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田实现新农村建设和节约集约用地双赢

2020年1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资源网 2007/9/6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罗田县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为了切实保护耕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发展,该县坚持四点,坚守红线,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双赢”。

坚持以两个规划为支撑点。罗田县始终将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两个规划为支撑点,实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一是坚持按土地利用规划选址。县委、县政府规定:新农村建设用地选址应尽量利用原有的宅基地,适度控制新增用地。对老垸落的确无法改造而需新占土地的,必须由国土部门提前审查是否符合土地规划。凡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占用基本农田或耕地的,国土部门一律不予批准,城建部门一律不作规划。自2004年以来,全县先后有11个中心村建设点被国土部门劝其换址,有2个建设点被勒令停建。二是全程参与建设规划的制订。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心村或生态文明垸落,由国土部门配合城建部门全程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订。在制订规划时,始终坚持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优化环境为准则,既考虑垸落垸貌、猪圈、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布局,也充分考虑到人均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率等因素。近年来,从全县已建成的220多个新农村来看,人均占地面积都没有超过150㎡(包括附属设施),比规划前人均占地面积减少50多㎡,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坚持以迁村腾地为切入点。罗田县积极引导农民开展迁村腾地活动。近几年,全县有8处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地方的农民自愿迁村腾地,他们从山顶或深谷中搬到交通便利的公路或大垸落旁,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或空闲地建房,并将原来的宅基地开发成耕地或作为板栗园。大崎乡花河边村蔡家畈小组,原有21户农民居住在陡峭的山腰上,学生上学要走10多里山路,农用物资全靠肩挑背驮,交通十分不便。2004年8月份,在当地乡镇政府和村组干部的引导下,他们自发地从山腰上搬下来,在靠近公路旁的河滩上重建新房,用地面积11亩,每户占地仅147㎡,比搬迁前的户均用地面积节约了62㎡。同时,他们还将原来的21亩老宅基地腾出栽种了大量的板栗。白莲河乡卜钟地村上李家垸小组11户农民,一直居住地质灾害滑坡体下,生命财产时时受到威胁。2005年6月,在县国土资源局和当地乡镇政府的组织下,这11户居民整体搬迁到318国道旁一片山坡上集体安置,并将原来腾出的23亩土地开垦为旱地,现当地农民已经种上了黄豆、芝麻、红苕等农作物。

坚持以村庄改造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全县农民开展旧垸落改造活动。胜利镇方家坳村肖家垸小组48户居民,原房屋横七竖八,垸内环境脏、乱、差,部分群众想搬出去重新选址建房。在国土部门、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群众打消了搬出去重新选址建房的念头,决定对原垸落进行重新改造。经过国土、城建部门的统一规划,改造后的48家农户家家建有小内院、沼气池,楼房之内硬化了通道,猪舍、厕所与房屋分开,垸内建设绿化带,不仅每户比原来节约了50多㎡的用地面积,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三里畈镇尤河村七组余家垸,原垸垸内空闲地较多,房屋布局零乱,户均占地面积230㎡。县规划局和县国土资源局对旧垸落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人畜分开,垸内统一建设道路和绿化带,在垸前新修水塘一口。同时,根据这个垸落空闲地较多的实际,将邻近垸落12户农民迁到该垸内建房。改造后每户只占地140-150㎡左右,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而且还安置了邻近垸落需要建房的农户,取得了一举数得的效果。

坚持以移民搬迁为突破点。近年来,由于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武英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落户到罗田,先后征用了农村大量的集体土地,涉及几十个村组上千户农民需要移民搬迁。为了确保这些国家重点工程顺利进行,罗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移民搬迁为突破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安置,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选址,既做到了节约集约用地,又保证了移民搬迁用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白莲河乡叶家冲村位于白莲抽水蓄能电站征地范围之内,需安置移民136户。根据群众的意愿,从白莲河乡尤河咀村、张八塘村,骆驼坳镇凉亭河村、燕垸村、学堂村等五个村抽调部分土地对其中的76户农民进行了集中安置。在国土、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划之下,76户农民均选在靠公路旁的山坡旁建房,每户平均占地面积160㎡,没有占用一寸耕地。(谢振峰  彭向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