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维明
当下,无论是游客还是市民,在聊到恩施的时候,都有共同的感受:城市大了、楼房新了、夜景靓了、道路宽了、公园美了……“高颜值”的恩施正向我们走来。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多次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抓保护强治理,大力推进节能环保,绿化、美化城市家园,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全力建设美丽恩施。
城市生活美起来
州城的亲水走廊,每天傍晚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站在鹰嘴岩栈道上放眼望去,远山、清江、耸立的高楼与天空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在画中,美不胜收。
城市内最直观的变化是人行道,地面砖更大气了,绿化更规范。“不同颜色的花卉真的很好看。”州城市民王世凯说,走在路上,人的心情格外好。
王世凯在河南、上海、广东等地的亲戚每年都会和他联系,到恩施来旅游。“他们对恩施的变化很有感受。”王世凯说。
州城金桂大道,宽敞的公路和摩托车专用道之间是花坛,各种颜色的花朵争奇斗艳。“我们这里舒服得很。”市民刘诚雪说,环境好生活就舒服,5分钟之内可以到广场,到处都是绿地。
州委、州政府通过“拆围透绿、见缝插绿、裸土覆绿”提升城市景观,城市容貌改善显著,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数据显示,全州城镇居民2018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7.13平方米,比2016年增加7.21平方米,达到国家级考核要求。
绿地让人舒服,垃圾分类更加智能化。今年6月,恩施市施州大道人民银行职工宿舍区内建成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我州首批智能垃圾分类站建立。
这一切,让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了。
绿色生活成现实
截至2019年6月,全州开通城市公交线路98条,日均客运量32万余人次;城市公交车680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413辆。全州电动公交车投放率超过50%,达到353辆;新能源汽车已达1.5万辆,建成电动车大众充电点332处。
在恩施,上下班乘坐公交车成为多数市民的常态。“智慧公交”成为现实,市民绿色出行变为自觉行动。
煤炭去产能,电能替代、天然气替代、清洁煤替代、其他清洁能源替代。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州建成“电气化+”项目29类2250个,减少标煤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和硫化物排放。我州36个乡镇实现了天然气供应。
我州强力推进公车改革。车改前全州党政机关共有公车3987辆,车改后取消1647台。通过车改,公务交通出行实行货币化补偿,鼓励和提倡绿色低碳出行,有效减少了城区交通压力和车辆尾气排放。
州委、州政府推进绿色发展,并从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利用资源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谋划。
近年来,通过开展环保世纪行等系列活动,全州生态文明知晓度和满意率均在85%以上,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普及。
良好生态引客来
短短3年多,利川市民宿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年均接待游客25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亿元,带动旅游、餐饮、物流、农副产品销售等行业迅猛发展。
贡水穿宣恩县城而过,水上运动已成为县城“代名词”。每年,这个武陵山深处的小城都会因“水”而热闹,县城像景区,吸引不少人前往。
为什么去恩施州要住民宿?不少游客表示,好生态是吸引他们的根本原因。
“恩施蓝”是近年流行的一个新词。为了让恩施蓝天白云常在,州委、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全面推进治理任务落实。数据显示,2018年,恩施市空气优良天数334天,优良率达到91.8%。
不仅是空气,水质、森林等也是重要因素。全州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小区)45个,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5%;全州森林覆盖率64.65%,林木绿化率73.63%。
八县(市)不断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鹤峰县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咸丰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恩施、利川、巴东、宣恩已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验收,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生态生活美的恩施,正吸引着大量游客来到恩施,为恩施州的生态文化旅游注入新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