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收录58篇由知名作家和本土文化新人撰写的散文集《魅力团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名人之乡”、“美丽家园……魅力团风”于一册的散文集,一经问世,便引来如潮好评。团风县委书记洪再林评价说:该书“是一部浓缩了团风秀美山水、民俗风情和丰硕成果的绚丽多彩的画卷”。一位知名文艺评论家称:团风文化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经历了一个从沙漠到绿洲的裂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可喜现象。
其实,《魅力团风》只是团风县“百人百书计划”中的百分之一,其作者和作品也只是团风“乡土文学”中的冰山一角。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小县、新县,为何能在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此繁荣的文化现象?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进了团风——
七大协会 异军突起
提及团风,不得不说从这片热土走出去的知名人士。诸如党的一大代表包惠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熊十力;著名作家、评论家秦兆阳以及“林氏兄弟”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曾经,团风也有不少的“乡土文化人”深为家乡的“地灵人杰”而骄傲,自发地拿起手中的笔,以诗歌、散文或小说的形式讴歌时代,抒发豪情。然而,那时的文艺作者们充其量只是“散兵游勇”,既无组织,又无平台,“下里巴人”的作品难登大雅之堂,绝大多文字只能放在抽屉里“孤芳自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团风县原本不多的骨干文艺作者先后有30多人外流他乡。
时代呼唤文艺回归,人们期盼文化繁荣,尽快建立文艺队伍日益成为团风人的迫切希望。2007年上半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甘早花接连三次向常委会建议,尽早成立团风县文联。她的建议得到常委们的大力支持。2007年10月26日,团风县文联正式挂牌。从此,以作家华杉为主席的团风文联,将团风的“文化人”网罗起来,为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
华杉,这位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名将之乡”的农民之子,先后从事新闻和文艺创作20多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热心、热情”。虽然,他所著的《五月的感受》、《田园牧歌》、《华杉散文集》以及《真正的猎手》、《独自下乡去》、《华杉小说集》等不少作品问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的目标是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把团风打造成文化大县。于是,他四处奔走,网罗人才,致力于成立“七大协会”。
县文联成立后不久的一天,华杉打听到有一位从贵州出版社辞职来团风安家落户的北师大毕业生杨登君,不仅能画善写,而且早在几年前就率先注册创办了全县第一个网站——《今日团风网》。华杉多次来到小杨经营的饮食店,邀请他加入文联,并将其网站及“论坛”挂靠宣传部和文联。在他和部长们的努力下,杨登君接受了邀请,并领衔成立了“团风县网络文化协会”。据悉,当时这是全省第一个,全国第4个县级网络协会,如今,会员达200多人,论坛会员达3000多人。
团风县文联又乘势而上,紧锣密鼓地一个接一个地先后成立了作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书画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以及诗书画联协会,另外还成了农民画学会和茶村诗社。
如今,活跃在团风县城镇机关、学校、农村的数百名文艺创作骨干在各自的协会中如鱼得水,大展拳脚。他们无不感叹:昔日的“散兵游勇”,终于有了“好娘家”。
阳光雨露 滋润“绿洲”
在与团风县部分骨干作者的交谈中,记者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团风县七大协会的成立,数百名会员的成长进步,“团风文化现象”的出现以及团风文化“从沙漠到绿洲的裂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阳光普照,雨露滋润”的结果。
听得出,这些“文化人”的心声是发自肺腑的。
当初,在设置文联机构,配备文联班子的时候,县委及其有关部门都是“一路绿灯”。主要领导曾经发话:只要是为了振兴团风文化,要人,看准了就调;要钱,尽力而为。团风网络协会成立后,文联将《楚天文学》双月刊委托给该协会编辑、出版。协会主席杨登君主动私人承担每年1.8万元的费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甘早花得知后坚定地表示:办文学刊物是县里的事,不能让具体干事的吃苦又吃亏,出力又出钱。于是,她又积极争取,多方筹措,给该双月刊每年拨款2万元,作为印刷专用。正因为有了资金保障,所以,该双月刊自创刊至今三年,一直都如期出版,从未间断。
