;北京东方园林股份公司投资20亿元,兴建华中最大的景观苗木示范基地、高科技苗木展示中心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文化软实力激发经济新活力。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黄州区接待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1%和22%。
昔日东坡躬耕地,今朝生态文明园!(记者吴国茂刘富中龚丽君张松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