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倾尽心血育“金豆”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2019/6/19

记者 谭燚

5 月 26 日,刘介民参加在我州召开 的第21届中国马铃薯大会。 (记者 杨顺丕 摄)

44年,是我国著名马铃薯研究专家刘介民,为挚爱一生的事业献出的年华。

天池山,他奋斗一生的地方。上山时仅有一支笔、一把尺、一杆秤,他望着青山质朴无言,将青春的热血挥洒;离开时,这里是具有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1955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的刘介民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工作,最终落脚天池山试验场,开始了与马铃薯相互成就的科研事业。

天池山当时的科研条件恶劣:海拔1200米,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试验的土地;距离恩施城区40公里,没有下山进城的公路。吃的是包谷饭、点的是煤油灯、睡的是通铺,一支笔、一把尺、一杆秤就是所有的科研工具。

为解决试验土地问题,他白天与工人一道投入坡改梯、平整土地的劳动中,夜幕降临又拿起笔,在煤油灯下当“书虫”。就这样,200多亩试验田开垦出来。

“搞农业科研就是为农民服务。”当时正是困难时期,当地传统品种“毛洋芋”“白洋芋”“老龄洋芋”产量低、抗病差,农民种植意愿不高。马铃薯可粮菜兼用,却没有发挥出“救命粮”的作用。如何找到更加高产、抗病、适合当地推广的马铃薯品种,成了刘介民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从育种成功到生产示范少则十年八年,远水难解近渴。大家一致决定:从外面引进品种,筛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品种,同时坚持培育新种。

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刘介民和同事遍访全国主要马铃薯科研单位,引种460多个。经比较试验,他于1957年从黑龙江省农科所引进的东德品种“米拉”脱颖而出。该品种不仅比当地老品种增产80%以上,还具高抗晚疫病、淀粉含量高、风味独特等众多优点。

为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高度近视的刘介民穿着水草鞋、背着帆布包、包里插着雨伞,走遍了全州高山乡镇。1962年,“米拉”在全州示范生产中大获成功,“米拉米拉,顶呱呱”在农民中口口相传,成为真正的“救命粮”。到1971年,该品种在全州得到普及,并逐渐向云、贵、川、渝等地推广,至今仍是西南山区和武陵山区的第一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为我国马铃薯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经过多年努力,刘介民培育出了多个优秀新品种,其中“676-4”“双丰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后来的天池山农科所在他的进一步主持下开展了脱毒种薯生产,加上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恩施州马铃薯单产直线上升。刘介民上天池山那一年,恩施马铃薯平均亩产495公斤,种植面积44.1万亩;到他正式退休的1999年,全州马铃薯单产达1095公斤,种植面积181.34万亩。

往日不起眼的小土豆,被刘介民培育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

1971年,以研究马铃薯、玉米、大豆为主的天池山农科所成立时,拼劲十足的刘介民成为所长。

原试验场多年亏损,如何带领研究所搞科研的同时走出经济困境?

刘介民一边争取上级扶持,一边带领干部职工自力更生。

大家建起果园,兴办药材基地,发展养殖业,办起酒厂,拓宽了马铃薯、玉米良种销售渠道……农科所很快扭亏为盈,又先后争取改善基础设施资金3万元,加上大家的苦干和就地取材,建起职工宿舍、办公室、食堂、仓库、水池……没有下山的公路,全所干部职工利用农闲时间一起上阵,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修建了连接三岔乡到恩施城的长17公里的公路。

1978年,刘介民获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捧回两项大奖。从此,他在中国马铃薯科技界崭露头角,天池山农科所也因勤俭办科研取得巨大成功而声名鹊起。

他出色的成绩,引来国际科技界极大关注。世界银行官员丁文波考察天池山后说:“你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我非常钦佩。”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主任索耶博士到天池山参观后,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1986年,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成立,刘介民当选副主任委员。在40多年的科研事业中,他先后获马铃薯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7项、州级8项,发表专业论文著作40多篇(部);多次主持国际合作项目。

如今,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人才辈出,各类进口科研设备功能齐全。后辈们并不知道,这其中凝聚了刘介民多少心血。

1982年,得到国家准备在南方13个省份中选点建立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的信息,他立刻全力投入到争取工作中。1983年,国家农业部作出决定,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天池山农科所基础上建立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国家投资135.5万美元,省、州配套100多万元。

此时的刘介民忙“疯”了,丝毫不顾原本病弱的身体,跑资金、运材料、购设备,奔波在北京、武汉、恩施之间,几次晕倒在途中。一次晕倒后,他被送往医院,经诊断患上严重肺炎,险些丢掉性命。他身高1.77米,体重由原来的58.5公斤下降到46.5公斤。

当18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3700多平方米的宿舍楼在天池山拔地而起,130多台(套)价值110万美元的仪器设备在实验室投入使用时,天池山站在了国际同行的同一起跑线上。

1990年,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筹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当人们还沉浸在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落地的巨大喜悦中时,刘介民开始了更长远的规划——人才培养。1986年,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包括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如今,选派研究员深造,请进国外专家讲学,与比利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科研机构及顶尖大学的人才交流合作成为常态。

1997年,刘介民为单位争取到第二次大发展机遇——在天池山建立国家马铃薯改良分中心,国家投资350万元。2005年,该项目通过验收。

近年来,研究中心选育的鄂薯系列品种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主推品种之一,产生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选育出的两个优良种质资源材料分别被农业部评为国家一级、二级优异种质资源材料。

本应在1991年就退休的刘介民,因为单位需要,直到1999年才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各种荣誉面前,他用的仍是在天池山陪了他几十年的老家具,穿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蓝色工作服、老布鞋。

2015年的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上,刘介民获颁“马铃薯科研终身成就奖”。

“我挚爱我的事业!”“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他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