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冉运芳 通讯员张祚佳 实习生杨美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序推进易地搬迁扶贫,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这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到2019年底,恩施州8个县市脱贫摘帽,7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整体销号,109万贫困人口越过扶贫标准线;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州居住条件恶劣的72989户242843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2019年底,我州将完成全部搬迁任务,实现“六个清零”目标。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几年来,我州上下一心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温暖的民心工程,让数十万贫困群众搬离穷窝窝,喜圆安居梦。
碧水环绕的来凤县旧司镇大坝码头安置点。(资料图片)
搬得出,让群众更有归属感
“太阳河啰喂,碗大个窝,出门就爬坡,这个日子怎么过……”这首民谣是对恩施州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
山高坡陡,环境恶劣,全州八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山区群众生活的信心被掩在纵横交织的大山褶皱里,行路、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呐喊。
搬,才有希望;搬,才能发展。听民声,顺民意,一场242843人的“民生大迁徙”在大山深处轰轰烈烈拉开。
2016年以来,我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首战,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以空前力度、超常举措、十足干劲,定下“战术”全方位出击。
全州2438个“尖刀班”2万多名驻村干部对搬迁对象反复甄别,确保应该搬的一户不落,不该搬的一个不进。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有归属感,在选址上综合分析自然社会条件,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以产量迁,以业定点,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进城镇、进社区、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严守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搬迁户不举债、建新必须拆旧“三条红线”;利用闲置集体土地、废旧办公场地、村民土地置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出台资金管理办法,一心建好群众期盼的工程。
恩施市佐家坝村桐麻园组,付元山一家就是受益者。
离开几十年的老房子,付元山并没有舍不得。“家徒四壁”常用来形容贫穷,可以前付元山家连完整的墙壁都没有,天寒地冻漏雨事小,危房倒塌才是一家人最担心的。付元山感叹:“住在山上,一直想搬走,没钱,只能一拖再拖。房子都歪了。赶上了好政策,再不用担心房子塌了。”
像付元山一样,在恩施州很多偏远村组,很多人穷尽大半辈子力量修建的房子,往往还是不能遮风挡雨。
这几年,是圆梦的年份。2016年以来,恩施州一大批贫困户从“云上人家”搬进白墙青瓦房,圆了梦。
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带来的实惠,让搬迁群众发自内心认可,这种认可源于心灵上的归属感。
稳得住,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搬下山好吗?”
“那还用说,过去我们世代住在板壁岩,住茅草房,点煤油灯,下一次山最少要两个多小时。现在一步迈进了小康!”建始县火龙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从板壁岩上搬下来的120户村民欢喜得很。
“留得住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从山顶搬来的魏良庆一口气说了“六个好”:好行路、好吃水、好看病、好上学、好挣钱、好花钱。
易地搬迁不是简单搬迁到异地,搬迁只是手段,留住人心过日子才是关键。房子建得好让他们想搬,配套跟得上让他们愿留。
“别小看这块地,有了这个菜园子,栽点葱啊、辣椒啊,心里踏实多了。”站在三分微菜地里,宣恩县大岩坝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吴文华高兴地说。
在谋划易地搬迁过程中,我州在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的同时,坚持生产生活配套和后续管理服务同步规划,尊重群众意愿,抓大不放小。
恩施市甘溪村安置点,广场、超市、无线网络什么都有,离城近,生活方便。
来凤县碧泥湖村,为安置户配套建设了500多平方米的公共活动区域。
……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跟得上。目前全州6户以上1593个安置点全部实现“五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并实现4G手机信号全覆盖;落实了安置点医疗教育配套;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7万公里,新建、改建10千伏输电线路6818公里、配变台区7995个。
生产生活设施跟得上。考虑生产生活实际,为他们配建菜地、猪圈、公共服务用房等。目前全州有307个安置点配了猪圈,1275个安置点配了菜地,715个安置点建了公共服务用房。
后续管理服务跟得上。充分发挥搬迁户主体作用,推广落实“四个一”后续管理标准和“1+6+N”后续管理模式。即每个安置点定好一套管理公约、配强一名中心户长、组建一个自治组织、带出一批致富能手;一个安置点配套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标准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一个便民超市、一户一块菜地;因地制宜建立自治组织、爱心澡堂、四点半学堂、感恩课堂等多种社区服务模式。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增加认同感,提振精气神,促进自治自理。
从放心到舒心,成千上万的群众搭乘易地扶贫搬迁“幸福列车”,共建共享幸福家园,不断刷新着获得感。
能致富,让群众更有幸福感
怎么生活?这是干部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考虑当前,深虑产业,让搬迁群众有家业、能就业、有产业。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涌现出了“易地搬迁+景区”“易地搬迁+园区”“易地搬迁+农业特色产业”“易地搬迁+光伏扶贫”“易地搬迁+电商扶贫”“易地搬迁+效益分红”“易地搬迁+微工厂”“易地搬迁+公益岗位”“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后续脱贫路径。
搬迁户谌荣搬到村委会附近,人流量多,办起了农家乐。搬迁户魏国轩养了10多头牛,收入挺好……
在恩施市、宣恩县,茶叶和林果产业基地建设成了搬迁户的增收门路;建始县让老百姓成为新农民、新工人、小股东、小老板,以扶贫资金入股支持大户和企业带动搬迁户分红盈利;利川市引导搬迁户发展民宿旅游;巴东县光伏发电项目为搬迁户“发放了一本定期存折”,来凤县翔凤镇、咸丰县忠堡镇在县城和园区旁建安置区;利川市谋道镇、巴东县茶店子镇依托就业岗位多的景区建安置点;恩施市白杨坪镇将集镇附近最好的地段提供给搬迁户,配套建设商业门店用于扶持……
目前,全州1593个安置点全部落实了主导产业,新增烟叶、茶叶、蔬菜、药材基地面积51万亩;培育龙头企业171家、组建合作社1.25万家,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68.3%,企业就业带动率近30%。5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有150个已建厂房,技能培训全覆盖,提供就业岗位5.4万个,新增公益性岗位984个。
同时,我州出台细则,从户口迁移、子女就学等各方面保障搬迁户利益。
搬离穷窝窝,迁来幸福感。易地扶贫搬迁,迁出了活力,赢得了民心。
“靠政府帮扶,迁居乐土家境顺;得春风沐浴,告别穷窝富路宽。”“跟党走迎来温馨小康,迁新居告别穷乡僻壤。”……一副副对联书写着广大易迁群众的心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