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报讯(记者刘德国、文朝顺)5月21日,全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咸丰县召开。州委书记、州文明委主任柯俊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切实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尹达主持会议。省文明办创建协调处处长刘平安,州领导王小平、高敬佩出席会议。
柯俊指出,近年来,全州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面貌不断改善、社会风气不断净化、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柯俊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恩施落实落地。要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举措,高标准推进我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建好、管好、用好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健全资源整合、运行机制等工作机制;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突出思想引领、行为实践、关爱帮扶、以文化人。
柯俊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要压实责任,全州要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文明行动;县市要统筹协调,定期研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乡镇、村两级要全覆盖组织开展好文明实践活动。要在制度设计、阵地建设、活动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要运用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加强宣传,总结推广文明实践活动经验做法,营造浓厚氛围。
尹达就落实会议精神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行动上,积极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新平台、新载体;要明确措施,在组织机构队伍、阵地资源整合、平台作用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精准扶贫、农村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强化责任,调动力量、整合资源、打通平台,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会上,刘平安肯定了我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并提出指导意见。高敬佩传达了全省“两个中心”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咸丰县文明委及小村乡、黄金洞乡大沙坝村交流发言。
与会人员还前往高乐山镇杉树园村、清坪镇高峰村、黄金洞乡大沙坝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参观。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县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州直及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
探索文明实践 新风拂动荆南
——全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发言摘登
唐崖河畔涤荡时代新风
咸丰县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扛实主体责任,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强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做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创新结合,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上级精神、切合咸丰实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之路。
一、推进“五建一体”,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机制。一是建体系。坚持三级书记负总责,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活动模式、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五有”标准,以“一带一乡一村”为试点,县建中心、乡建所、村建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建平台。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打造理论政策宣讲、科学技术服务、法律知识服务、卫生健康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和融媒体中心等平台,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基础支撑。三是建队伍。发挥志愿者骨干作用,组建“1+N”志愿服务队伍,县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乡镇、村(社区)成立分队、小队,努力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四是建机制。推行“双挂双联”机制,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机制,完善考评督办机制,确保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五是建制度。出台咸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让工作有章可循。
二、推进“五传五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咸丰路径。咸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群众最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干什么,奋力推进“五传五进(即传思想,政策理论进农家;传技术,科技服务进农家;传文化,文体健康进农家;传道德,道德法治进农家;传文明,乡风文明进农家)”的咸丰实践,在唐崖河畔青山绿水间涤荡起了处处文明的时代新风。
