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一)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2019/12/25

编者按:12月23日,州委宣传部、州社科联举行全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州直相关单位和州内高校负责人及专家,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思路、方法、措施进行了发言。现分两期摘要选登,敬请关注。

领导干部要当好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排头兵

州委理论信息中心  黄希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意义重大而深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当好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排头兵。

一、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当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排头兵

学习深度决定思想高度、实践力度。全会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的统一部署,第一时间学、积极主动学,带头示范学,走在前列。一是原原本本学。全会通过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最有力武器,必须原汁原味研读原文,逐字逐句学深悟透,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其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准确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二是突出重点学。要在“十三个显著优势”“十三个坚持”等关键内容上深钻细研、学深悟透,把握实质。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对党绝对忠诚,严守党纪党规。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三是联系实际学。要加强对州情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水平。要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和自身的实际开展学习,充分利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学习强国、干部在线学习等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不断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

二、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当好宣传宣讲的排头兵

领导干部要结合学习体会、亲身经历、切身感受,运用群众语言到基层开展宣传宣讲,释疑解惑,讲述恩施好故事,凝聚人心,推动改革发展。一是带头示范,及时组织好系列宣讲活动。以“理论宣讲”“百姓宣讲”为主抓手,推动全会精神宣讲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在全州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二是善用媒体,策划组织好主流媒体宣传。通过电视、报纸、新闻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及时、持续报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形成舆论强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深化对四中全会阐述的重大制度、原则、重大任务和举措的认识,自觉在“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把好方向、找准路径。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思想引领。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的统一部署,带头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基层干部群众诉求,释疑解惑,引导他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确保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真正实现,写好“恩施答卷”、做出“恩施贡献”,总结好“恩施经验”。

三、要知行合一、率先垂范,当好躬身践行的排头兵

改革只是搭台,实干才是唱戏。如果只改而不干,再好的宏图也绘不出美的图画。领导干部要坚持学用结合、带头实践。一是在讲政治有信念上作表率。要着力解决理想信念模糊不清的问题,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复杂的政治风浪中信仰坚定、信念如磐,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始终坚守政治立场不退缩。二是在讲规矩守纪律上作表率。始终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最前面,严格践行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特别是在当前深化各项改革中,涉及利益诉求多,矛盾纠纷多,更要自觉带头讲纪律、守规矩,决不向组织讨价还价,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把改革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在履职尽责上作表率。主动担当第一责任,带头“提锅上灶”,一线办公,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畏首畏尾、左顾右盼,上级决策部署的事坚持地干,实践证明正确的事大胆地干,组织认同、群众认可的事集中精力干,提高履职效能。

以“制”“治”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州委组织部  蔡望雄

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的要求,通过健全制度、加强治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突出常态长效,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常学常用机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必学必讲内容,强化理论武装。建立党员干部初心教育制度,建立党员干部找初心机制,通过组织党员在入党纪念日重温入党誓词,走访入党介绍人,回访出生地、学习地、成长地等方式过好“政治生日”,回顾和唤醒初心;建立党员干部守初心机制,把党史、新中国史纳入党员干部必学内容,在深入学习和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尽到为党之责;建立党员干部践初心机制,实行在职党员履职尽责、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把初心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建立常态化评选表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典型的制度机制,每三至五年评选表彰一批张富清式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典型,建立“张富清初心教育学院”或“张富清初心教育基地”,激发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突出政治功能,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统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要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前提,建立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既发挥“组织”作为名词在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中的作用,又发挥“组织”作为动词在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中的作用。就我州乡村治理来说,要在基层实践的基础上,从治理队伍、治理平台、治理保障入手,健全以“乡土人才进班子、法律顾问进乡村、村民办事不出村”为抓手,构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以“多方参与基层组织体系、基层法治秩序体系、基层现代管理与服务体系”为主要内涵的“三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形成乡村治理“新引擎”。

突出科学精准,建设一支制度执行力强、治理能力强的新时代干部队伍。干部,是制度执行和社会治理的活的、能动的、决定性因素。健全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制度,坚持好干部标准,加强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个体系”建设,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解决干部队伍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把提高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把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一支制度执行力强、治理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突出开放有效,健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硒谷英才计划”,以优化人才创新环境、创业环境、融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引才育才环境、服务环境、政策实施环境为切入点,聚焦产业发展、强化需求导向、突出市场主体,支持和引导人才创新创业,用人才“第一资源”推动发展“第一要务”。根据我州社会治理和平安稳定的需要,注重“引育留用”一大批社会管理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用人才“第一资源”夯实稳定“第一责任”。

国家治理效能的四个突出特性

州委党校  袁坤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突出亮点是一种全新提法,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全面把握这一重大论断的科学内涵,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国家治理效能”这个关键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即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效能,既表现出紧密相关性又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中,“效能”有三种理解:一是效力,是个动词,即贡献才能;二是效率、效果;三是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何以理解国家治理效能深刻内涵,重点在于把握国家治理效能的四个突出特性。

