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之地,多有不俗之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烈士的故乡——黄冈市黄州区,便是如此。
上世纪20年代初,这里诞生了湖北农村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第一个中共支部、第一个农运组织。9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成立了鄂东第一个街道社工服务中心、第一个乡镇社工服务站、第一个村级社工服务室。前三个“第一”,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农村革命的第一页;后三个“第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融合创新之路。
一个中共支部:一炷革命火炬;一名党员:一名火炬手……熊熊火炬,迎来了共和国的新生。
一个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一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储光器、发光源;一名党员、一名社会工作者:一道服务人民群众的荧光……闪闪荧光,照亮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黄州城乡居民的幸福笑脸……
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共建体系——“缺手段”向“有资源”转变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在2018年的最后一周降临鄂东。黄州区的党员及其志愿者以“爱心播撒阳光,高尚践行平凡”的行动,迎接2019年的到来——街道上,铲雪除冰保畅通;福利院内,嘘寒问暖传真情;居民小区中,安检巡查防意外……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温暖的“志愿红”风景线闪耀千年古城,分外靓丽!
12月28日16时30分后,建新社区20多名留守儿童陆续走进门口挂着“四点半学校”牌子、里面开着空调的一间房子,在社工的辅导下,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玩游戏,好不开心。16时30分至18时30分这段时间,“四点半学校”填补了学生放学和家长下班时间差形成的对孩子的“失管空间”。 当天,距此10多公里的陈策楼镇王福塆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暖气融融,镇社工站站长、“中国最美社工”蒋俊杰正在上手工课,坐在她面前的30多名学生,都是村里的老人。 一叠红纸,一双手,刀起无声,纸屑落地,一幅精美的“福”字作品,在蒋俊杰手中成形。“我们村叫王福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所以哩,我今天教各位老人家剪‘福’字”……城市“四点半学校”、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黄州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载体、“党建+社工”的阵地。
“我区创新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社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延伸了党组织服务的触角,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解决了‘四个不平衡、四个不充分’的问题。”黄州区委书记骆志勇说。
哪“四个不平衡”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和统筹社区发展中,存在体制内党建强于体制外的不平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责任体系中,存在条强块弱的权力、资源不平衡;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中,存在强政府、弱社会的不平衡;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水平上存在城市强农村弱的不平衡。
哪“四个不充分”
基层政府统筹社区发展中,服务和管理基层社会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发展不充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精准有效公共产品的能力发展不充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发展不充分;基层治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充分。
黄州区政法委在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中发现的这“四个不平衡、四个不充分”问题,引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问题为导向,黄州区在城区和农村分别推广赤壁街道、陈策楼镇“党建+社工”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构建党的组织、政府组织、街道(乡镇)基层组织、社区(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 先行先试的赤壁街道,引进江苏省无锡市“中国最美社工”梁嫣红,2014年11月8日成立黄冈市第一个城市社工机构——梁嫣红赤壁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后发制人”的东湖街道,2014年12月26日与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引进4名专业社工,在长江、虹桥2个社区试点,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社工服务站。不甘人后的陈策楼镇,2015年10月20日出资10万元,从武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进12名专业社工,建起全市首家服务农民的公益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陈策楼镇社工服务站,先在王福塆等4个村试行社会治理服务,然后在全镇铺开。敢于创新的堵城镇刘塆村,2015年10月8日招聘1名毕业于四川省一家职校的社工,在全市第一个运作村级社工服务室……
