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璐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字,折射出我州2019年经济实力发展的斐然成就。但还存在工业经济支撑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突出问题。连日来,出席本次两会的州政协委员们将目光聚焦于恩施工业发展,重点标注于优化营商环境,话题集中于破解企业“融资难”,积极建言献策,共谋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春天。
补齐工业短板,才有高质量发展
在1月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州政协委员、州工商联副主席傅建国代表州政协经济委员会发言时说道:“工业,是恩施发展的短板,也是最短的短板。木桶定律启示我们,补齐工业短板,才有恩施的高质量发展。”在他看来,恩施工业发展首先要正视“两个不够,两个不足”,一是能力不够,底气不足;二是定力不够,锐气不足。其次要遵循“两个路径”,一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二是突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第三要实现“两个转换”,一是实现政府角色转换,二是实现干部角色转换。第四要夯实“两大举措”,一是用抓扶贫的办法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工业;二是用抓铁路、高速等重大项目的办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抓工业项目落实。最后还要提振“两个信心”,一是提振干部抓工业的信心,二是提振市场主体投资工业的信心。“当前,恩施正迎来一个‘抓大工业,大抓工业’的时代,州委书记柯俊同志的‘五个四’工作思路为我们抓工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州委、州政府《关于推动工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为我们抓工业勾画了蓝图,提振了信心;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为我们抓工业创造了机遇,带来了希望。全州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举措、务实的作风喜迎恩施工业发展的春天。”傅建国心怀期许。
“刚刚召开的州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工业为引领,全力以赴抓工业经济’,并出台了《推动工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这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担当。当前恩施工业腿短,总量少、规模小,结构单一、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推动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下大力气补齐工业短板。”州政协委员、州经信局副局长黄勇建议,一切围绕项目干,即建立项目快速评审决策机制,推行工业项目“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程代办帮办”和“先建后验”;一切围绕企业转,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好平台,即学习武汉市、黄石市的经验做法,建立体系完备、功能健全、服务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业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开展投融资、人力资源、技术运用、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即大力实施“硒谷英才计划”,支持工业企业积极引才用才,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工业企业通过合作开发、项目咨询等方式柔性用才;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即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并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形成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州政协委员、恩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魏顺军代表州政协驻恩施市联络组发言时连连发问:“营商环境事关党风政风,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全州经济发展大局。针对实体企业反映强烈的‘用地难’‘办证难’‘融资难’,究竟难在哪儿?堵点在哪里?能不能化解?”在他看来,实现实体经济企业办证“难”与“不难”的跨越需要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二是打好部门联动“组合拳”,三是用好提速增效“关键招”。“刚刚闭幕的州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为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恩施市在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有信心让‘难’渐行渐远,让‘不难’成为我们提升服务的源源动力。”自信的话语掷地有声。
“近年来,我州多措并举,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企业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虽取得较大成效,但离州委提出的打造‘全国一流,全省最优’的营商环境目标尚有差距。”州政协委员、民建恩施州委委员、民建州委企业委员会主任、恩施州巴韵寨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启玉代表民建恩施州委发言时直言不讳地说道。在他看来,我州优化营商环境氛围不浓,政务效能亟待提升,要素制约仍然严峻,信息共享存在壁垒。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常抓常管、久久为功,为此,他建议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量化依法行政,推行“三张清单”;简化便捷程序,凝聚“并联审批”合力;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持续抓好信用环境建设;着力完善顺畅的体制机制。
破解企业融资难,工业发展有支撑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由来已久、老生常谈。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小微企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关键期的关键是融资,它像‘利刀一把’,生死一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深远的中小微企业融资老问题应当得到新关注,老问题应当采用新方法。”州政协委员、民建恩施州直五支部主委、利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怀志代表民建恩施州委发言时剖析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三个原因:一是企业自身风险特征导致融资难,二是金融机构固有成见导致融资难,三是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导致融资难。为此,他建议企业提升能力,规范行为,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机构创新举措,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服务质效;政府深化改革,强化支撑,切实改善融资环境。
“2019年,全州担保贷款总量47亿元,仅占信贷总量的4.1%。全州银行贷款平均不良率2.18%,而担保贷款平均不良率达到10%,高反差数据反映出我州担保公司‘块头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我州小微企业占比大,‘三农’发展基础差,尤其需要发挥好融资担保的桥梁和杠杆作用,才能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州政协委员、利川宏财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筱勇认为,我州融资担保业的生存现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州融资担保业的根本出路是控风险、聚主业,坚持高质量发展。我州担保公司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他建议瞄准定位,在支持重视上下真功;严防死守,在化解高危风险上下硬功;破除障碍,在建章立制上下狠功;强化管理,在自身修炼上下苦功。
2020年全力以赴抓工业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我州聚焦效能优化环境,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大力开展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工业项目实现“先建后验”,审批压缩至25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跑出了行政审批“恩施速度”;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金白银为企业降成本、减负担,减税降费18亿元;加强金融创新,实现银行抵押物“一家评估、多家认可”,连续11年荣获“湖北省金融信用州”称号;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恩施州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达到92个、41个,引进省外资金181亿元。
2020年,我州将持续深入开展“比抓强促”活动,增后劲、强动力,牢助经济发展硬支撑。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个;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60个,计划完成投资226亿元;全力以赴抓工业经济,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工业引领、生态优先、环境升级、民生为本”总体要求和“五个四”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工业提质增量、优化结构,力争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20家、产值突破200亿元,有条件的乡镇培育1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时,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紧盯“全国一流、全省最优”目标,全力破解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增强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