三、推进“五美乡村”,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转化。一是实现了绿色产业美。全县构建起茶叶、藤茶、油茶、中药材、恩施黑猪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10万亩,农民人均特色产业基地4.23亩,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咸丰召开。二是实现了人居环境美。农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短板逐步补齐,村庄环境整治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是实现了文化生活美。农村文化阵地巩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古村落等文化保护工程深入实施,忠堡大捷红色文化产业园、唐崖土司文化产业园、严家祠堂家训文化产业园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快推进。四是实现了乡风民风美。“文明进山乡”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八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功创建为湖北省文明城市。五是实现了社会和谐美。以基层党建为统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治安联防、纠纷联调、平安联创、困难联帮、服务联心、发展联手“六联”并进,咸丰成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咸丰县文明委)
文明之风润小村
近年来,咸丰县小村乡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试点工作,培育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一、树“三风”、促“三治”,共建人文生态美。全村开展树“三风”(党风、政风、民风)、促进“三治”(自治、法治、德治)活动,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试点工作。一是开展“四建四促”,夯实基层基础。即建阵地、促服务,建制度、促管理,建机制、促规范,建队伍、促活力。二是开展“四治四提”,整肃党风政风。即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三是开展“四除四树”,整治社风民风。即除脏乱、树形象,除黑恶、树正气,除歪风、树新风,除陋习、树良习。四是开展“四用四新”,提升文明程度。即用道德修养引领新村民,用政策法规教育新村民,用村规民约管理新村民,用科学技术培育新村民。
二、治“八乱”、创“六村”,共塑乡风民风美。一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建强村支书队伍,配齐村“两委”班子。按照“党小组+”模式,成立党小组48个,组建村民自治理事会37个、乡风文明理事会37个、志愿者服务队12个,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2个、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站12个。二是重拳整治农村“八乱”。针对农村乱建房、乱埋坟、乱砍树、乱挖山、乱占河、乱堆放、乱排污、乱整酒“八乱”现象,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整治工作有力有序。三是持续开展“六村”同创。全力创建特色产业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洁净卫生示范村、基层党建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文明和谐示范村,各项工作初显成效。四是发动村民共建家园。充分发挥“两会一队”(乡风文明理事会、乡贤联谊会、志愿者服务队)作用,激发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兴文化、育风尚,共享文明生活美。一是整合各方资源,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2个、院落文化广场32个。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图书室,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广泛制作“文化墙”“文化石”,传导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二是通过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讲好“小村故事”。引导村民组建文艺宣传队21个,组织文化活动30余场,舞龙灯、彩莲船、打土地等传统文化广泛传承。三是修缮维护大村会议旧址、烈士陵园、红军洞等革命遗址,厚植红色基因,培育文明乡风。四是倡树良好道德风尚。大力开展“传家训”“正家风”活动,开展文明系列评选活动,形成人人学模范、个个争先进的良好风尚。(咸丰县小村乡)
文明新风拂茶海
近年来,大沙坝村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一、大家的事情商量办。一是发挥支部作用,把村民组织起来。通过“支部+党小组+党员+农户”的方式,把全村的党员划为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管辖5至7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8至10户农户。采取比、学、赶、帮等形式,督促每名党员亮身份、明职责,让村民学有榜样、干有示范。二是发挥“两会一队”作用,把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村里的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新乡贤、创业返乡能人以及明白人集中,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乡贤联谊会和志愿者队伍,带动广大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把人心聚合起来。在征求大沙坝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议意见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和大家一起商量,广大村民积极参与。
二、美丽的家园一起建。一是建设美丽家园。按照“听村民说、向村民讲、带村民干”的思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全村已建成现代茶叶产业园2000亩,其中示范园1000亩。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农、茶旅融合的思路,将稻田变茶园、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二是整治人居环境。通过开展“厕所革命”、治理“八乱”等活动,村容村貌极大改善,社风民风明显好转。三是加强自我管理。建立了民主议事制度,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确保村里的重大事情、政策落实公开透明。乡风文明理事会制定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管理制度,重点开展纠纷调解、卫生保洁、邻里互助、共建家园等工作,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三、文明的生活共分享。一是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文化力量教化村民、淳正民风。二是组织开展广场舞、体育比赛、读书看报等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和文化需求。三是开展“最美家庭”“最美个人”“好婆婆”“好媳妇”等“最美系列”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好、向美。(咸丰县黄金洞乡大沙坝村)
文明实践领头雁
近年来,白岩村把文明实践活动贯穿于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全过程,建队伍、聚民心、兴发展,群众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在成为白岩村乡村振兴的“精神加油站”。