一是更加突出治理全面性。一般语境下,效能和效果乃近义词,可互换。然而在国家治理领域却不能通用,因为二者间有着本质不同。比如采用“国家治理效果”,容易使人错误以为仅社会治理达到的效果。国家治理效能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及外交等方面综合效能,而非单纯指某一方所实现的成效。

二是更加突出治理能动性。效能本身蕴含着能动之意,绝非单向发力或被动受力。《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本质上是强调要实现治理的能动性,即治理主客体间互促互动,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在实践中,恩施州探索形成的典型经验,如鹤峰县“三治融合”中不可或缺的自治,部分县市形成的“村医村教、乡贤能人进村‘两委’班子”经验,都注重发挥治理客体的能动作用,是注重治理能动性的生动实践。

三是更加突出治理有机性。国家治理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各种治理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及相得益彰的整体。如政治治理与经济治理,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稳定,定然吸引更多外资竞相投资,同时,经济治理成果显现,又有利于政治稳定。《决定》中首次提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两大奇迹间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基础。又如文化治理与社会治理,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恩施州很多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将部分村民从打牌赌博等不良嗜好中解救出来,极大减少了矛盾根源,邻里关系更和睦,基层愈发稳定。再如,经济治理对生态治理,老百姓富裕了,再也不用上山砍柴维持生计,极大保护了生态,同时,生态保护好了,不仅可获得相应政策补贴,而且吸引城市或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四是更加突出治理质量性。一般情况下,效能与效率可互用,但针对国家治理,则不能互换。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打个比方,感冒发烧要用药,但首先要开对药,如果开成治脚痛和腹痛的药,肯定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开对药的过程即做正确的事。言下之意,国家治理效能是从源头上做出正确选择,确保治理质量最优。要退烧快,还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服药,如用开水冲服及一日服几次等,这都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事,即效率,效率更关注速度,却不能保证质量。

自觉践行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州委直属机关工委  张  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完整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方面必须坚持的13条55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排在首位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州直各机关都不是单纯的业务机关,应该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勇当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贯彻落实的表率。

一、深刻领会建立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的领导制度是根本领导制度,具有统领的地位和作用。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贯穿于其他制度之中,处于统领地位,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在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首要地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二、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

全会就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出了6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其中: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关键;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根本价值立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这6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或缺,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制度要求,必须入脑入心、推动落实。

三、自觉践行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实践要求

机构改革后,州直机关有76个党组(党委)、46个机关党委、57个党总支、582个党支部,共11000多名党员。这支队伍,在全州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要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履行职责全过程。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只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要坚持完善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务干部培训、支部主题党日集中学、党员干部自学等学习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积极探索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有效机制,确保党员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要强化制度意识和制度监督,严格制度执行。要自觉维护制度权威,严格遵守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善于从制度上思考把握问题,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要在坚持好党和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重要党内法规。

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思想淬炼。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加强政治历练。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州委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实践锻炼。让党员干部在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摸爬滚打,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加强专业训练。注重通过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党员干部讲堂等渠道,培育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自信

湖北民族大学  徐铜柱

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明确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清楚地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命题。全会做出的公报不仅集中了全党的智慧,而且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典教科书,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一部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宣言书。

一、认识意义。之所以总结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各种优势,是基于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治理奇迹。在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西方之乱”的现实参照下,唯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凸显“中国之治”的优势和生命力所在。

二、明确优势。“中国之治”不仅给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而且也为世界上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同时也令一些发达国家不安并开始反思其所谓的“西方之路”。这证明了“中国之治”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影响力。

三、坚定自信。中国之治彰显中国自信。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展现了“中国之治”的新高度,彰显了坚定的中国自信。“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与治国理政经验,坚定中国自信,使理直气壮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用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武装头脑、滋润心田、塑造文化、坚定信仰。

四、把握重点。把学习贯彻和研究相结合,做到真学习、真贯彻、真研究,做到学习有收获、贯彻有实效、研究有成果。为此,要重点做到:一、坚定党的领导制度自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我们实现“中国之治”的根源所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自信,是我们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和根本,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坚决同一切有背党的言行作斗争。二、坚定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自信。这是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关乎我们制度的价值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是“中国之治”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初衷,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三、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信。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下来,说明思想意识形态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关系到执政党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好”,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方向。因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在我们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反复证明并逐渐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关系到党的本质属性、关系到国家的道路选择、理论清醒、制度效能和文化方向等根本性的问题。

五、增强效能。一是高校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工作,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打造思政课特色品牌,把思政课建设成“金课”,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要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给同学们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报国志。二是党委政府要顺应新时代要求,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培养理论人オ,积极主动支持高校建设以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理论平台和阵地。恩施州要充分利用湖北民族大学的学科和人才资源,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宣讲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实现校地共融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