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616”对口支援工程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是举全省之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开展民族工作的首创品牌。本报今起推出“情暖大山——省‘616’工程对口支援恩施回眸”系列深度报道,集中报道我州在省“616”对口支援工程帮扶下,艰苦奋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历史巨变,敬请关注。
航拍宣鹤高速公路龙潭河至匡家坳桥隧相连路段。杨顺丕 摄
这是一项饱含深情的工程。
这是一曲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凯歌。
2007年8月以来,省“616”对口支援工程在恩施州落地开花,13年来,结出累累硕果。
武陵腹地,清江河畔,省“616”工程暨省内部分市对口支援恩施州抒写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民族团结一家亲,发展路上心连心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发达地区和我省其他地区发展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工程——“616”对口支援工程,明确由1名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领6个省直单位每年至少为1个民族县(市)办6件以上实事,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全省同频共振奔小康。
2011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州召开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现场办公会,“616”工程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对口帮扶恩施州的“朋友圈”增容扩量,成员单位由48个增加至68个。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3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牵头“616”工程,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多次轻车简从,山一程,水一程,为400多万恩施人民送来党的温暖,为恩施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擘画蓝图!
今年4月,省委书记应勇来到省“616”工程联系点咸丰县,慰问贫困户,调研复工复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等情况,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群众冷暖等,一枝一叶总关情。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多次到恩施州实地调研,就当地精准脱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文旅厅、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中烟公司、湖北能源集团、鄂旅投集团、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68个省直单位、高校、国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发挥其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多管齐下推进“616”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帮扶力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鄂州市、孝感市、荆门市、咸宁市8个地级市也加入“616”工程,对口帮扶恩施州8县市。
结穷亲、助发展、同进步,两者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州委书记柯俊,州委副书记、州长刘芳震多次率队主动对接,共商发展计,共话同心圆。两者越走越近,越走越亲,“616”工程结出的硕果越来越多。
“616”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时至今日,成为推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
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13年来,恩施州实施“616”工程项目4000余个,落实资金近500亿元,拉动近2000亿元的巨大投入,助推恩施州跑出发展“加速度”。
情系民生福祉,提升山区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是群众最大的关切,也是各级干部最大的挂牵。
3年前,巴东县野三关集镇每到夏季用水高峰期,缺水、停水成了集镇居民和避暑游客经常遭遇的烦心事。许多居民在平房屋顶建起蓄水池,厨房配置了水缸,时时储水,以备水荒。
“我原来准备在野三关买避暑房,野三关距离武汉近、交通也方便。但因为缺水,我才成为利川的‘候鸟’。”武汉游客程浩说。
从野三关集镇出发,沿着高山森林国际马拉松的路线向森林花海进发,十几分钟就到了铁厂荒林海脚下的车沟水库。放眼望去,车沟水库如明珠般镶嵌在一片绿海之中。
据介绍,车沟水库由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北省公司援建,总投资8700多万元,年供水230万立方米,2017年3月正式下闸蓄水,保证了野三关集镇5万余人生活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
长期居住在野三关的“候鸟”李未熟说,现在的野三关,一管清水进家门,集镇居民家的水池、水缸成了摆设。到此买避暑房的武汉人越来越多,玉麟金街上千户,有80%都是武汉人,几乎成了一个“小汉口”。
看病难、读书难一度成为民族地区民生发展的短板、群众幸福的瓶颈。
武汉协和医院对口帮扶鹤峰县中心医院已有15个年头。8月18日上午7点,协和医院主任医师田洪涛来到鹤峰县,为患者杨荣做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从手术开始到出院,仅用时11小时,医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患者24小时入院、手术、出院,减轻了患者痛苦和负担。
武汉协和医院先后派出105名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到鹤峰工作,组织专家200多人次来鹤峰指导、义诊,开展学术讲座。15年来,派驻专家帮助鹤峰县中心医院新建了8个临床专科。
杏林多大爱,桃李亦芬芳。
2015年7月,徐清从巴东二中考入湖北民族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却因家庭贫困纠结不已。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对口援建二中,这次资助贫困毕业生,你是其中之一。”班主任带来好消息,徐清复燃希望。
去年,徐清大学毕业,成为一家外资企业的白领。
大冶公司帮扶巴东二中10多年,投入1000多万元,让巴东二中变了个样,该校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天下大计,民生为重。“616”工程情倾民族地区民生福祉,恩施州民生事业不断完善,擘画锦绣前景。
加快路网建设,打造武陵山区交通枢纽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速一通,发展畅通。
7月16日,宣鹤高速公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州实现县县通高速,武陵山区再添交通“大动脉”。
“什么时候通高速,什么时候签约!”湖北苏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予军,仰慕“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美名已久,2018年就想把有机肥厂搬到鹤峰,但闭塞的交通和高昂的物流成本让他犹豫再三。
打破发展瓶颈,鹤峰必须从改善交通破局。
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一定修通通往鹤峰的高速公路,打通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大动脉”!
2012年8月10日,宣鹤高速建设正式提上日程,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在武汉共同组织宣鹤高速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咨询会,中交二公院第二分院随即进驻鹤峰启动西段的初设工作。
宣鹤高速由恩施州采取单独投资人招标模式建设,两次招标,都以流标告终。众多竞标单位望而却步的理由惊人相似——10年收不回成本。
“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民族账、感情账!”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先后10余次组织多方协调。2015年底,由湖北交投鄂西建设公司承建的宣鹤高速终于破土动工。
7月16日零时,鹤峰人民奔走相告:宣鹤高速正式通车!
