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2日,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恩施州召开。武穴市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向全省推介,受到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近几年来,武穴市走“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之路,农村文化设施融“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经济信息传递、文化体育娱乐、乡土艺术创作、农村文化传播”于一体,成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
规划引领,规范发展,规章保障,党政主导抓文化。精心编制了《武穴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了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按照“每年一推动、两年一节点、五年大提升”的实施步骤,扎实推进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要支撑的文化建设。结合武穴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安排30个事业单位财政供给编制,选拔30名学员到武穴师范学习传承文曲戏。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培训近千人次,成立了48个规模不等的乡村地方戏民间剧团、317支广场舞蹈队和200多个管弦乐队。2014年,对48个业余剧团,每团补贴1万元;投入资金208万元,为317支舞蹈队每队配置一套音响。把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惠民”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中之重来抓,纳入“文化强市”整体战略、重大议事日程和干部考核体系。为调动各镇处综合文化站举办、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把文化活动纳入“以钱养事”考核。把武穴市农民文化艺术节的经费纳入“以钱养事”项目,确保文化部门有钱办活动。
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民共享,农民主体兴文化。从2010年开始,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办法,积极举办“农民艺术节”、“广场舞大赛”、“地方戏曲展演”,并结合“春节”、“元宵”等重大传统节庆日,利用武穴市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2013年,武穴市农村各专业和业余剧团、舞蹈队、乐队举办大小文化活动达1400余场次,平均每天达4场次。既满足了农村群众“求富求乐”的文化需求,也激发了农民自发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的热情。在今年9月份全省“文化力量、民间精彩”首届广场舞展演中,武穴市二里半村舞蹈队表演的《浪子踢球》荣获“行政村”组第一名。农民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全市农村群众自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平台,经村民代表大会推出领头、管账、管钱等人选,研究资金筹措办法、建设规模、档次等事宜,做到专款专用、公开公示。截至2014年8月底,武穴市在建或已建成的村级(社区)文化中心280多个,总投资达3.3亿元(不包括土地和农村劳力投入);文化广场214处,总投资达4233万元,分别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82.11%和62.75%。武穴市农村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具有规模大、档次高、功能齐全等特点。比如石佛寺镇的魏高邑村、武穴办事处的二里半村等。这些村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大都投资在150万元以上,呈前广场后中心格局,舞台、音响、体育器材、书屋、信息资源中心等设施齐全,产权由全民共享,任何人不得侵占,为村民举办文化活动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公共财政建,城乡互动办,社会力量助,各方主动强文化。出台《关于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以奖代补”办法》等文件,设立每年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农村村级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以及农村文艺团体建设。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上,始终抓住“以城带乡、良性互动”。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的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为一体的市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所需1.5亿投资都由市政府筹措,74亩用地实行国有划拔,相关税费按政策实行减免。各镇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用地由镇处政府无偿提供,建成后的产权划归文化主管部门。武穴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开展“驻点帮村”和“三万”活动为载体,通过捐资捐物,对帮扶村实行“一帮一”对口支援活动。近3年武穴市各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达3000万元。建设资金由“农民集一点,集体垫一点,老板捐一点,投劳折一点,政府扶一点,向上争一点”解决。绝大多数村民都为建有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感到骄傲和自豪,农民出资率达99.5%。有农民滑稽地说,这比过去村干部收“四税”容易得多。在全社会倡导和开展“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主题捐资助文活动。全市近千名在外成功人士和400多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老板纷纷响应,涌现了胡华文、范国龙等一批捐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典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