依托社工服务机构规划、设计并承接社区相关服务项目,赤壁街道党工委实施“三个全覆盖”(小区党组织全覆盖、小区业主委员会全覆盖、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推行“三个进入”(社会组织进入小区、公共服务项目进入小区、文化育民进入小区);落实“三个下沉”(职能部门治理力量下沉、执法力量下沉、网格化力量下沉)。这既充分发挥党组织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陈策楼镇建立健全由社工参与的基层民主治理体系,推行“八事共治”(群众提事、乡贤参事、代表议事、党员审事、“两委”商事、民主监事、支部定事,社工谋事)的党群工作联动运作机制,推动组织联建、队伍联育、项目联办、成效联考,旨在党建促社建,重点培育扶持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专业调处等四类社区社会组织,聚焦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服务事项,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有效延伸党的工作手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3000年前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是少数能让古人产生诗意和美感的昆虫之一。 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黄州人,让“萤火虫”发出温暖城乡群众的道道荧光,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实现由“缺手段”向“有资源”的转变。“党建+社工,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的一种创新,在实践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黄州区长胡凯说。
以目标为导向,健全共治机制——“单打一”向“多元化”拓展
2018年5月16日, 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非洲分中心组织28国记者团32名记者就“创新社会治理”在黄州区采访。一位名叫布拉的记者眼光独到:黄州区的党建+社工模式,将政府、社会、社区、社会组织四方融通,形成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合力,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五个提高”的目标。
哪“五个提高”?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城乡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水平明显提高;创建社会文明环境,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明显提高;构建社会和谐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社会领域党建全覆盖,党组织先锋队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明显提高。
不愧为津巴布韦《星期日邮报》副总编辑,布拉的一席话画龙点睛,高度概括……
以目标为导向,黄州区委、区政府于2018年7月X日召开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融合创新“千人大会”,区委书记骆志勇说,社会治理“治”什么?就是推行共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打造善治黄州,实现“平安有保障、社会有秩序、服务有质效、群众有幸福”。 他表示,社工服务,是党委、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社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创新党建+社工模式,健全社会治理机制,改变政法部门“单打一”的局面,推进“多元化”拓展,让社工的“零星火苗”点燃各类社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燎原之火。
赤壁街道清源门社区一居民中风后卧病在床,其妻子李咏容希望有一套理发工具,帮助丈夫梳理头发。 从社区的“爱心留言板”上看到这个“微心愿”,区畜牧局党员沈少华当即认领下来,买了一套理发工具送给李咏容。
“微心愿、微走访、微议事、微讲堂、微基金这‘五微服务’,是2015年区委政法委、区委组织部联合发起,在全区机关党员干部中推行的一项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清源门社区党总支书记秦细云说,“我们社区主动对接,先行一步,活动在街道的爱熙社工服务站指导下开展起来。”活动一启动,辖区6个市、区直机关单位就有55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为志愿者。大家以残障、孤寡、空巢、单亲、贫困等居民为“微服务”对象,认领扶危济困、精神引领、科普教育、文化娱乐等居民的“微心愿”79个。这些党员发挥各自专业技能,开展义诊、义教、陪护、法律讲座、安全教育等便民活动,将服务辐射到基层末梢。
这个社区153米的头道巷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居委会想整修却“囊中羞涩”。社区携手成员单位变“单打独斗”为“并肩作战”、变“单向建设”为“齐抓共管”。先是区畜牧局拿出14万资金,对道路“刷黑”;后是区文化馆的“社工画家”在两边墙壁上绘出45幅农民画,表现党风廉政建设、家风家训、传统美德等正能量。昔日怨声载道的“陈旧烂街”变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前来观摩学习者络绎不绝。
推行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机制,赤壁街道通过“三级联动”“三社互动”,把党组织和党员定向定岗安排到相关社区,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倾斜投入,使报到单位成为社区党建的坚强后盾,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弥补了社区服务资源和力量的不足。新成立的印染社区、安居社区“借屋躲雨”,辖区内的市气象局、市园林局,分别将1200平方米、800平方米的闲置房无偿提供给社区办公; 四海社区无经济来源,辖区内的区国资局将36间临街店铺委托社区管理,社区一年增收38万元;东门社区原党群服务中心场地狭小,在驻点联系的市发改局等成员单位的共同支持下,建起一座四层共13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给东门社区办公,另外立项筹措60万元,建起500平方米日间照料中心……