如今,丁予军履行诺言,该公司在鹤峰生产有机肥、开展污水污泥处理等,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来凤舍米湖村曾经是一个穷山窝,出门就爬坡,往来全靠脚,运送物资全靠背来驮。
如今,彭成兵夫妇在村里开的农家乐,生意红火,年收入10多万元。彭成兵说:“如今大家生活好了,水泥路四通八达,客人驾车来去自如,生意才这么好嘛!”
自“616”工程实施以来,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支援来凤县,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上给予大力支持,共落实补助资金和项目资金2.11亿元,来凤县率先在全州实现村村通公路。
13年来,恩施州依托“616”工程平台,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在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倾情帮扶下,恩施州交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宜万、渝利、黔张常铁路相继建成,并开通动车和高铁,营运里程达327公里。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恩施州建设高速公路,沪渝、沪蓉、恩来、恩黔4条高速公路缩短了恩施到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利万、建恩、宣鹤等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全州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实施国省道升级改造1285公里、维修1339公里,全州88个乡镇有81个通达二级公路,县乡道改造2846公里。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基本建成,4A级以上景区可进入性显著增强。实现村村通沥青路、水泥路目标。
——全州24条河流通航里程达590公里。
路网通,民心通、发展通。“铁公机”不断完善和发展,武陵山区交通枢纽雏形已现,恩施州从此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高速路”,跑出发展“加速度”。
着力产业振兴,铸造脱贫致富“聚宝盆”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9月10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的电子商务楼建设正酣。“电子商务楼主要用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几十万武大校友将成为主要目标客户群,助力打通销售渠道。”武汉大学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李锦江说。
该村在武汉大学帮扶下,建成4000亩茶园(其中有机茶园1000亩),建立400亩富硒空心李产业基地,建起总存栏1000余头的黑猪养殖场、总存量达5万只的土鸡养殖基地,年总产值近3000万元。
如今的白果树村,茶满园,李子树满坡,鸡满山,猪满圈,村民尝到了年终分红的甜头,日子红红火火,一天胜过一天……前年和去年,武大扶贫工作队连续两年获得“恩施市精准扶贫突出工作队”称号,李锦江也获得“恩施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
“616”工程实施以来,相关单位投入到我州的农业项目900多个,资金达10.4亿元,全州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675万亩,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药材生产基地。
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恩施州的一大支柱产业,旅游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变美致富是民心所盼。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宣恩县城四面环山,限制了城区扩容增量。如何在“小城”上做出大文章,增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一直考验着这座城市的决策者。2017年,宣恩县在省文旅厅倾情帮扶下,以“仙山贡水”为品牌,邀请有关专家,联合编制“仙山贡水”旅游区规划,以4A级景区标准建设县城,把城区变景区。
省文旅厅组织专家现场指导“仙山贡水”旅游区对标4A级景区创建,从硬件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逐一指导,扎实推进创建工作。2019年7月,宣恩县城“仙山贡水”旅游区通过省文旅厅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在全省县城中率先被列入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名录。
2019年10月,“仙山贡水”旅游区获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奖。今年10月,宣恩县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致富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集。
10多年来,省文旅厅、鄂旅投、省交投、省联投等,支持我州旅游产业发展,在我州形成了“2个5A+18个4A”的高密度、高A级景区集群。
鄂旅投旗下的恩施大峡谷景区,当地近400人在景区就业、创业,吃上了旅游饭。大峡谷里的网红“背篓哥”刘成松,多年来一边帮游客背东西,一边用自己作的打油诗介绍各个景点,由过去吃低保到现在存款数十万元,真正脱了贫。
去年,恩施州接待游客7117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了近17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30倍。
不仅文旅产业是风景,清洁能源产业既是风景,也是脱贫增收的一大财源。
只要天气晴朗,站在利川市南坪乡干堰村田园风光里,仰头望去,壮观如画的齐岳山“风车森林”就会映入眼帘。这是该市在湖北能源集团的对口帮扶下打造的清洁能源产业。
10多年前,村民吃的“野鸡啄”,喝的“黄汤水”,走的稀泥路,姑娘们长大后都往山下跑,山上的单身汉“起串串”。那时,“齐岳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2008年底,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利川齐岳山风电项目特许经营权在武汉公开招标,湖北能源集团取得该项目特许经营权。按照规划,齐岳山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50兆瓦,分三期开发建设。
“风电设备尤其是风电叶片动辄几十米的长度,运输相当困难。交警全程护送、道路扩宽加固……复杂场地的进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回想当初,湖北能源齐岳山风电副总经理何刚记忆犹新。
如今,298台风力发电机组成的“风车森林”总装机量50万千瓦,风电产值6亿多元,既是游客眼中的风景,也源源不断为利川市贡献了大量的财税收入。
一业兴,百业旺,“616”工程造就的“聚宝盆”不断诞生。
极目楚天汇暖流,号角声声箭满弦。
站在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新的起点,面对历史性机遇,恩施州各族人民沐浴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铭记“616”工程的无私帮扶大爱,满怀感恩,奋力前进,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小康梦。
【记者手记】山水共作证
全媒体记者 牟凡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心一意谋帮扶。
齐岳山的风可以作证,江坪河的水可以作证,莽莽群山中的“天路”可以作证……13年来,省委、省政府心系恩施民族地区发展。68个帮扶单位负责人、8个对口支援市主要领导奔赴恩施结对子,数以万计的帮扶干部、专家教授、项目实施人员深入山乡村寨,以“主人公”的姿态,风尘仆仆、尽心竭力落实项目、资金和帮扶措施,其支持力度之大、项目之多、资金之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13载深情帮扶,为恩施州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当前,恩施州正满怀感恩和奋进之心,加快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