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冈市首部电影《黎明行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侧记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09/11/12

9月21日,从北京传来喜讯:黄冈市首部电影《黎明行动》荣膺全国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这是一个让黄冈人为之振奋与骄傲、让黄冈广电人自豪和欣慰的成就。她成为黄冈文化事业发展的破冰之举,实现了黄冈市历史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在黄冈文化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少期待与守望,多少追求与付出,终于铺就了这一“圆梦之路”。

创新行动:照亮影视产业

电影《黎明行动》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是黄冈广电人以创新思维方式开辟新领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黄冈地处吴头楚尾,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然而,黄冈历史上形成的“重文轻商”传统思想,让厚重的传统文化隐性财富无法变现。

“文化黄冈”是黄冈一张烫金的闪光名片。

建设“文化黄冈”是黄冈人挥之不去的梦想,一代又一代黄冈人胸怀抱负,上下求索,留下了一行行铿锵的足迹。

“黄冈应打文化牌,建设文化黄冈,尤其是在构建特色文化方面应进行有益的探索。”这成为黄冈有识之士的共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致力于提高黄冈文化软实力。2008年初,市委宣传部在武汉召开座谈会,将黄冈籍文化名人熊召政、刘醒龙、王原平等组织在一起,共同商讨黄冈如何打造“五个一工程”奖。

一个大胆的创新之举在范从政心中萌芽——发展影视产业!开发影视产业对黄冈来说好处多多,运作得好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更重要的是国家自1992年设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来,黄冈还没有一部作品入围参评,这与“文化黄冈”的地位极不相称。

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迫在眉睫,实现这一目标须蓄势而动。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借助传媒优势,尝试制作融入黄冈元素的黄冈第一部电影在范从政心中有了雏形。

经过深思熟虑,局党组决定选择合作的先决条件是项目必须可行,伙伴必须强势,资金必须厚实,品质必须可靠。最终,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与上海电影集团联合生产一部主旋律胶片电影《黎明行动》。

经多次考察,局里成立了产业开发专班,组织编制《黄冈市广播电视局文化产业发展计划》,精心运作。 

求索之旅:带着梦想上路

投资拍胶片电影,在省内市州乃至全国地级市广电部门尚未尝试过,市广电局却大胆“试水”了。

说干就干。黄冈广电人凭借执着与勇气开始了求索之旅,开始了走“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影视产业发展之路。

然而,黄冈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刚刚走出困境,自身发展压力不轻,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产业难度不言而喻。

黄冈要拍电影了。消息一出,各种议论和质疑随之而来:拍电影要花钱,钱从哪里来?既无经验,又需这么大的投资,这不是拿着黄冈的钱“打水漂”?范从政是不是在痴人说梦瞎吹牛?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敢于行动,就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百分之九十九地努力。”面对质疑声,范从政依旧充满信心。

影视生产十分复杂,且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就电影而言,全国每年生产400多部,真正在市场上博弈成功的屈指可数。一个内陆地级市广电局能与上海电影集团联袂打造一部军旅题材胶片电影《黎明行动》,的确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之举。

绝不能拿国家一分钱干看不到结果的事情。范从政和黄冈广电人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懂就虚心请教,没钱就四处融资。

范从政身负重任,不辞辛苦,跑武汉,去上海,到北京,找朋友、老乡、同学,四处奔走。他找到赵承伟、周迎春等黄冈企业家,细说家乡发展文化产业,黄冈企业家回报家乡投资新产业的种种好处。朴实真诚的话语感动了不少企业家,他们纷纷伸出援助合作之手,有的出资200万元、100万元,也有的出资50万元、20万元……500多万元拍摄费用终于筹集到位。

“我们企业如果没有注入文化元素,经营就没有灵魂。加入文化产业投资,为振兴黄冈文化产业做贡献,值!”湖北中原正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承伟如是说。有了企业家们对黄冈影视产业的热心相助,注入资金活力,范从政信心更足。

