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姜天民文集》出版座谈会在楚天粤海国际大酒店三楼报告厅举行。此次座谈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黄宾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醒龙、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兵,姜天民先生家人好友以及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著名文学批评家、多家知名媒体等受邀参加。
姜天民(1952-1990),湖北英山人,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第九个售货亭》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青春》杂志文学优秀作品奖,1988年“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在《长江文艺》发表后,陆续在全国文学杂志刊发,反响强烈。1990年因病去世时年仅38岁。姜天民在短短1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为后代留下了150余万字的锦绣文章,但其作品的光辉却渐渐被时间掩埋,不为多数人知。在姜天民好友刘醒龙的操持和作家出版社的支持下,4卷本的《姜天民文集》才于近期出版。
著名作家刘醒龙首先致欢迎词,他强调在尘世喧嚣的今天,一起怀念那些因文学而逝世的作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人少染尘嚣,更加深切地理解时光如何一去不返,理解好时光是用于写作的,不要用于其他消费,让文学真正纯粹起来。回忆起和挚友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让刘醒龙印象深刻的是握手时姜天民右手中指关节上硬如筋骨的茧花,“为人一生,为文一世,姜天民都可以成为风范。”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则勉励当今文坛作家要学习姜天民笔耕不辍的执着精神,以写作为生命的文学精神,不怕吃苦的创作精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高度评价了文集的出版对姜天民、对中国文学及湖北文坛的重要意义。黄宾堂对姜天民的“白门楼印象”系列评价颇高,惊异于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闪烁着的人性光辉,探讨了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创新因素。
随后来自学院派和期刊杂志的专家学者对姜天民的作品进行了自由发言。同行作家、文学评论家对姜天民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赞扬。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王新民称赞姜天民是80年代湖北文坛的一座高山,对其作品的风骨与高贵表示了敬仰之情,认为他的作品中流淌着人性的温暖、生存的疼痛,流淌着作家的思考和追问。原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富道则高度评价了《雪的梦》,认为它虽然作为散文发表,但更像一部小说,以碎片化的故事、人物与新奇语言颠覆了传统的散文写作。原《长江文艺》主编刘益善和原《文学报》评论部主任朱小如都回顾了多年前与姜天民的交往故事,对其英年早逝未能登上更高的文学山峰表示深深的遗憾和哀痛。刘益善称赞姜天民生活中是个对朋友真诚、重情义的人;在创作上是个有追求、时时寻求突破的作家;对文学有一颗单纯执着的赤子之心。姜天民好友、作家唐镇回忆,80年代姜天民才华迸发,“写疯了”,几乎是拿命去拼,“好多个夜晚,我起夜时都能看到天民房间的灯是亮着的,他如饥似渴的读书,没日没夜的创作,实在令人佩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先霈则深入探讨了姜天民作品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的手法,他认为姜天民是改革开放文学的标本之一,其作品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认为姜天民是个有慧根的作家,并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将姜天民的《佛子》与汪曾祺的《受戒》、范小青的《还俗》、贾平凹的《烟》进行了解读,评价这批作品是针对中国“信仰”问题所作的不同形式的描绘。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昌切称赞姜天民是个不为钱财,不图名利只把写作当作生命的“文学圣父”,肯定了其早期作品中对人情人性美的表现十分到位、作品清新明朗,但认为后期作品“苦做”的痕迹比较浓重,读起来有些“隔”。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从反思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对“白门楼印象”系列作出阐释。周新民教授则主张把姜天民放在以废名为源起的现当代“鄂东文学传统”中进行研究,分析他的传承与开拓。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罗义华和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杨建兵则从姜天民文学创作切入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夏元明称赞姜天民是个才华咄咄逼人的作家,认为其陌生化的语言很具有穿透力,能调动读者各方面的感觉立体地感受生活。汤天勇副教授赞扬了姜天民在鄂东文学传统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认为其小说中的景物是一种“有我之境”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考追问。华中师范大学讲师杨晓帆博士细致地分析了姜天民的“白门楼印象”系列,认为它在形式上虽和先锋文学相似,但主题上却尝试在可怖的生命体验中寻找一种人性的高贵,表现了一种败而不溃的精神追求。
姜天民生前好友著名篆刻家黎伏生、姜天民病重住院期间认识的医师朋友——武汉市第八医院的孙萍和武汉市第七医院的胡泰欢,回顾了与姜天民的交往。姜天民的遗孀刘华女士、女儿刘盈也对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支持《姜天民文集》的出版表示感谢和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对与会者的发言做了梳理总结:姜天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是一个以写作为生命文学圣徒,是一个苦吟派文人。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对姜天民个人的纪念,也是对湖北文学繁荣发展的一次反思与激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