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秀清 通讯员 卢树彬 谢红梅
初冬时节,在州城的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侧,排列整齐的景观树,配上绿油油的草坪,形成多层次绿色长廊。驱车驶过,宛如在绿色画卷中穿行。
绿树掩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在硒都大地随处可见。
11月15日,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召开,恩施市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授牌的县级市。
全民参与绘蓝图
参与的前提是知晓,为提高公众知晓率,恩施市通过电子显示屏、广告牌、发放宣传纸杯和宣传手册、组织相关赛事活动等形式,大力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氛围。
“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美,这是作为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王悦在“绿满恩施”微视频大赛的颁奖典礼上感言。
活动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对恩施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有了更多了解。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森林恩施影像又被传播给了更多的人。
通过系列宣传,公众对恩施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满意度分别达到99.33%、97.69%、97.0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显著改观,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创”的良好氛围。
州城绿荫处处景
在城区主次干道两侧、城市边角余地、桥梁等处,各类树苗、花草蓬勃生长着。开窗赏繁花、出门见森林。这一美景的背后,是恩施市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和生态承载力的努力和付出。
2018年8月9日,以改善城市容貌、提升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为目标,以增辟开敞空间、扩增城市绿地为重点的“拆围透绿”行动在恩施市城区全面推进。
在40多家州及恩施市直重点单位率先拆除围墙的带动下,整个城区一批批违章建筑得到拆除,为美化城市提供了空间。
“拆围透绿”行动的开展为城区增添了更多的绿色,市民出行的幸福感得到很大提升。为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恩施市以城市公园配套为面,积极推进州城三级公园建设。
红庙公园内,市民坐在长椅上享受着日光浴,孩子们在游步道上嬉戏。
全长21公里的清江带状公园,两岸游步道贯穿绿茵之中,形成乔灌草多样性的生态植被,彰显出具有恩施地域特色的绿水青山,14.4公里亲水休闲景观廊道,如一道美丽弧线蜿蜒在中心城区清江两岸。
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恩施市高标准推动城市公园建设行动,着力打造10个州级公园、9个区域性公园和36个社区公园,形成分布有序、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三级城市公园发展体系,目前城区已新增公园绿地89.27公顷。
植根生态发展绿色产业
在恩施市,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发展全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林木遍布恩施大地,植绿、护绿、爱绿成为恩施市全民的自觉行为。
“现在种上了大黄,每年至少有10万元的稳定收入了。”板桥镇穿洞村大黄药材种植大户赵代军翻晒着晒场上的大黄药材初成品时说。
如今,走在板桥镇道路两旁,大黄、贝母、党参等中药材长势喜人。
“我家11.3亩地全部种茶叶,去年收入2万多元,比种粮食收入高多了。” 彭家湾组村民彭锡开动作敏捷地采摘着嫩茶尖。
2018年,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以退耕还林为契机,以茶叶精深加工、茶旅融合产业建设为经营主线,直接带动龙马镇177户599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恩施市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目前,木本油料、林下经济、中药材等产业面积超过40万亩,全市林药业产值近100亿元。
随着生态林业、绿色林业的发展,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也得到大力发展。
恩施市引资15亿元启动了铜盆水、富尔山2个森林康养项目,创建了恩施大峡谷5A级景区、国家级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梭布垭石林、鹿院坪等一大批生态旅游目的地。
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现在山上植被茂盛了,野生动物也明显增多了。”随着“山长制”的推行,2017年,板桥镇水坝村贫困户卢作城拿到了就业证,成为万千“山长”中的一名,担负起保护森林的责任。
实施“山长制”,落实生态护林员1902人,恩施市建立责任体系,把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山头、每一个责任人,既保护了环境,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就业和脱贫问题。
树长起来还不够,葱翠森林长存才是目标,野生动物在山林安定生活才是实效。恩施市先后开展“绿盾”“天网”“利剑”“长江大保护”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釆滥挖、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严守生态红线,共育秀美青山。
通过建立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划分保护区域、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形式,进一步保护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健康水平。
历时3年的努力,恩施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65.78%,城区绿地面积1518.97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42.1%,城区街道绿化覆盖率40%以上,树种丰富,景观多彩,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城市“绿色资产”真正变成市民的“生态福利”。
如今,全市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91个;建成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63个、省级生态文化教育基地2个,绿色生态学校(单位)不断涌现。
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永驻。恩施人民享受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城市生活,也品味着“万家烟树满晴川”的田园牧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