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95岁老教师刘文章——育人四十载学子三千多 见证恩施教育事业发展

2020年1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晚报 2019/10/10

全媒体记者曾维明 通讯员王小平

教师,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

刘文章,出生于1924年,今年95岁,身体健硕,耳聪目明。从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后,扎根恩施71年,教书育人40载,桃李满天下,为恩施教育做出积极贡献。90岁时,还有不少学生专门来看望他。

如今,刘文章和老伴邹静霞居住在州城黄家峁教师宿舍里。生活起居两老自己完成,读书、手机和运动是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

刘文章感触地说,教育,就是让人拥有知识,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教的不少学生通过读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成了栋梁之材。

刘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来凤恢复教学

1924年,刘文章出生在建始县城,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成人。1935年,11岁的刘文章随堂兄到武汉读书。1937年,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刘文章从武汉转移到恩施的省立联合中学,后转学到重庆。

“那时候,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很差,但是对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刘文章说,1945年,他考上了北平朝阳大学(人民大学前身)学习法律。

1949年,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都从事法律或其他行业。“家中就是两个姐姐和我。”刘文章说,“母亲希望我能回来,我就回到恩施了。”

1949年11月,恩施解放。新中国建设之初,最缺的就是教师,部分学校开始复课。根据恩施地区行署的安排,回到恩施的刘文章被安排到来凤县中学(现在的来凤一中)担任校长。

“那年,我按照组织命令到来凤县当校长。”刘文章说,我早上5点从恩施出发,穿着草鞋和同事邱云成步行去来凤,晚上7点多才到。特别是经过东门关时,上下坡各15里左右,当时走起来十分困难,现在一个隧道就解决了。

到了来凤,学校里,没有学生,也没有老师。当时,土匪猖獗,部队正在剿除。“我到当地政府报到后,县长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叫我们把老师组织起来先恢复教学,之后挨家挨户寻找学生。”刘文章说,当年,他们找到了50多名适龄的学生,开学时县长到学校讲话,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刘文章在来凤县当过人大代表和土改委员会委员。直到1954年,刘文章才离开来凤,调到恩施高中。这期间,刘文章收获了爱情,与邹静霞结为夫妻。

刘文章(前右四)与1959届在汉学习的部分校友合影

40年教书育人 年过花甲才退休

1951年左右,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开始,恩施高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组织学生为抗美援朝前线将士写信,鼓励他们英勇杀敌,组织学生家长捐款捐物。1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一个名叫杨思元的学生到朝鲜参战。“当时响应政府号召,在学生中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刘文章说,效果很好,学生们对新中国建设充满信心。

每到寒暑假,县里专门组织教师讲习会。1953年,刘文章和全州其他教师到武汉参加全省中学教师讲习会。从来凤县走到恩施,然后乘车到建始、巴东,再乘船到武汉。

1954年,刘文章根据组织安排,到恩施高中从事教学。刘文章先后从事政治、历史、语文等科目的教学。“20世纪50年代,我们组织学生参加高考,为国家培养人才。”刘文章说,许多学生就是从恩施黄家峁出发,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那几年我教历史,从不带课本。我带10个班级,一周20节课,一个年级的学生都认得我。”刘文章说,每天忙着教学,在历史故事中给学生们讲做人的道理,很有趣。

“现在我还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刘文章说,当年读书时,他就十分喜欢古诗词,还用笔记录。开始用毛笔、沾水笔、钢笔,现在主要是用中性笔。

1957年,刘文章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5年教师节,刘文章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我61岁才入党,但是我对中国共产党十分忠诚。感谢新中国让我教书育人,让更多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刘文章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过花甲亦未休;生命不息须奋蹄,辛勤耕耘作范畴。鄂西高中61岁教师刘文章宣誓后即兴赋诗一首,表达了垂暮执着的追求。”当年的《恩施日报》和《湖北日报》记录了刘文章入党的情景。

直到1989年,65岁的刘文章才正式退休。退休后,刘文章没有闲下来,成为学校老年支部的党支部书记,多次被评选为学校的优秀党员。刘文章还当选过恩施县政协委员和恩施州政协常委(第一届)。

据不完全统计,刘文章40年教过的学生超过3000人。

坚守教育初心 桃李遍布天下

刘文章说,知识就是力量,有知识才知道怎么做人,有知识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刘文章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是大学毕业。“我自己是教书的,对孩子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刘文章说,教书就是让孩子们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学会生活的本领。

许多学生的名字留存在刘文章的记忆深处。“在武钢工作的邓峰,听说我到武汉了,非要请我吃饭。赵辅廷在我90岁时从贵阳赶过来,送我一根拐杖和条幅。”刘文章笑着说,“其实,我现在上下楼根本不用拐杖。”

2005年,81岁的刘文章旅居美国,学生陈勇闻讯专门前来拜访。1977年陈勇考上北京大学,后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再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如今已是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我曾当过他的班主任。”刘文章说。

学生程奇灵家庭十分贫穷,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后赴美国留学,回到上海工作,为国家做贡献;恩施高中副校长肖慈仁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大学毕业后回到学校从事教育……刘文章说,很多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刘文章说,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1964年(1)班的很多学生家境贫寒。毕业后,部分学生考上大学,部分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如今,老人四代同堂,生活简单快乐。

刘文章说:“你看,这是我们的‘武器’——门球杆,每天打打门球,做做饭,打扫卫生,日子舒服得很。”

问及刘文章长寿的秘诀,老人笑着说,生活规律,喜欢运动,家庭和谐,心情舒畅。

“风范长者”“健康老人”……老人荣获了很多荣誉,老人最看重的是“功勋教师”。刘文章说:“这是对我教学的认可,见证了我对恩施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