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2020年1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州人民政府网 2017/10/25

民族院校人民建,社会责任担双肩;跋山涉水送真情,幸福花开天地间。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山连绵。截至2014年底,恩施州仍有729个重点贫困村,92万建档立卡的绝对贫困人口,是湖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作为恩施州唯一一所省属重点普通高等院校,湖北民族学院积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扶贫模式,助力少数民族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对口帮扶 点燃贫困家庭的希望

陈万顺是恩施市三岔乡王家村村民,2013年5月,他被查出患双侧股骨头坏死,病情发展很快,到2015年7月,他已经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靠轮椅“行走”。陈万顺打听过,如果进行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自己还有一线希望重新站起来,但手术费要20万左右,早已一贫如洗的家里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

2015年10月,湖北民族学院驻村工作队进驻恩施市三岔乡王家村,陈万顺成为湖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吴建清和驻村工作队刘美喜同志的结对帮扶对象。全面了解陈万顺的家庭情况后,刘美喜同志四处奔走,帮助陈万顺争取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政策扶助,制定出了详细的费用解决方案。并和吴建清同志一起积极为陈万顺联系本校附属民大医院关节外科以及诊治专家,从治疗方案、主治医生、治疗费用以及入院手续等各方面给予协助。

2016年上半年,陈万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他开心地连声说“我像小孩子一样又重新走路了!”

重新站起来的陈万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用书面的方式坚决拒绝了村里给他分配的贫困户集中安置房,要求把房子留给其他更需要的人。他的妻子杨荣玉激动地对驻村工作队说“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感谢民院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没有物质上的感谢,只有用听党的话,跟党的路走来感谢、来回报。”朴实的话语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像老陈这样因病致贫的人在王家村还有不少,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帮助,湖北民族学院还发动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党员干部捐款18.237万元,对王家村106个家庭因残、因病致贫对象进行了发放。学校还先后两次组织附属民大医院和“共铸中国心”专家团队,到王家村开展爱心义诊活动,为近300余名患者实施了医疗服务,对症捐赠发放价值近2000元药品。扩大帮扶的受益面和影响面。

教育帮扶 托起深山里儿童的梦想

2017年8月,在全国大中小学放暑假期间,湖北民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王家村,对村里的中、小学生们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课程辅导。

到村之前,湖北民族学院的老师们了解到恩施地区农村的孩子放假后,由于没有老师的辅导,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知识得不到补充;再就是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人监护,学习自觉性差,安全方面也存在隐患。基于这些情况,大学生们到村后分别住进农户家中,在二十多天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对村里的中、小学生认真进行课程辅导的同时,也为留守儿童们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大学生们在与村民沟通交流中,使村民们逐渐认识到读书学习对于提高致富本领的重要性,也使他们了解到大学学习的价值,逐渐改变了一些村民认为“读书无用”的思想。村里的孩子们也通过大学生们了解了许多大学生活,对大学产生向往和追求,有的还坚定了读大学的信念。

三岔乡王家村村民胡德军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文化就不能摆脱贫困。我们应该感谢民院的师生。也希望继续这样下去,把我们农村建设的更好。”

基础扶贫 铺筑贫困山区的致富路

基础设施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是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基本保障。恩施市三岔乡王家村是湖北民族学院精准扶贫驻点村,湖北民族学院驻村工作队入驻以后,通过深入走访、调查,认为王家村致贫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差。由于当地缺水,老百姓都是自己挖小水窖,饮水、取水都存在安全问题;该村的道路基本都是泥土路、沙石路;很多时候村里的电压不够,乡亲们连电视都看不上,生活中常用的干磨也用不了;互联网络也还没有覆盖。

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学校的支持下,决定从水电路网各方面来改造王家村。他们积极向三岔乡、恩施市等各级政府部门申请、申报建设工程项目。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王家村饮水管网工程、12公里村组公路改扩建硬化工程、电力农网改造工程、村集体光伏发电站建设等项目终于获得立项,并进入施工程序。

政府对整个王家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1200多万,湖北民族学院投入60万,协调其他单位帮扶50万,一共是110万,这些钱都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如今王家村已经大变样:13公里硬化的村组公路连通了全村家家户户,使王家村的公路入户率达到了99%;自来水管网铺设到了每家每户,老百姓再也不用在水窖里取水饮用了;电网投入100多万,增加了四台变压器,满足了全村生产用电的所有需求;王家村村委会2016年元月份联通了互联网,也是恩施市最后一个联通网络的村委,如今四大网络运营商全部进了王家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和改善,产业发展有了劲头。

产业扶贫 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如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是湖北民族学院在扶贫工作中着力解决的问题。王家村地处二高山,传统农业主要生产以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的粮食作物,以及干鲜果,这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帮助村民发展适宜对路、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品,是驻村工作队员们遇到的难题。

为全面掌握驻点村产业发展情况,湖北民族学院院长顿祖义率队到恩施市三岔乡王家村及附近乡村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并利用春节民工返乡的时机,通过村民代表会、屋场会、院子会形式,广泛听取民众对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意见与建议。最终决定“项目围着产业转”的帮扶思路,确定了将马铃薯作为王家村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

原来王家村是恩施市有名的土豆产出地,该村海拔比较低,土豆出的早,所以市场上最早上市的是王家村的土豆。驻村工作队发动王家村的老百姓种植了1200亩土豆,每一户在种土豆上可以增收600元。

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帮助贫困户发展多种经济,针对不同贫困户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发展养殖和蔬菜种植等。根据该村贫困户的实际能力投放了143头母猪,投放了28700只小鸡。鸡棚由村委会免费提供,村民们只需要负责喂养。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村民们喂养的产品收上来,推销出去,解了村民发展养殖业的后顾之忧。据统计,养200只鸡,村民就可以获得纯收入4000元。为给老百姓提供养殖咨询和服务便利,工作队还制作了扶贫工作联系卡,入户时发放到各家各户手中。

湖北民族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扎实工作,树立起了贫困户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促动了全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重新站起来的陈万顺拒绝了政府给他的安置房,坚持要在脚完全恢复后再下地种田,靠勤劳的双手谋发展,重走致富路。

王家村村委会一方面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浩杨养牛场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绞股蓝的老板在村落户建厂,计划通过三年建设1000-1500亩的样板基地,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为村里的青壮年提供就业务工的平台,让他们在家务工,解决留守儿童、老人问题,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回顾两年来的驻村扶贫工作,湖北民族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刘美喜欣慰而自豪地告诉我们:“王家村通过村委干部群众和老百姓们的努力,在2016年已经被恩施市政府评定为整村出列,贫困户摘帽。是全市58个出列村之一!”

由于工作突出,湖北民族学院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2016年度驻村扶贫“工作突出的支持单位”,为全省受表彰的两所高校之一。湖北民族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被恩施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队。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美喜被恩施市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