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英山,春暖花开,茶香四溢。位于城区的大别山茶叶广场人来人往,购买新茶的人络绎不绝。尽管开年以来一直持续低温天气,春茶上市比往年推迟20多天,但单价同比提高3至4成,茶市异常火爆,茶叶供不应求……
“生态之手”种出放心茶
为了种出放心茶,英山县从品种、施肥、病虫防治、弃除重金属、防止加工二次污染等方面入手,制定了《英山县无公害茶叶生产销售管理办法》、《英山县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实施办法》,颁布和完善了全省第一个地方名茶《英山云雾茶》制作标准,全面实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
一杯生态茶,是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多个流程精心呵护的结晶。“必须坚持打生态牌,英山茶业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县委书记杨良锋说。
在高效标准茶园里,英山县委、县政府广泛推广鄂茶1号、白毫早、碧香早等优良品种,在长冲茶场、板桥、屏峰、东冲坳、向垅垸等茶园建立连片母本园。在全县茶园里,挂起杀虫板和杀虫灯,用物理方法预防和消灭病虫,让茶叶尽可能地远离农药残留。
近10年来,在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多次组织的农药残留检测中,无一例超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今年,英山云雾茶被省农业厅评为“大别山生态名茶”。到2010年底,全县有机茶茶园面积达1.8万亩,绿色食品茶园5.8万亩,全县20.1万亩茶园全部达到无公害茶园标准,位居全省第一。
从“茶园茶场茶店到茶杯”全过程质量预警管理办法,造就了英山云雾茶清香持久、汤清叶绿、安全放心的独特内质。目前,全县有28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3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多家企业建设了清洁化茶叶加工厂, 3个产品获有机茶标识, 4个产品获准绿色食品标识,3个产品获无公害茶标识。
“五级跳”拓宽崛起之路
18日,英山县绿屏茶叶有限公司制茶车间,公司董事长叶雪平捧起一把刚刚炒制好的春茶,深深吸了一口气。这也许是“绿屏”最后一批春茶!马上就是第20届英山茶叶节,新组建的湖北英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将正式揭牌,从此“绿屏”和其它被并购的企业只会保留在人们记忆中。
循着茶叶企业发展的足迹,不难看出英山茶企经历了580个作坊式加工点、100家中心茶场、1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兼并联合13家区域性龙头企业、组建英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的五级跳跃。
从作坊式加工点到中心茶场,彻底解决了千家万户用土灶台加铁锅的粗糙制茶局面。一批制作能手脱颖而出,由此,全县制茶水平进入了黄金提升期。
2007年,全省首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兴合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河南畈村成立,随后团黄贡茶、乌山春、利民、沁泉春等30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茶农们自发抱团发展,集体取暖,极大地提高了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
茶事不断,好戏连台。绿屏、天蕊、嘉禾三家茶叶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组建了湖北绿屏茶叶有限公司。之后又有志顺、富华、新英等10多家茶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形成13家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由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领衔,网络了300 多个村、8万多名农户近16万亩茶园。
“英山茶叶需要进一步整合人才、技术、品牌、资源、市场等优势,组建航空母舰式龙头企业,才能实现崛起之路。”县长张树林说。
年初,本土茶企业绿屏怀揣85%的股份,和外地茶企浙江华发走到了一起,郑重地按下红手印,一个由内外“小舢板”联合而成的“茶叶产业航母”浮出水面。这就是英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与茶打了28年交道的叶雪平被众人推到了“舰长”的位置上。
公司年生产干茶10万吨,年产值过亿元,是集茶树良种繁育、茶叶科技研发与推广、有机茶、绿色食品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现代科技型民营企业。
“绿色银行”成就富民产业
4月初的一天,50多岁的茶农赵保焱正在给茶苗基地浇水,手机响个不停……原来,红山镇金盆村和白铺村为了争抢茶苗,互不相让,找卖茶苗的老赵说情来了。
“谁多谁少都不合适。”不好裁定的老赵来个折中,一村一半,剩下的由县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统一调运,这才平息了这场“抢茶苗”风波。
“抢茶苗”风波缘于茶树变成摇钱树。茶农们早上出去,晚是归来,手里就有近百元的收成。如今,在英山大地,躺在家门口的一垄垄绿色茶园,就像是建在茶农身边的“绿色银行”,随取随用。
“茶叶有三分,生活不担心;茶叶有一亩,日子能温饱;茶叶三亩半,小康能实现。”在英山茶区,流传着很多种茶致富的谚语。
“茶树从头到脚都是宝!”鲜嫩的茶草精制成名优茶,粗叶大片揉制成珠茶,修剪后的枝叶捻制成砖茶,茶籽又可繁育茶苗,压榨成油。
到去年底,英山茶园面积20.1万亩,茶叶产量2.7575万吨,系列产值11.03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8%以上,农民年均纯收入的50%来自茶叶。
念茶经,发茶财,建茶楼。依靠茶叶致富的农民纷纷建起楼房,改厨、改厕、改圈、改水,过上“青山绿水,天然氧吧,生态文明,整洁一新”的时尚生活。
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办起金家铺镇龙珠村、石头咀镇凉亭村等20多个村试点,以点带面,形成田园风光型、特色产业主导型、村办企业带动型、庭院经济型、城郊经济型、农业观光旅游型、边贸集市型和打工反哺型等八种特色各异的新农村。位于鄂皖交界处的杨柳湾镇河南畈村,全村茶园面积1326亩,户平2.87亩。全村462户有438户从事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茶叶收入。
逛茶山,游茶园,品香茶,赏美景。位于城郊的乌云山茶叶公园大力开发“茶之旅”精品旅游线路,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省旅游名村,是英山将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良好范例。公园办起农家乐40多家,去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创旅游收入2200多万元。(郑虎 万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