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创新是永恒使命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2019/12/21

记者 杜瑞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向极钎,28年来扎根山区,坚守初心、无私奉献、自我超越,他和团队在水稻育种、农业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硒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与转化工作,先后获得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国家发明专利47项,推动恩施特色农业出成果、见效益,走出山门、走向世界,为恩施州民族团结稳定、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向极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科技攻关惠及少数民族群众

1967年,向极钎出生在恩施大山深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时代的贫穷点燃了他为民解决饥饿问题的懵懂初心,高中毕业后他考上农业院校,1991年来到州农科院,从事杂交水稻科研。

恩施山区低温、高湿、寡照,且海拔高差大,水稻种植稻瘟病极易流行,病害严重年份歉收、甚至绝收现象普遍。“每逢稻瘟病大爆发,水稻减产严重,绝收后农民的痛哭声,强烈震撼了我。”回想当年,向极钎记忆犹新。

在袁利群等老专家的带领下,向极钎和团队凭着“一把尺子、一个本子、一双眼睛、一支笔、一杆秤”,不断摸索与实践,将三交育种模式成功应用于三系杂交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建立并完善了适宜山区气候特色的杂交水稻抗瘟育种技术体系,加快了育种进程,对同类地区水稻育种具有指导意义。参与选育的近20个品种(系)通过审定,有效解决了武陵山区不同区域水稻优质、高产、抗病组合紧缺难题,推广种植实现了增产增收。其中II优58、福优325、福优995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在武陵及西南山区年推广种植超过1000万亩,累计推广种植超过50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此外,还推广种植到东南亚国家并获得成功,创湖北省自育杂交水稻组合推广面积之最和走出国门之先。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州水稻总产首次突破4亿公斤。在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向极钎和团队选育的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为稳定解决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打造民族企业龙头

2000年,为加快“二次创业”步伐,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州农科院建立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良种繁育、人才培训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使其成为恩施民族地区及武陵山区现代农业的样板、恩施州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年轻勤勉、思维超前且富有实干精神的向极钎被确定为项目建设人选。

那时,基本工资都没有保障,建设经费更加短缺。为准确定位园区科研及产业方向,向极钎外赴山东、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取经,调查市场行情;内入恩施各地,寻找利于科研、产业发展,利于推广辐射的生产基地,最终确立了“立足优势资源面向市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综合应用农业工程、信息技术,加强市场开拓,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力度”的发展目标。

紧盯目标,向极钎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多年打造,示范园建设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投入产出比高的目标,加快了农科院科研的提档升级和对特色资源的研发,加速了高新技术向农业渗透,为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园区被列为国家、湖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产业调整助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2004年,为加快恩施州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州农科院以“青蒿素”项目为契机,开发天然产物,创新发展模式。向极钎和团队查资源、跑市场、聚人才,仅用6个月时间,完成可行性研究和中试生产线建设,实现了出口创汇,使山区遍地丛生的野草变成了致富宝,并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在我国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转化中获得行业认可。

向极钎倡导“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的理念,紧扣“四大产业集群”主题,以特色生物硒资源为核心,开展硒功能食品、硒医药原料等领域新技术攻关。几年来,“野油菜”“摇钱树”“硒蛋白”等科研成果,夯实了“世界硒都”这张名片,42项科技成果支撑涉硒企业30余家,孵化了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创经济效益70多亿元。

同时,向极钎和团队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多领域技术创新,拓展了州农科院生物医药、硒食品、畜牧学、微生物学、园艺等科研领域,在创新恩施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关键科技支撑上,重点打造生物有机硒原料、功能食品、天然产物、生物医药等优势学科和产业,为成功举办“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提供了科技支撑。州农科院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食物营养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省级硒科研平台,为恩施民族地区乃至武陵山区科技产业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发展问题,只有走在行业前列,才能赢得有效合作。”向极钎说,科技创新推动恩施山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永恒的使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