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老区精神在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工作中闪光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2009/5/12

让老区精神在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工作中闪光 

“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在全省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就专题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去年7月21日,黄冈援建工作专班,带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730万老区人民的深情,第一个赶到汉源,开展工作。今年4月30日,我市援建的三个工程全部移交使用,园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

大堰中心小学在我省援建的27所学校项目中,第一个开工、第一个竣工、第一个交付使用。马烈乡中心小学工期提前近5个月,今年4月10日已交付使用。跃进堰维修整治工程,抢在今年春耕生产大用水之前交付使用,工期比计划缩短一倍。今年初,省援建办和汉源县委、县政府在大堰乡中心小学召开全省援建工作现场会,学习推广黄冈经验。汉源县委县政府还特给我市援建办赠送了“援建先锋、大爱无疆”巨大匾牌,以表达汉源干部群众的感恩之情。

充分尊重灾区人民意愿科学规划设计

援建办到达汉源后立即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到项目现场,与学校老师和当地干部群众座谈,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学校重建和渠道整修的意见和要求。为早日拿出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造价咨询人员住在汉源,同汉源县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反复沟通,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之后,市援建办五次邀请汉源县领导、县援建办及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围绕建设标准、建设规划、工程造价等关键问题审查修改规划设计方案,反复多次调整修改,使规划、建筑设计达到了经济、实用、节约、节地、安全的目标,部门满意、乡里满意、县里也满意。

千方百计实现“三保”目标建灾区人民满意工程

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建灾区人民满意的工程,我们始终把工程管理作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在工程质量管理上,参建单位建立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制度和措施,施工现场派驻专职监理工程师和甲方代表,实行旁站制,把好每一道环节和工序,确保规范、标准、规程以及设计文件执行到位。

在施工安全上,施工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程序,健全安全责任制,落实专职安全人员,配套安全防护。援建办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发现问题,排除隐患,保证了项目安全文明施工。

在工程进度上,倒排工期,确保人员、材料及时到位。建立了考核、协调机制。每月召开一次工程调度会,解决有关问题,推进项目建设。

在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上,建设各方都落实专职资料员,通过资料管理,将工程项目程序执行到位,达到了控制造价、质量、进度、安全的目的。

多为灾区群众着想带着真情实意援建

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援建任务,在春节前,还向灾区人民捐赠棉被1000床。学校建好后,原来的课桌课椅已经破得不能用了,市建委、教育局、体育局、民政局等单位再献爱心,送来床被、桌椅、体育器材、校服。山河建设集团公司慷慨解囊,为校园完善绿化,为每个学生配一套桌椅和一个书包。

汉源干部群众,看到我们带着真情援建,每个项目标准高、进度快、质量好,在跃进堰维修整治任务完成后,再三请求我们,由他们出钱,帮助他们做二期工程。本来援建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可以不做,但川鄂一家亲的情感让我们还是愉快地接受了继续支援的重任。

狠抓队伍自身建设树立湖北黄冈形象

我们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相关单位抽调年纪轻、品行好、能力强同志到四川援建一线。同时,反复要求援建办负责人狠抓援建办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为湖北黄冈争光。

一是把党支部建到援建项目上。鉴于参建工作人员中党员远离黄冈,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的状况,我们在汉源设立了援建办临时党委,成立了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并建立了定期学习、党员岗位责任等制度,让党组织和党员在援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保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把“一岗双责”落实到关键人身上。对于援建办的3名主任,4名组长,还有两个监理单位,4个施工单位,我们都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廉政合同书,既明确了工作责任,又明确了廉政责任,真正做到了一岗双责,发现苗头及时教育处理,及时督促改正。

三是把“五比五看”竞赛活动贯穿援建工作始终。我们在2个项目之间、2个监理单位之间、4个施工单位之间、所有援建人员之间广泛开展了“五比五看”的竞赛活动,通过“五比五看”活动,充分激发了全体援建人员的极积性、主动性。

切实加强领导提供强有力的后方保障

我们先后6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援建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援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援建办启程之前,市委书记市长专门找参与援建的同志谈话,要求他们,发扬黄冈老区精神,带着深情真心援建,把困难留给自已,把方便让给灾区人民,以优异的成绩向省委、省政府和黄冈人民汇报。援建办到汉源只有10天,我们就派出了以市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到汉源实地调研,同省援建办、汉源县商讨援建方案。市政协主席夏润祥,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张永斌、副主任黄秦球,副市长蔡德坤、梅香雪等四大家领导都到汉源检查指导。

三个项目全部开工后,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明显不够,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门为援建办配备了2名副主任,增派了7名干部和技术人员,援建办由当初的4人增加到11人。并要求相关单位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为了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城建委、水利局等单位还多次派出临时人员到援建前线短期支援,市审计局及时派出4人的审计专班到汉源全程监督和服务。

黄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为了顺利推进援建工作,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援灾区。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静平带着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到位了所有援建资金,真正做到了资金等进度,援建办随要随拨。

对口支援任务虽然已经完成了,但我们要认真总结,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永远激励着黄冈老区人民,克难奋进、加快发展。

你们是带着大爱真情援建 

——致湖北省黄冈市援建工作者 

四川省汉源县大堰乡党委书记 李树敏

省援建办主任尤习贵、市政协主席夏润祥、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张永斌参加跃进堰通水典礼暨移交仪式

黄冈市人民的无言大爱,援建者的无私奉献,让我们感动!在你们凯旋之时,我代表大堰父老乡亲说一句:向英雄的黄冈人民致敬!向英勇的黄冈援建工作者敬礼!

