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焦国斌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交会,长江、清江两江分割。立足大自然的馈赠,近年来,巴东县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在“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方面下功夫,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三峡库区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在“绿”字上做文章,守护峡江生态
7月26日,巴野公路连三坡服务区,绿化带一簇簇盛开的花朵芳香扑鼻,与此配套的还有生态停车场和休闲场地。之前,这里曾是一个弃土场。
“连三坡服务区原来是一个弃土场,经过设计,我们把这里打造成服务区,供过往司乘休息、休闲。”巴野公路绿色生态旅游配套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
修建巴野公路造成沿线植被破坏,公路部门迅速启动绿色生态旅游配套工程,修建服务区,绿化边坡,让公路沿线复绿。33公里的巴野公路沿线,绿化面积总计80多亩,栽植银杏、紫薇及其他乔木共2600多株,实现了“车行路上、路在景中”。
花香引客来,良好的生态也成了村民致富的捷径。巴野公路旁,丹丹农家乐老板田恒三和妻子正在店里忙碌。以前,田恒三一直在外务工,看到家乡变美了,他便回乡开起了农家乐,销售包谷、土豆、土鸡等土特产品。
“我们这里海拔高、自然环境好,临近服务区,很多人在这里停车休息、乘凉。现在每天卖烤包谷坨等即可收入1000多元钱。”田恒三一边烤土鸡一边说。
近年来,巴东加快公路沿线绿化,实施护岸林建设、岸线复绿,加速推进库岸综合整治,新增绿化面积2310亩。到2020年,巴东将在县域内长江干流沿线第一层山脊线内建成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让绿色进城、上路、下乡、驻村,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发展生态旅游,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7月4日,巴东县气象局对巴人河、神农溪、野三关森林花海3个景区进行负氧离子检测。结果显示,3个检测点的负氧离子浓度平均每立方厘米5000个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每立方厘米1000个至1500个负氧离子的标准浓度。
绿色是巴东的底色。巴人河景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宋秀福是茶店子镇朱砂土村十一组村民,回乡应聘到景区做电工,每年收入3万元左右。
景区的营运,不仅吸纳了周边6个村36人就业,也使“茶店牛肉”远近闻名。“今年以来,我这里已接待游客一万多人,一个月收入三四万块。”宜鑫酒店老板邓习康原在宜昌养老,见前来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便投资在景区门口办起一家酒店。
2017年以来,巴人河景区带动茶店子镇新增32家服务型企业,带动综合性收入近2000余万元。
发展生态旅游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近年来,巴东县全力推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强化景区建设、要素配套、品牌创建、宣传营销、制度创新,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仅去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64亿元。
从“重点”到“百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经过专业测量,这棵古茶树树围有1米。像这样的古茶树还有1600多株。”7月9日,在溪丘湾乡甘家坪村罗圈岩,落溪源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州正拿着卷尺测量古茶树树围。
甘家坪村是茶叶专业村、革命老区村和重点贫困村,拥有巴东目前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古茶园。
巴东县结合甘家坪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80万元实施大石板坡改梯项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制作、统一销售,做大做强茶产业。
贫困户王昌芬家住甘家坪村九组,实施坡改梯后,不仅种植了6亩茶叶,还在茶叶基地打工,收入稳步增长。
“公司目前拥有茶园2500亩,预计明年发展到3500亩,年产鲜叶110万公斤,产值达到2200万元,可带动6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0元。”杨州介绍。
去年,湖北九端茶业有限公司看中茶店子镇的土壤、光照等环境,从广东潮州引进单枞茶,现已发展3000多亩单枞茶。
茶店子镇风吹垭村民胡爱华,去年种植了3亩单枞茶,3年后预计每亩收入4000元至5000元。
近年来,巴东县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实现从“全国重点产茶县”到“中国茶业百强县”的腾飞,茶产业成为巴东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建成茶叶基地15.3万亩,“巴东郡贡茶”公用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茶产业已成为巴东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