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冈市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力促春耕备耕开门红

2020年11月02日 10阅读 来源:市水利局 2017/2/22

黄冈市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抓春耕、促春管、夺丰收、惠民生的重头戏,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干水利、大兴水利,全面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为当前春耕生产服好务,力促全市春耕备耕开门红。

一是及早谋划备春耕。去年该市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情,黄冈市水利部门结合汛期灾情及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及早谋划,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2016年10月上旬召开了全市灾后农田水利现场会,制定了2016-2017年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投入资金36.8亿元,以水毁修复、农田灌排、水库整险、河堤整治、防洪保安、涵闸泵站更新改造、安全饮水、水生态文明八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分解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建设责任。细化实施方案,制定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确保建设任务精准高效落地。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将工程建设的每一项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大投入助春耕。我们积极抢抓国家水利投入机遇,加强地方政府投入,引导农民、社会投入,采取过桥贷款、开发性金融支持等融资方法,拓宽水利项目投资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去冬今春全市已完成农田水利投资38.6亿元。

三是大干建设惠春耕。全力推进水毁工程恢复。全市水利水毁工程1.546万处,我们及时制定水毁工程恢复方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倒排工期,节点控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限期修复各类汛期水毁灾损水利设施。对影响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农业用水安全的水毁水利工程实施应急修复。优先安排资金对出险的水库、中小河流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对毁坏的渠道、塘坝和排灌泵站进行全面修复。目前全市已恢复水毁工程1.31万处,正在修复有2360处,确保了农业灌溉和生产生活之需。全面抓好排灌工程建设。白莲河、金檀2个大型灌区及牛车河等4个中型灌区建设,完成干支渠改造36.08公里,打通农田灌溉大动脉,过水能力明显提升。9个中央财政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实行集中投入,规模推进,连片建设,以水源工程、田间渠系、河塘连通、闸站配套等为重点,建立起“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灌排体系,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95%,项目区内农田灌溉保证率由55%提高到85%,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防洪保安工程进展顺利。179座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11条(段)中小河流治理、罗田天堂二级等大中水库加固正在抓紧施工,汛前有望完成主体建设任务。

四是蓄水灌溉保春耕。积极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塘堰改造,提升农田春耕蓄水能力。利用冬春降水、水量充足的有利时机,加强蓄水保水。目前全市水库、塘堰总蓄水量27.5682亿方,其中水库蓄水24.4682亿方,比去年同期增加0.094亿方;塘堰蓄水3.1亿方,比去年同期增加0.098亿方;用于灌溉的有效蓄水20.74亿方,超历史同期4成,基本能满足春灌用水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水库科学调度,确保春夏农田灌溉用水。

五是强化管理护春耕。 加强水利设施备耕前期工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调研,落实春耕备耕工作,加强灌溉设施维修维护,为全面开展水利工程春耕备耕做好准备。加强灌溉设施隐患排查。从2月上旬开始,组织县市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辖区开展泵站电机、水泵、控制柜等设备设施隐患排查,全面掌握泵站设施状况。及时做好水利设施春检维修。针对部分水利设施设备老化,渠道不同程度破损、淤积、渗漏等症状,提出了相应的检(维)修处理办法和措施,对部分老化、损坏或残缺的设备,进行局部修理或予以更换,确保泵站机电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渠系及配套设施输水通畅,切实保障春耕期间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不受影响。

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去冬今春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整修渠道1739.7km,疏浚河道422km,清淤沟渠2819.5km,维修改造泵站26座,渠系建筑物除险加固12296处,新建村镇供水185处,新增供水4738.9万立方米,新增供水受益人口7.2万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2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5.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5.16万亩,实现新增除涝面积13.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6.8km。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