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田打造精品剧目唱响京剧“三余”

2020年1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黄冈日报 2013/10/12

在刚刚落幕的湖北省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罗田县上演的新编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不仅赢得观众和专家赞声一片,还是本届节会获得奖项最多、层次最高的一台剧目。在剧目评审会上,著名剧作家、省文联原主席沈虹光说:没想到罗田一个山区县级剧团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能弄出这么一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剧目,罗田抓戏剧生产抓出了一条戏路子。 

《余三胜轶事》是怎样诞生的,下一步又将向何处去?记者近日就此对罗田八艺节组委会主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童伟民作了一次访谈。

京剧鼻祖为何亮相黄梅戏舞台?

黄梅戏的故乡在黄冈,中国京剧与黄冈有着深厚的渊源。罗田“三余”正是因其对京剧的创立与发展贡献突出而被载入史册,成为一代宗师,备受梨园推崇和景仰。用家乡的黄梅戏唱响家乡的历史名人,旨在让黄冈人普遍熟知、热爱、传承家乡的优秀文化,让外地人更加关注、重视、支持黄冈黄梅戏的发展,吸引一批京戏大师和众多京剧票友走进罗田寻根问祖,并借此不断扩大罗田对外文化交流,唱响京剧鼻祖之乡文化品牌,提升罗田对外影响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童伟民开门见山,对罗田为何将京剧大师余三胜搬上黄梅戏舞台作出上述回答,并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 

清嘉庆年间,在罗田九资河戏班唱东腔的余三胜遭当地财主迫害,愤而离家到汉口学唱汉调,成为著名汉调艺人。为谋求更大发展,又转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嘉庆末年,进京加入“四大徽班主”之一的春台班,改唱老生,蜚声梨园,史称当年的徽班是“班曰徽班,调为汉调”。徽汉合流,推动了京剧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余三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首将徽调皮簧和汉调皮簧相融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为一体,创制二簧反调。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形成独特风格。被誉为京剧鼻祖。 

在京剧史上,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或“梨园三鼎甲”。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同伶十三杰”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一家祖孙三代同为国粹艺术创立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名载史册,收录《辞海》,能与之比肩者实为罕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些书籍在介绍余三胜的籍贯时,提出“一说为安徽人”,直到我省两位文史工作者三下罗田,几经周折找到余氏家谱,并多方考证,最终才定论罗田。对此,童伟民感慨地说:省里的专家帮罗田找回了余三胜,我们绝不能将这样优秀的文化资源束之高阁,一定要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使其充分发挥效益。罗田县余三胜京剧艺术研究会已于今年年初成立,致力做好罗田三余这篇大文章,创作上演《余三胜轶事》即为开篇之作。

县级剧团怎样打造精品剧目?

将历史名人搬上戏剧舞台,既要让人物立得住,可信;又要让观众坐得住,爱看;还要创造一定的艺术价值,求精。《余三胜轶事》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这三点。对该剧能够成功创作上演,童伟民总结了三点: 

一是领导重视。在剧本创作之前,有人提出疑问:余三胜是京剧大师,用黄梅戏来演唱是否合适?能否得到观众认同?县剧团和文化部门更担心:团里只有30几名员工,既无主创人员,又缺乏余三胜的合适扮演者,资金来源也成问题,离八艺节开幕只有短短几个月,要排出一台像样的戏来,困难重重。为此,县委书记肖燕梅在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后,果断新上这台剧目,并分工县委、县政府两位相关领导主抓。县长詹红运明确表态给予资金保障。不仅如此,在剧目排练期间,几位领导还多次亲临排演现场看望慰问演职人员。八艺节演出,正值中秋月圆之夜,家在外地的书记、县长端坐剧场,在看完演出之后才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细微之处,令剧组的同志十分感动。 

二是借船出海。任务下达后,组委会迅速制订方案,确定主创和主演人员。县里一时找不出合适人选,就借力扬帆,县剧团团长吴丽娅五上黄州,请来已经退休在家的国家一级编剧、大型黄梅戏《东坡》编剧熊文祥创作剧本;编剧落实后,她又几赴黄州、英山,邀请国家一级导演林海波、曾为多部黄梅戏谱曲的夏泽安担任该剧导演和作曲。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既要符合剧情,便于巡回演出,又要尽量节省费用,由谁担任合适?县文化局长熊涤生亲赴武汉向沈虹光请教,终于从省城请到田少安、李显明两位知名高手为之助力。省黄梅戏剧院对罗田这台剧目更是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和支持,院长张辉亲自安排自己的得意门生、优秀青年演员王刚来罗田担任一号主演。正是由于聚合了这样一批优秀人才,才催生出这样一台较为优秀的剧目。 

三是打磨精品。余三胜虽是历史名人,但现存的资料不多,加之时间仓促,要写好剧本,熊文祥先生面临从未有过的压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劳作,终于拿出剧本初稿。初稿出来后,县里迅速在武汉召开剧本讨论会,十多位戏剧界专家应邀参会,纷纷为完善剧本出谋划策。为修改剧本,他经常挑灯夜战,寝食不安,直到八艺节演出的前两天,还在不断地修改。导演、作曲和舞美、服装设计师为这台剧目同样费尽了心血,付出了艰辛。余三胜的扮演者王刚,自从加入剧组后,两个多月时间一直呆在罗田,既要排戏,又要学唱汉调和京剧,虽是省团的演员,又是剧中主角,但他谦虚好学、对演出精益求精。吴丽娅、胡胜娟、方海霞、沈文鹏等参演者无论扮演何种角色,都认真排练,精心演出。可以说,严肃认真,吃苦耐劳,追求完美,既是这个剧组全体同志的共同特点,也是该剧能够赢得观众和专家好评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罗田三余品牌如何唱响?

余三胜虽为一代名人,光耀中国京剧舞台,但将其本人生平事迹搬上舞台,《余三胜轶事》还是首次。全剧共分6场,从余三胜愤而离乡开场,至得到皇帝口封“戏状元”结束,通过几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片段,勾勒出一个乡村戏班艺人最终成为一代京剧大师的戏剧人生。不仅忠于史实,富于艺术创造,而且将罗田东腔、汉调、京剧唱段与黄梅戏唱腔熔于一炉,形成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罗田不少观众感叹:“原来只是听说余三胜唱戏唱出了名,其他的事情很少知道,看了这场戏才对家乡的这位‘戏状元’有个大致了解。”远在京城的刘真先生,是余三胜之孙、余叔岩的嫡亲外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三余史料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由他主编的《余叔岩与余派艺术》一书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得知《余三胜轶事》成功上演,抱病撰文表示祝贺,并希望该剧能够早日进京演出。 

《余三胜轶事》虽然在八艺节上获得多个奖项,但客观地讲,也还存在许多不足,艺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目前,县里正在根据专家评议意见,对剧目作进一步修改提炼,拟在元旦春节前分别到黄州、武汉和北京作汇报演出。与此同时,还计划将该剧拍成电视片,力争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 

唱响三余品牌,《余三胜轶事》无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作为余三胜研究会的名誉会长,童伟民对此信心十足。他提出,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三件事:修缮余三胜故居,配套建设三余纪念馆;创作出版三余传记和相关书籍,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罗田三余,吸引广大京剧爱好者走进罗田,开展文化交流;推动京剧进校园,普及京剧知识,培养一批京剧人才,让京剧艺术之花在京剧创始人的故乡灿烂开放,让名人文化建设早日结出丰硕的果实。(伊汉波 通讯员 王雅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