天灾无情,黄冈人民显大爱

情牵灾区,心手相连。去年7月21日,市政府副秘书长、援建办主任黄焱军看到成了废墟的校园,看到孩子们拥挤在低矮潮湿炎热的临时板房上课,心急如焚。“一定要让孩子们尽快重返美丽的校园。”8月1日,市长刘雪荣带着黄冈的许多领导来到了我们的大堰,冒着余震实地察看了学校和跃进堰后,明确要求市援建办:“把困难留给自已,把爱心献给灾区,带感情援建、创一流水平,为黄冈人民争光”。随后,拆旧房、做地勘、搞测绘、做规划,材料组织,施工建设一系列工作迅速展开,你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事必躬亲,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仅用了118天就建成了一所现代化、标准化、设施齐全的农村小学。学校建起来后,你们又主动给孩子们送来了校服、书包、课桌、饭桌、体育器材,“学生背一个书包,老师带一本教案”就能开展教学。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大堰人民几代人的梦想,是你们——黄冈的亲人让她成为现实。

战天斗地,攻坚破难创品牌

跃进堰整治工程全长55.7公里,横跨汉源三交乡、宜东镇、大堰乡、富庄镇,全线都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山峭壁边缘,岩壁呈90度直立,施工平台不足一米宽,仅容一人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者腰缚绳索,攀岩取道,稍不留意就可能坠入万丈深渊。环境的艰难,生活的清苦,阻挡不了你们加快援建步伐。你们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寻求速度与效率的最佳结合。跃进堰工期提前了五个月,在地震一周年之前,春耕生产大用水之际交付使用,是我们做梦也没想到。汉源人民交口称赞:真是老区的精神,黄冈品牌,黄冈速度!

无私奉献,援建干部感动灾区

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你们的坚持、无畏、大爱、奉献书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援建之歌:你们的言行、德义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汉源人民, 激励着、启迪着大堰乡的群众;你们用攻坚克难、勇创一流的奉献精神给大堰乡人民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楚汉原本一家,大爱更无私,你们在湖北和汉源人民之间,在黄冈和大堰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我们心怀感恩,我们永远铭记,黄冈市与大堰乡之间患难与共、心手相连,亲如兄弟般的深厚友谊。

黄冈市对口援建工作大事记 

图为:汉源县常务副县长李田向黄冈援建办主任黄焱军授牌

图为:新建的大堰乡中小小学全景

2008年7月11日,市委召开常委会传达全省对口援建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援建工作。

7月21日,黄冈市政府副秘书长、援建办主任黄焱军一行四人到达汉源,连夜开展援建工作。

7月31日——8月2日,市长刘雪荣率代表团冒着余震到汉源实地调研,与省援建办、汉源县领导协调援建方案。

8月22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市援建办工作汇报,讨论决定援建实施方案。

9月3日,市委召开常委会,听取市援建办工作汇报,研究援建工作。

9月8日,大堰乡中心小学重建项目开工,9月9日,马烈乡中心小学重建项目开工。副市长蔡德坤、省援建办副主任欧永光参加仪式并发表讲话。

10月5日,黄冈市援建办临时党委成立,省援建办纪检组长徐心明到黄冈援建办指导临时党委班子建设和资金管理工作。

10月9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静平在黄冈主持召开全市援建工作会议,解决援建资金的保障问题。

11月2日,跃进堰整治维修工程正式开工。

11月17日,省援建办副主任刘旭辉到市援建办及项目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2009年1月11日,大堰乡中心小学重建工程举行竣工交接仪式,省援建办主任尤习贵、副主任欧永光、副市长梅香雪出席活动,山河集团董事长程理财出席活动并捐赠款物。

2月28日,省援建办、汉源县委、县政府在大堰中心小学召开现场会,向全省各市援建办推广黄冈援建工作经验。

4月4日,省援建办主任尤习贵、副主任潘幼成带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到马烈小学调研采访,指导工作。

4月17日,马烈中心小学举行移交仪式,省援建办副主任欧永光、市人大副主任黄奏球出席活动。

5月8日,举行跃进堰通水典礼暨移交仪式,省援建办主任尤习贵、市政协主席夏润祥、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张永斌等领导共同为跃进堰开闸放水。黄冈市援建任务全面完成并移交使用。

编者按:黄冈市730万老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举全市之力,支援汉源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市援建办全体工作人员和援建企业一道,冒着生命危险,克难攻坚,不辱使命,园满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老区人民用真情、真心、真意在大渡河畔和汉源人民心中矗立了一座无私的大爱丰碑。

感谢信

亲爱的黄冈市的亲人们:你们辛苦了!“5.12”汶川大地震地突如其来,我们的学校成了废墟,我们失去了教室,失去了课堂,失去了学习。我们恐惧着,担忧着……何时才能重返教室?