近年来,团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艺工作,始终坚持“抓文艺事业就要抓文艺人才,抓文艺人才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为了调动和保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县委于2009年2月28日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文联工作。5月4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促进和繁荣我县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对重点创作人员,创作经费及创作假,制定了一系列倾斜办法。与此同时,县人事局、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发文,出台了《团风县对在国家级、省市级重大文艺活动中获奖作品和人才进行奖励的试行办法》。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使大批文艺人员的创作激情像火山一样迸发。
为了让广大文艺人员持久地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县文联积极为每一个协会谋划开展培训、创作和各种学习活动。据初步统计,仅2009-2010年中,县文联就组织各协会举办创作培训,摄影作品展、摄影大赛、书画作品赠送以及重点作品集中修改、评析等活动达60多次;2010年12月22日,他们还组织举办了黄冈市“百名文艺家感受团风”大型采风活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新华,团风县委书记洪再林等亲临祝贺。
这些年来,团风县文联俨然成为广大文艺作者们的一个“家”,数百名作者聚集在这个温馨的“家”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家”畅谈体会,抒发豪情。而“家”中成员,无论哪个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作为“一家之长”的文联一班人都会全力以赴给予帮助。百岁书画老人范振华和86岁的著名农民画家吴春娥生病期间,县文联牵头组织各协会捐款和慰问。全程参与一系列活动的青年女作家梅玉荣深有感触地说:每当我参加一次文联活动时,总觉得是又回了一次“家”。
新人新作 繁花似锦
优越的创作环境,锤炼了一批文化新人;良好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一批新作。团风县文联成立四年来,全县文学爱好者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他们的作品不仅刊登于当地文学园地,而且登上了《人民日报》、《小说月刊》、《长江文艺》、《北京文学》、《诗歌月刊》、《读者》、《东坡文艺》、《问鼎》等“大雅之堂”。
这里有一组数据:近三年来,团风作者创作并见诸报刊的诗歌500多首,散文600多篇,小小说200多篇,长篇小说8部,摄影作品50多幅,农民画100多幅,书法40多桢,剪纸120多张(参展)。这些作品半数以上分别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的作品还在全省乃至全国大赛中获得大奖。
由县文联牵头创办的《团风文联网站》和《楚天文学》杂志,如今不仅成为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的重要阵地,而且日益成为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锤炼写作技巧,施展写作才能,提高文学素养,升华人生情感的平台。《团风文联网站》开辟“论坛”以来,已有注册会员2006人,年平来访达300多万人次,现已与中国文联网和湖北作家网等多家权威网站友情对接,《今日团风论坛》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会员论坛之一。而作为团风作者最喜爱的平台《楚天文学》杂志,目前已出刊20多期,共发表各类作品达400多万字。不仅有华杉、殷双全、杨登君、蔡红东、王广宏、熊阳生等“老牌”作者常常露面,更有童安全、梅玉荣、刘耀兰、刘汉斌、张旭、汪天才、方裕洲、熊义成、杜亚军、徐俐玲、王丽等一批“新秀”频频登台。
王广宏——这位曾经活跃在蓝天白云之间的空降兵,如今身为县地税局副局长。他酷爱文学,乐于笔耕。在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税魂》之后,又紧张地投入到《从蓝天到大地》的长篇创作之中。为了写作,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是在斗室之中和电脑前度过的;为了使作品精益求精,他将自己数易其稿的20万字打印成6本大样,分别送给刘民华、何存中、郑能新、夏元明、谭冰、华杉等作家审阅修改。为了这本书,他节衣缩食,先后个人投资近10万元用于采访、写作和出版。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生活中再也没有比写作更快乐的事情了。
华贻和——年过花甲的团风县民间艺术家,以画作伴,获奖无数。他的“五个第一”更是令人惊叹:1983年黄冈县他第一个有作品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展览;1985年在黄冈县业余作者中他第一个加入中国美协湖北分会,成为民间艺术家;2010年第一个担任团风县农民画学会会长;1987年黄冈县第一个受到文化部部长接见;2002年团风县第一个由市文化局等共同举办的个人书画展。
邵火焰、梅玉荣——分别为淋山河中学和团风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采风和写作,如今都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高产作家”。
刘耀兰——一个曾经在中学时辍学的放牛娃,后来经过努力当了一名乡镇医生。2009年,在县文联主席华杉等的帮助下,他的处女作《杨花入水化浮萍》长篇小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如今,不少人也这样问道:团风文化为什么这样硕果累累?答案就是两句话:良种沃土育新苗,阳光雨露润“绿洲”。 (杨先理 程水清 邵幼南 熊阳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