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立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4/8/27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当前高楼林立、千城一面的现代化进程中,坚守一座城市的文化并使之与这座城市发展的脉搏相契合,已成为城市发挥长久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不懈地实施“强工兴城、强农兴文”战略,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思路。

一、打好“主动仗”。当前,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依然是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要把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动权,必须以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打好“主动仗”。重点是主动做到“三加快一加强”: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化、均等化和公益性、基本型、便利性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扶持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企业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本土特色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从实践来看,黄冈市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改革发展增强了动力、激发了活力,为黄冈营造了蓬勃发展的“城市大气场”。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已全部组建到位,黄冈市、武穴市、浠水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先进地区;文艺院团改革后续工作纵深推进,转企院团均与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实现身份转换,解决了人员安置和社保改革问题,转非院团已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完成职能转换,落实了人员编制和经费;全面完成广电网络整合,市级网络和所有县级网络成功与省公司进行整合,人员身份转换和社保政策全面落实,整个改革平稳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带来了文化产品争奇斗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纷呈。我市创作的黄梅戏《思凡》、《东坡》、《传灯》、《李时珍》多次进京演出;引进社会资本拍摄了电影《黎明行动》、《全城高考》、《青春派》,获得不俗票房,其中《黎明行动》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保持黄冈市文化体制改革良好态势,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取得实效,为黄冈闯出一条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路径。

二、敢啃“硬骨头”。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关键期,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既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老问题,更有不断涌现的深层次新问题,改革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通过调研和梳理,我们发现,难啃的“硬骨头”主要表现为:有的单位虽然转企了,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旧体制下的思维定式,对行政部门、行政资源依然存在较强依赖心理,适应市场能力不强;部分同志思想认识还有差距,对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深,对市场机制在发展文化生产力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透,对发挥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有的守着既得利益不愿改,有的害怕改出矛盾不敢改,有的缺少办法不知如何改,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从深层次上制约了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发展不平衡,部分单位进展缓慢,不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没有完成,文艺院团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市级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还没有突破;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渐凸显,如转企改制中人员身份转换问题、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问题、落实公共财政保障问题等,制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等等。

面对如此多的“硬骨头”,怎样才能把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黄冈人向来是宁可在前进中跌倒,不可停在原地踏步。对于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硬骨头”,我们要敢于担当、勇于实践,按照课题、项目、工程模式进行攻关,力求取得实效。实施“课题式”设计,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上级精神与黄冈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再根据基层和群众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需求,设计、梳理、归类重点工作,落实“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设定预期效果,把责任落实到人。实施“项目式”管理,对全年或一个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按项目化进行分解,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具有目标清晰、任务明确、组织灵活、流程规范的特点,落实责任主体,层层分解责任,制定奖惩措施,做到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奖惩到位,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结果都形成特色,成为精品。实施“工程式”推进,突出主题和主线,突出整体和系统特点,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系统架构中的“工程”来推进,建立上下贯通、前后衔接、内外配合的工程式推进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发挥职能优势,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力求“创”到点子上,“新”在关键处。只有如此敢啃“硬骨头”,善啃“硬骨头”,黄冈文化体制改革才能顺利持续推进,为实现文化强市目标奠定有力基础。

三、打出“组合拳”。改革思路由存在问题倒逼产生,文化体制改革也不例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打出一套“组合拳”,着眼巩固既有改革成果,扶上马、送一程,着眼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出新策、走新路。立足于通过改革破解难题,进行顶层设计意义上的高站位谋划,着力在转变职能基础上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在转企改制基础上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在规范秩序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在统筹城乡基础上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统筹各种资源基础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抓紧研究制定黄冈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确立新目标、规划新路径、实施新举措。围绕市委、市政府编制并颁布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出台相关意见,解决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健康发展。继续推进已转制的文艺院团等国有文化企业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深化黄冈日报等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能力、装备和规范化建设。通过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做大文化产业,激发黄冈文化活力。

四、吹响“集结号”。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和集结各方面的改革,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文化产业对于黄冈而言,是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产业,是黄冈的优势和改革创新的希望所在,是黄冈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要做好文化资源+项目+投资=文化产业的集结“方程式”,加快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和特色文化产业强县(市、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因“时”而动,抢抓机遇;因“势”而动,用好机遇;因“实”而动,创造机遇,进一步制定并细化文化强市的具体工作方案,以极富黄冈特色的名人文化建设为总抓手,用开放的思维、世界的眼光、市场的手段、创新的举措,推动黄冈特色文化走出去,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建立健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集结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其他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整体合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