就在此时,是你们——敬爱的黄冈亲人!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怀着对亲人的牵挂,背井离乡奔赴灾区,来为我们重建校园。

敬爱的黄冈援建办的叔叔,山河集团的全体员工们,在与你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见到了你们吃集体伙食,在简陋帐篷的情景;目睹了你们冒着严寒,顶着风雨忙碌的场面;见识了你们站在十几米高的钢架上操作自如的精湛技术;听到了你们加班到凌晨五、六点时“轰轰”的机器声。我们明白了:这一切就是你们对“大爱”这神圣字眼的最好诠释!

今天,高大、漂亮的教学楼已矗立在大渡河畔。然而,这每一间房子,每一块砖头,甚至每一个螺丝,你们都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啊?当笑容又回到我们脸上时,你们的身心早该疲惫了,你们应该好好休息了!

你们就要走了,带着砖头、钢筋、寒风刻下的伤痕;

你们就要走了,将回到妻儿老小的身边,去感受那搁置太久的家的温馨;

你们就要走了,把黄冈精神,山河效率,湖北真情播种在汉源县大马烈乡中心小学;

你们就要走了,留下爱心和汗水,留下漂亮的教学楼,留下鄂汉同心的见证!

临别之际,千言万语奔涌心头,对你们的感激和敬意却无以言表,我们将所有的一切珍藏心底,道一声:你们辛苦了,可敬可爱的黄冈亲人!感谢了,可敬可爱的黄冈亲人!汉源人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马烈儿女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再见了,亲人!祝你们一路顺风!

汉源县马烈乡中心小学全体师生

2009年4月17日

真情援建 大爱无疆 

图为:跃进堰所有的工程材料都是通过骡马运送

科学的规划、精心的施工、齐备的资料、完善的设施、优美的校园,黄冈援建者用具体行动诠释了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之所以要开这个会,就是要推广黄冈经验,让湖北援建的所有项目都建成大堰中心小学这个样子。——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援建办主任 尤习贵

细致严谨、精益求精,顽强拚搏、无私奉献,黄冈援建办打出了“黄冈品牌”,在整个灾后重建和移民迁建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汉源县县长 张 桥

黄冈市的刘雪荣市长是最早来到汉源的,援建专班力量也是非常强的,黄冈援建办的工作“探了路、领了先、行了德”,把川鄂一家亲的情意体现得淋漓尽致。——汉源县常务副县长 李 田

英雄故里、将帅之乡的黄冈人民让跃进堰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它是汉源人民福堰,连接两地友谊的纽带,彰显黄冈之爱的信物。——汉源县富庄镇党委书记朱玉超镇长李福忠

你们的深情厚谊永远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不提感恩,任何方式也不能感恩之万一,因为这恩早已感动天地;我们不说报答,深怕玷污了圣洁的情谊,因为这情谊已然无价。——汉源县宜东镇党委书记 王洪镇长 郝翔

黄冈市广大援建者维修整治跃进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了任务。灾区人民不会忘记这份浓浓的关心、关爱之情。——汉源县三交乡党委书记杜云乡长李洪

建筑材料人工多次搬运,施工用水用电难以到位,周边居民矛盾重重,工人无处吃住……。您们用了真感情,您们吃尽了千般苦,您们建成了质量好、配套全的新校园,深深感动了彝族父老乡亲。 ——汉源县马烈乡党委书记罗德平

跃进堰灾后重建工程提前半年建成,凝聚湖北黄冈援建队伍的艰辛和不易,你们用优质的工程在灾区人民心中塑立永恒丰碑。感恩黄冈,大爱千秋。——汉源县水利局局长 帅伟

您们工作总是想在我们前面,不仅尽善尽美建成了两所学校,也为我们灾后重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树立了楷模。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真情感谢吃苦耐劳的黄冈亲人们。——汉源县教育局副局长曹培林

大堰学校是汉源第一个开工、第一个竣工、第一个交付使用的援建项目,因为你们想得最周、配套最全、质量最好,老师、学生、家长最为感动。——汉源县大堰乡中心小学校长姜以全

118个日日夜夜,我们见证了你们吃露天饭、住地震棚的辛苦,目睹了你们勤政、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享受到了老区精神、黄冈质量、黄冈速度带来的援建成效。——汉源县马烈乡中心小学校长 陈勇

策 划:陈 军 朱源理 文字编辑:潘文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