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此心安处是民宿——恩施州民宿产业发展观察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2019/8/22

记者 牟凡 实习生 张夏 谭璇

7月31日晚,全州民宿发展培训会在州文化中心举行,全州文旅系统干部职工、民宿业主、景区负责人等近300人参加培训。

“这几天前来我们农庄避暑的客人很多,培训机会难得,所以再忙也要来。专家的讲解从政策、理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图文并茂,内容翔实,通俗易懂,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巴东县野三关镇巴丽农庄负责人陈代桂说。

政策推动,民宿繁花催生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全州各县市为推进民宿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从标准规范、民宿创建、提升民宿品质、打造民宿品牌等方面予以支持,仅利川市就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利川市民宿产业暂行办法》《关于分贷统还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利川市民宿基本标准》。民宿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迅速铺满恩施大地。

随着避暑客流量逐年增加,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建始县花坪镇、巴东县野三关镇等地,每年夏天的客房供不应求,有游客实在找不到住处只好在酒店大堂过夜。2015年秋天,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提出用民宿解困:“为什么不让游客离‘乡愁’再近一些呢?我们的村庄个个山清水秀,发展民宿,既弥补城市酒店接待能力不足,又能让大量闲置农房活起来,还能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把更多的乡村资源变成财富。”

经过充分调研,利川市将旅游开发与精准脱贫工作深度融合,以建设10个重点民宿村、100个旅游企业、1万户民宿为目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业态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品质良好的乡村民宿旅游产品,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客房里的设施都是政府和合作单位按奖励政策配送的,还送我去恩施职院培训了一周。”利川市东城街道办事处白鹊山村四组村民向维福在开民宿的当年就脱了贫。目前,利川市近1500栋民房改建出1.2万间客房,带动3万多农民吃上旅游饭。

恩施市出台了《鼓励旅游民宿发展和引导消费实施细则(试行)》《旅游民宿创建标准》等政策性文件,枫香坡、戽口、莲花池、龙马风情小镇等地,一个个民宿家园在政策激励下脱颖而出。

咸丰县出台《乡村旅游民宿暂行扶持办法》《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民宿建设的实施方案》,巴东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宣恩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各县市积极推进民宿产业阔步前行。

截至2018年7月,全州民宿产业覆盖8个县市,经营户达3200多家,拥有客房2.6万间、床位约4.3万张,直接带动1万余名、间接带动3.5万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我州成为全国市州旅游民宿登记评定试点单位,全州共创建白鹊山、丽森、茶花山居3家金宿级民宿,宣恩千户土家、利川大美土家两家银宿级民宿,另有两家民宿正在向文化和旅游部申报五星级民宿。

寻觅乡愁,民宿发展的情感基因

民宿民宿,首先要住着舒服。来自武汉的陈先生说,住处安静安宁,房间整洁卫生、设施齐备外,气候凉爽舒适,四处景观有看头;可以体验田园采摘乐趣,散步休闲有玩头;蔬菜水果绿色环保,一日三餐有吃头,这样才算住着舒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要在吃住行等各方面唤醒儿时记忆,能充分体验到乡愁。

这样的要求不算过分,但也不低。为此,陈先生一家来到了利川市凉雾乡马前集镇不远的仙女洞农庄,这里集吃、住、玩、采摘等于一体。

8月4日正值周末,前来仙女洞农庄休闲、避暑、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仙女洞农庄老板张琼介绍,目前,民宿住着近40名游客,一个月收入近14万元。加上外来游客到这里休闲、田园体验、吃饭的收入,每月有40多万元的收入。附近村民10多人在此就业,每人每月可以增收2000元左右。来自海南的张女士说,这里空气好,又凉快又好玩,可以上山徒步,也可下河戏水,还可以到水田里采摘莼菜,生活体验丰富,是一个可以寻找乡愁的好地方。

建始县花坪镇昔日有“小汉口”的美誉。而今,到花坪避暑的武汉游客络绎不绝,集镇周边每日熙熙攘攘,多被汉腔包围,真的似乎成了“小汉口”。武汉人的乡愁在这里充分展现了出来,他们把这里真的当成了家。

民宿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全域旅游的增长点。同时,民宿有效缓解了旅游高峰期众多游客一房难求的尴尬局面。花坪懿园民宿的30多位客人中80%来自武汉,他们在这里踏古道、览胜景、赏花摘果、跳舞下棋,享受田园乐趣。民宿经营者周女士介绍,这里距黄鹤桥峰林、景阳关古道、鸡公岭飞拉达、清江野三峡、石门河地心谷等景区很近,景区与民宿之间相互带动和补充,相得益彰。

成都作家郑国华已在利川市谋道镇买房居住数年。作为一个资深“候鸟”、一个地域文化学者,他说,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相比,民宿在经济上更实惠,在景观体验上更丰富,在生活上更接地气,在情感上更亲切,总之更能觅得乡愁。宾馆里常常写着“宾至如归”,其实这句话真正要实现还是住民宿,正所谓此心安处是民宿。

1至5月,全州接待游客2411.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39亿元,带动交通、餐饮、土特产品销售等多个行业快速发展,民宿产业也在旅游大发展背景下快速成长。

打造品牌,推动民宿持久发展

我州作为国家全域贫困地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怎样依托自身优势推动民宿产业持久持续发展,成了民宿经营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恩施市枫香坡侗寨景区的茶花山居是一家金宿级民宿,经营者马苏娥则是带着梦想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小目标。在开设茶花山居精品民宿之前,马苏娥已经有了10多年的农家乐经营经验,熟知乡村民宿经营之道。马苏娥告诉记者,民宿不应该只是个让人吃饭睡觉的地方,民宿的主人可以通过民宿向游客传递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为此,她精心打造了茶花山居精品民宿,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她亲手设计和布置的。“我也在尝试一些新的传播途径,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生活方式。”马苏娥还定期在直播平台上做直播,将自己在茶花山居的日常生活传递给更多的人。如今,茶花山居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也有了新的打算:将周边百姓的闲置房子改造成民宿,打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民宿品牌,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有专家指出,恩施民宿在发展中存在民宿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体验元素少、民宿产品结构失衡,简言之就是同质化现象普遍,品牌建设弱化。恩施民宿除了要精准定位外,更需要科学的标准和规范来引领。为此,专家提出,大力推动普通民宿提档升级,注重提升民宿的文化内涵,恰当融入民族元素和乡土气息,让不同的旅居者找到情怀、释放心灵。发挥州民宿产业协会行业标准制定、行业人才培养、共享平台建设等引领作用,指导民宿经营者发展专业化、个性化、商业化的发展项目。

另一个问题似乎更为突出,如何让民宿打破气候、季节的限制,实现一季带三季、季季有事干。巴东县野三关镇铁厂荒经营绿色家园民宿的王景萍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在绿色家园住宿的有30多人,每月有9万元左右的收入。她不无担心地表示,暑期过完,客人也就差不多走完了。冬天铁厂荒又冷,民宿根本没有生意,这导致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闲死。如何做到长期有客来,是她一直期待解决的问题。

民宿如何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这个问题也是我州大多数民宿主想解决的问题。湖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谭志喜说,民宿持久持续发展需要周边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景区可以集聚人群,也必将分散人群,营造出旅游的氛围;民宿也要适应四季变化学会转型升级,把民宿做精,把品牌做响,学习浙江莫干山打造民宿品牌的经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