为了给《黎明行动》剧本增添更多的黄冈元素,范从政带着专班来到上海电影集团商议,硬是说服了集团老总。

黄冈要拍电影,牵动众多人关心,得到了无数人支持。在东北拍电影,黄冈军分区无偿送去了军大衣、军帐篷。在摄氏零下20度的山野里,市委宣传部领导与剧组人员一起吃盒饭……

精打细算,节约拍摄成本。《黎明行动》总投资虽只有800多万元,但质量不能降低。如5月的蕲春片场,只能用下雪机和工业用盐装点雪景;为完成东北与南方环境的对接,导演连树叶都不放过,摄制组从2000公里外的长春带来10麻袋树叶,铺在黄冈片场“野战医院”外地,实现了完美对接。

黄冈在拍电影,黄冈的一些企业单位纷纷到现场给演员们送来了慰问品,电影中的战士演员都是来自黄冈武警的战士,还有一些不计报酬的市民演员。

黄冈人为拍电影,多次奔赴北京和上海,感动了主管部门和老领导。92岁高龄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自为电影《黎明行动》题写片名,给黄冈广电人以极大的鼓舞。电影《黎明行动》的发行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和省广电局联合发文,向全省推介和组织放映电影《黎明行动》。市领导四处奔波,召开全市发行会议,到各个市州帮助销售拷贝。各县市踊跃购片,广大市民争相买票,一睹为快……

2008年12月7日,电影《黎明行动》举行首映式,《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及凤凰卫视等聚集黄冈,向海内外报道首映式盛况。

成功基石:“三性”精妙融合

电影《黎明行动》从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靠的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的有机统一,赢得观众和专家的共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可观的票房和如潮的好评印证了这一切。

该片2009年初在黄冈首映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了票房收入超过600万元的奇迹。影片选材独特,主题鲜明,被中宣部列为全国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影片,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列为优秀国产推荐影片,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也将其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推荐影片。

 一部电影的诞生,让世界了解了黄冈。打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网页,《黎明行动》全国公益放映每周订购场次总是排名第一。到目前,全国有1亿人次看了这部革命老区黄冈人制作的电影,1亿人次在互联网上通过电影《黎明行动》了解了黄冈……

电影《黎明行动》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实至名归。

这是一曲厚重的历史赞歌。她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三个命题,即告诉革命先辈——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她告诉今天的青少年们——新中国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今天来之不易;她告诉世人——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高瞻远瞩,尊重人才,关注民生的政党,是世界上一个以人为本的伟大政党。

影片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从日本人和国民党手里抢救煤炭专家、佳木斯市伪市长的故事。黄冈是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其历史也浓缩在电影《黎明行动》中。故事反映的是“六个人拯救一个人”的动人故事,这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叫大墩的黄冈人。黄冈元素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电影《黎明行动》的问世,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作品,不如说是一种老区责任所在和老区情怀的深情释放。2009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影评指出:《黎明行动》为电影赋予了一个明亮的主题,并入当下主流精神的血脉,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以这样一部作品作为试水之作、开山之作,显示了黄冈人稳重大气的前瞻性,也是老区境界和老区精神的一次成功抒发和展示。

与此同时,电影《黎明行动》传递全新的文化信息。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性。”做文化产品是一种水平、一种责任;做文化精品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博弈。电影《黎明行动》的生产、发行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过程,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黄冈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新的辉煌,这个辉煌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文化。

“电影《黎明行动》持续创造佳绩,上映后能够保持较好的票房收益,反映了市场对这一崭新的投资、拍摄和订购模式的认可。”专家们对《黎明行动》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给予高度评价。

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纷纷发来贺电。

《黎明行动》的成功与影响远非如此。

《黎明行动》梦圆北京,用责任诠释力量。为黄冈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催生出更多具有黄冈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46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25集电视连续剧《张浩》、25集电视连续剧《邢绣娘》和数字电影《秀水家园》等横空出世或在紧锣密鼓拍摄之中。

黄冈文化资源优势正在变为文化产业经济优势;文化产业,正在帮助黄冈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冲刺。

黄冈电影的“黎明行动”,将迎来文化繁荣的曙光。  (吴文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