区域资源联用、党员教育联抓、公益活动联办、区域文化联推、社会治理联管、文明城市联创、服务群众联动、党建品牌联创,打造了“同心凝聚、同轨运转、同脉相连”的社区共治同心圆。近年来,赤壁街道接收市、区破产小区290个,争取资金2500万元,对其改造23个、规范化管理129个。由3个物业型小区、6个单位型小区、1个散户型小区于2012年10月筹建的赤壁街道三清社区,居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1.21万居民,考验着社区干部的工作能力。这个社区,只有4名干部。 无巧不成书,4名干部恰恰是“三清”:清一色的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清一色的通过招考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女性,清一色的共产党员。接受了街道“党员社工化”学堂等平台的培训,在实践中经过专业社工的言传身教,她们取得了社工资质。 引进黄冈市静远心理咨询中心的4名心理辅导教师,灵活地运用社工的三大工作手法即个案、小组、社区,她们通过“少花钱能办事,不花钱也能办成事”的不同类型活动,给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健康维护、资源链接、职业成长、就业支持、婚恋辅导、家庭教育等服务,使社区成为和谐的大家庭。 2016年,三清社区捧回了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的“社区发展创新奖”。
刘塆村社工室在创新中发展。今年40岁的村支书兼村社工室主任刘志,先前在外打拼16年,有年收入数百万元的企业,立志回乡报效桑梓。2014年10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如愿以偿当选为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的他,把企业托付给别人,自己全身心地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垫资20多万元,把村委会旧办公楼修缮一新,挂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牌子,成立社工室。 以社工室为经,以四点半学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志编修组、环境卫生组为纬,刘塆村织出共建治共享的美景。2015年重阳节,社工室策划并举办了刘塆村首届孝亲敬老节。83岁的刘少清老人在“百叟宴”上即兴作诗:“恰逢盛世又重阳,百人娱悦聚华堂;携手共筑中国梦,拳拳敬老福久长。”此后,“百叟宴”成为刘塆村的“保留节目”,一年“演出”一次。
自从来了社工,黄州区1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孵化出268个社会组织,吸收4.6万余名居民为会员,吸引40%的居民参加兴趣或服务活动。自从来了社工,全区乡镇街道、社区和行政村的头头脑脑们,除了干部、党务工作者身份,还多了一个头衔:社工。赤壁街道称此为“一引双培”:引进专业社区工作团队,培育本地社会组织、培训本土专业社工,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黄州区的40多万,其中“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障者的比例将近6%。他们的生存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900多年前,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写下散文名篇《遗爱亭记》,赞美黄州太守徐君猷“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从苏东坡的作品、人格和他在黄州的记忆里,黄州人分明看到了苏东坡的“遗爱”比徐太守的“遗爱”更深远、更厚重。今天,黄州的共产党人心忧百姓,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中,始终站在群众最关切的制高点上,关注社会热点,解决社会难点,比苏东坡的“遗爱”更生动、更挚烈。于是,一首顺口溜在黄州城乡流传开来:“萤火虫发光了,党组织活跃了,留守老人笑了,留守妇女开心了,留守孩子乐了,残障者惬意了,在外打工的安心了。”
以需求为导向,搭建共享平台——“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落脚点或者说目标是什么? 黄州区基层一些干部群众的回答简洁明了,就是“两个向往”:向往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往全面小康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和美好向往,就是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融合创新的目标。可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不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水里按葫芦”。
鱼与熊掌真的不可兼得?“我们以‘党建+社工’为抓手,通过社工策划和组织涵盖关爱、教育、联谊、文娱等党建活动项目,建起‘一街(乡镇)一特色,一社(村)一品味)的平台,解决了党委、政府服务党员与群众的‘桥’和‘船’的问题,提高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推进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长骆志勇说。
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赤壁街道建新社区以爱心小课堂、开心小娱乐厅、亲情小药箱、平安小110、文化小广场、孝心小理发室、阳光小康复室、温馨小餐桌等“八小服务”,其对象是“三留守”人员、“五老”人员和肢残、智障者,由党员义工和青年志愿者实施,把优质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社区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路口镇谢家小塆村由社工主导“四栏(警情栏、调处栏、待办栏、资讯栏)四网”(群防群治网、视频监控网、十户联保网、矛盾排查调解网),做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实时监控、限时办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2018年排查民事纠纷14起,调处14起,成功率100%,做到了“发案为零、上访为零、秩序良好、群众满意”。东门社区5名退伍军人主动加入社工团体,自发成立“猫头鹰巡逻队”,通过发放网格责任人联系卡、设立居民服务受理箱、建立QQ群和服务热线等方式,让群众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能向社区提出服务要求,实现了“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精细管理”,减少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得社区服务更加精细灵活,甚至能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订单式”服务。2018年,他们查处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20多起。