三支队伍,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一是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组织本地德高望众、影响力大的20余名乡土文化人才、“五老”人员等,参与监督公共事务、邻里纠纷调处、美丑善恶评判,开展“最美系列”“脱贫模范”评选,倡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二是成立乡贤联谊会,组织白岩村走出去的30多名各界能人,参与村级社会治理、文明建设,发挥人脉、资源等优势,募集乡贤基金会,为白岩村的发展牵线搭桥、出谋划策。三是成立志愿服务队,组织热爱公益的农技人员、创业能人等44人,进乡村入农户,送政策、送科技、送温暖等,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三治联动,促进社会关系和起来。一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在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服务村民生产生活等方面作用,引导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提高群众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的意识,全力推进网格化平台管理、律师进村服务、视频约访咨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等专项治理教育活动,让群众通过掌握法律,解决身边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组织开展了最美系列评选、村民道德讲堂等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产融合,助力群众生活富起来。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白岩村确定了“发展茶叶、文旅、服务业‘三大产业’,打造‘咸丰县城后花园’”的发展思路。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产业发展为文明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明实践活动则让村民实现了从“精神上的贫乏”到“精神的富有”。(咸丰县高乐山镇白岩村)
山高人为峰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高峰村以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建设为着力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延伸社会治理触角,有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使高峰村从基础设施到精神文明发生质的飞跃。
一、重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促农增收。树信心,枯萎产业再发新枝。2017年,高峰村争取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钟彩虹专家团,通过科技传授,使高峰村几近枯萎的猕猴桃产业重燃希望,以猕猴桃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优经营,精品辣椒产销一体。高峰村通过科技服务引领,重点培植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及周边村发展辣椒2500亩,年产值达到400余万元;借网络,庭院经济蓬勃发展。高峰村通过互联网微平台订单销售方式,带动全村发展以“恩施黑猪”“中华蜂巢蜜”“咸丰土鸡”等产品为主的庭院经济。
二、重道德弘扬,文明乡风润泽农家。抓宣传教育,提振价值观念。高峰村坚持宣传教育接地气,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里落地开花;抓文化发掘,树立高峰精神。驻村工作队撰写近10余万字的高峰村文化历史,总结提炼出实干、创新、拼搏、奉献的“高峰精神”,进一步激发村民热爱高峰、建设高峰的家乡情怀。
三、重环境整治,秀美高峰宜居宜游。凝聚志愿力量,集中整治“八乱”。组建高峰村乡风文明理事会,按照“生态环境+观光产业+文化旅游”的理念,定期开展治“八乱”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补齐基础短板,整体推进“五建”。贯通村组循环路、建成自来水管覆盖网、改造低电压环境、改善通信质量,结合“厕所革命”持续推进“一房五建”工程(修建宜居住房,配套建好厨房、厕所、栏圈、沼气池、垃圾池),全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四、重文化娱乐,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用活农家书屋,引领文明风尚,大力宣传科学发展产业理念,逐步培育全村学知识用科技的良好风气;创新文化载体,提高生活品味,新建文化广场让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文体锻炼逐步成为时尚新风,鼓励乡土艺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身边故事、演绎高峰生活,吸引摄影爱好者到高峰感受风土人情和生态美景。(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
不待扬鞭自奋蹄
近年来,马倌屯村转思想、提能力、去陋习,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现代农业相得益彰、同步发展的路子。
一、转思想,提振群众精神高地。一是成立了乡风文明理事会,不定期研究部署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村民、脱贫榜样等评选,挖掘典型事迹,宣传村民身边的榜样。二是着眼村风民风建设,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修订以“十不准”为核心的村规民约,通过小组会、院子会、支部主题党日、乡贤理事会等广泛宣传贯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三是积极开展家风、家训、家规收集整理活动,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将村规民约、家训家规等统一规范制作,张贴到每一个家庭中,建起农村精神高地。通过诸多举措,马倌屯村逐步祛除了“歪风邪气”,弘扬了“清风正气”。
二、提能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随着各种帮扶力量进入该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马倌屯村拔地而起。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集加工、研发、展示等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现已形成现代农业区、文创农业区、智慧农业区、水果采摘区、民宿餐饮区。村民从传统土地耕作转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村支两委根据村民文化程度、特长爱好等,组建各类服务队,大力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培育现代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在家门口获得 “五金”,即土地托管租金、园区务工薪金、分红股金、农家经营现金、政府补贴真金,让村民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三、去陋习,建设群众美丽家园。扎实开展以“三清(清垃圾、清杂物、清庭院)、四改(改厕所、改厨房、改水、改卧室)、五加(加庭院、加标识、加菜园、加文化、加WIFI)”为主要内容的美化亮化家园建设活动,改善了生活环境,去除了群众陋习。(咸丰县忠堡镇马倌屯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