XX社区“俏夕阳巡逻队”的6名队员,平均年龄69.5岁。她们除了进行安全巡查,还清理背街小巷的垃圾和“小广告”,劝阻不文明行为,实现社区治理理念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
六福塆社区在住每一楼住宅栋设立“两长”(党小组长、楼栋长)“四员”(网格员、文体员、卫生员、房管员),实行“三在”(支部建强在楼栋、履职尽责在楼栋、业绩评定在楼栋),明确“两长四员+消防巡导”“两长四员+特殊人群协管”“两长四员+综合治理”,践行“民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形象在一线树立、干部在一线评价”的“三服务”一线工作法。 东湖街道社工服务站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设在长江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中心的一楼半到三楼半,以“共聚”“共融”“共勉”“共乐”“共享”“共建”等为主题的社区服务活动,覆盖了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数十种社区居民需求。其妈妈工作坊、心灵驿站、儿童天地、游乐区、DIY工作室、托管室、阅读室、健身室等,从周一到周日全天候向居民开放。 长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钱智勇有了全天候抓经济的时间。
把边边角角的140亩土地从群众手中收回来,进行规划设计,变闲置土地为“创业热土”、闲置资产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优质资源”,建起5个服务型企业,2018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XXX万元,社区2000多居民就业率达95.8%,跻身全省“充分就业社区”行列。
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最大政绩,把社会治理造福群众作为最高追求。长江社区相继投入900多万元,实施改水改气改电改厕、硬化绿化亮化洁化和监控视频全覆盖等民生工程,建起医务室、理发室、文化广场;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体检、理发、新农合,新农保每人补助5000元……陈策楼镇党委书记张智富感同身受:“原来处理庞大的留守、残障群体的诉求,花费了镇、村干部很多精力。现在依托社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我们有更多精力用在服务精准扶贫、发展经济上。”
该镇社工站,建立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主体的自助组织,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辅导,搭起留守、残障等弱势群体与当地政府沟通的桥梁。
社工们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和党政工作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活动;引导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实施环境清洁、宣传教育、义务植树、交通指引、爱心捐赠、关爱探访、图书整理、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义诊咨询等服务项目。
“全国文明村”王福塆村的村支书范学军说,前不久,他们村表彰好婆媳、好妯娌、十星级文明户,并为“钻石婚”村民举办婚礼,就是社工站帮助策划和组织的。
赤壁街道将原有职能部门整合成1个专班、4个中心,开设的6个面对面为居民提供便民的窗口,26个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分别建立区域性党群服务站,群众享受到“5分钟志愿服务圈”“5分钟休闲健身圈”“5分钟文化活动圈”“5分钟卫生保健圈”。
“以前的社区活动,一般由社区、居民自己组织,不仅耗时耗力,也因为经费的限制,使得有些活动不够吸引人,组织也相对松散。如今由专业社工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既缓解了街道和社区人力不足的问题,又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还培养和锻炼了本地的社工队伍。”东湖街道办事处主任童文军说。
会发光的萤火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天上小星星”,就是描写萤火虫的民间童谣。
人们把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用来比喻社工,虽只散发微小的光芒,却通过一点一滴的帮助去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一点一滴的改变汇聚成社会治理的巨大能量。
“党建+社工”一系列独具特色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记录了黄州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创新的轨迹,也展示着奔向全面小康的黄州区的非凡和不俗——
2018年9月6日,全省第五届社区公益创投大赛,黄州区6个参赛项目全部获奖,其中“社企合作全民公益众筹”“多彩童年公益众筹”分别排名一等奖的第一和第三;
2018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通讯,介绍黄州区社会治理“打造一张城市公益服务地图”;
2018年11月27日,省政府表彰第二届全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百佳社区居民委员会”,黄州区1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榜上有名。(刘富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